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鹊桥仙】和范先之送祐之弟归浮梁
◎〔南宋〕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更管:哪管。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
D.“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E.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方式为选择题,一般从词句理解、技巧赏析、语言、情感态度、内容理解等方面来设选项,是对诗歌内容、情感技巧的整体理解的考查。解答这类题目,读懂是前提,悟透是关键。应该学会从诗歌标题切入,品悟诗歌意象,玩味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知人论世,将诗歌深层意蕴“品”出来,才能理解诗歌,读懂诗人的生命,走进诗人的心灵。
可以采用鉴赏“五步程式”:先读标题分类别;前寻意象;后找中心;详读全诗五必看;最后剖析写法,感悟评价。具体而言:第一步,先读标题分类别。从标题抓住题材——人中见意、事中见怀、景中见情、物中见志;第二步,前寻意象。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整体品评意境;第三步,后找中心。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从背景联想意图,从转换弄清思路,从尾句了解主旨,明确作者要抒的情,要表的志,要说的理;第四步,详读全诗五必看:(1)必看标题(2)必看作者,(3)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4)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5)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第五步,剖析写法,感悟评价。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体悟为何而写。
【参考答案】C E
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佑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佑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E项,“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不当,“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用了《世说新语》里关于向往朝廷的典故,表达了关切之意和劝说兄弟要“用心读书,积极上进,求取功名”的拳拳之心,并不高昂。
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既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又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诗歌鉴赏主观题现在命题设问比较过去的试题设问方式,更接近于“开放式”的问题,更类似于探究题。
古诗词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技巧);三是为什么写(主题)。
所以,古诗词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1)能读懂——明白古诗词表层意思,也就是说能译读出诗歌大意: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懂得“古代诗家语”,懂得古诗词对语言的变形,把古代诗家语“泡”开来读。(2)会鉴赏——悟透古诗词深层意思,明了诗歌表现了什么意境(形象、意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将古诗词深层意蕴“品”悟出来。(3)精表达——在读懂的基础上赏析古诗词,从意象意境、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考点着手,“抠”对要点答题。
特别是在卷面表达中,我们可以使用“三句到位”规范的表达程式,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少答不多答。做到“三化”,即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主张按三个环节组织答案,即按“立—摆—议”组织答案。做到两个符合要求,即符合试题题干的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還得“三不”,即一不离鉴赏术语,二不离原诗分析,三不离主旨情感。
明确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问什么则什么就是回答的重点。试题开口小的,按规定角度切入,问什么答什么;试题开口大的,须自选角度切入。
【参考答案】
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句意理解)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文意+手法)
(本题答案是按照:“句意+文意+手法”的答题步骤来组织答案的。⑴句意: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⑵文意: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⑶手法: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湖州歌(其六)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②。
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②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诗歌思想情感。要想答好本题,须联系诗后的注释,以及诗中“夕阳”“寒鸦”“目断”等关键意象来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再与苏轼的词比较就不难了。下面,我们按照“五步程式”进行分析:
①从题目来看:本诗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古诗。
②从作者来看:南宋诗人汪元量,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的伤感。
③从注释来看: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就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既然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④从诗句的情感语来看: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之情。
⑤从诗句的意象语来看:这首诗歌塑造了这些意象:燕云、江水、夕阳、寒鸦、四百州。下面逐个分析每一个意象的内涵。
“燕云”指“燕云十六州”,代指北方地区。南宋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的途中作了这首诗。北望燕云,诗人有无限感慨,此次北去,吉凶未卜。“江水”则表明作者感叹南宋国家已经灭亡,国运无可挽回,就像东去的江水一样无法阻挡,而江水“悠悠”“东去”又象征作者面对国家衰亡内心的无比伤痛之情。“夕阳”“寒鸦”都是没落之景,南宋的命运就像这将要坠落的“夕阳”和将要归巢的寒鸦一样。此时此刻的作者,面对如此衰败之景,怎能不更增悲情?“四百州”是南宋的故国之疆土,而现在南宋已经灭亡,面对这广阔的故国的疆土,作为一个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的诗人,怎能不肝肠寸断?
⑥关键词:“望”字起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南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全诗意为: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
通过五步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是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途中所作,作者低吟亡國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在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主要侧重对现实的感伤;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主要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于怀古伤今。
(本题答案是按照: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的答题步骤来组织答案。⑴句意:长江之水悠悠东去一去不复返;⑵文意:其实这句话象征南宋国运已一去不复返了的现实;⑶主旨: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的感慨。)
◎〔南宋〕辛弃疾
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啼鸦衰柳自无聊,更管得、离人肠断。
诗书事业,青毡犹在,头上貂蝉会见。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
【注】范先之,作者门人。祐之,作者族弟。更管:哪管。青毡:指家传旧物,典出《晋书·王献之传》。貂蝉:即貂蝉冠,指高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啼鸦衰柳”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悲凉气氛,为下面写“离人肠断”作了铺垫。
B.作者怪罪鸦和柳不管离人之愁,这样的表达无理而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头上貂蝉会见”既表达作者对族弟的希冀和信心,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
D.“莫贪”一句叮嘱族弟不要贪于玩乐而虚掷光阴,文字里面满是兄长的殷切关爱。
E.下阕借典故表达劝勉之意,扭转了上阕的消沉忧伤,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方式为选择题,一般从词句理解、技巧赏析、语言、情感态度、内容理解等方面来设选项,是对诗歌内容、情感技巧的整体理解的考查。解答这类题目,读懂是前提,悟透是关键。应该学会从诗歌标题切入,品悟诗歌意象,玩味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知人论世,将诗歌深层意蕴“品”出来,才能理解诗歌,读懂诗人的生命,走进诗人的心灵。
可以采用鉴赏“五步程式”:先读标题分类别;前寻意象;后找中心;详读全诗五必看;最后剖析写法,感悟评价。具体而言:第一步,先读标题分类别。从标题抓住题材——人中见意、事中见怀、景中见情、物中见志;第二步,前寻意象。从关系分析技巧,从褒贬辨别倾向,从辞色把握风格,从冷暖体味悲喜,从细节解读形象,从整体品评意境;第三步,后找中心。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从背景联想意图,从转换弄清思路,从尾句了解主旨,明确作者要抒的情,要表的志,要说的理;第四步,详读全诗五必看:(1)必看标题(2)必看作者,(3)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4)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5)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第五步,剖析写法,感悟评价。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体悟为何而写。
【参考答案】C E
C项,“也隐含自己功业无成的遗憾”不当。“诗书事业,青毡犹在”,说读书是辛家传统;“头上貂蝉会见”则以富贵功名劝佑之,盖“貂蝉”为彼时高官显宦之冠服。家风好诗书,诗书能令冠貂蝉,这虽是写给佑之的,也是诗人的自励。E项,“使全词呈现慷慨高昂的情调”不当,“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用了《世说新语》里关于向往朝廷的典故,表达了关切之意和劝说兄弟要“用心读书,积极上进,求取功名”的拳拳之心,并不高昂。
2.这首词上阕“小窗风雨,从今便忆,中夜笑谈清软”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都写到了什么场景?描写时各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既考查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又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诗歌鉴赏主观题现在命题设问比较过去的试题设问方式,更接近于“开放式”的问题,更类似于探究题。
古诗词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技巧);三是为什么写(主题)。
所以,古诗词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1)能读懂——明白古诗词表层意思,也就是说能译读出诗歌大意:时间、地点、景物、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等。懂得“古代诗家语”,懂得古诗词对语言的变形,把古代诗家语“泡”开来读。(2)会鉴赏——悟透古诗词深层意思,明了诗歌表现了什么意境(形象、意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将古诗词深层意蕴“品”悟出来。(3)精表达——在读懂的基础上赏析古诗词,从意象意境、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考点着手,“抠”对要点答题。
特别是在卷面表达中,我们可以使用“三句到位”规范的表达程式,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少答不多答。做到“三化”,即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主张按三个环节组织答案,即按“立—摆—议”组织答案。做到两个符合要求,即符合试题题干的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還得“三不”,即一不离鉴赏术语,二不离原诗分析,三不离主旨情感。
明确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问什么则什么就是回答的重点。试题开口小的,按规定角度切入,问什么答什么;试题开口大的,须自选角度切入。
【参考答案】
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句意理解)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文意+手法)
(本题答案是按照:“句意+文意+手法”的答题步骤来组织答案的。⑴句意:都写到了亲人夜晚交谈甚欢的场景。⑵文意:辛词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兄弟两人夜半笑谈的场景,由实入虚。李诗想象夫妻团聚时回忆眼前巴山雨夜的场景,虚中有实。⑶手法: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湖州歌(其六)①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②。
注: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②四百州:指南宋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诗歌思想情感。要想答好本题,须联系诗后的注释,以及诗中“夕阳”“寒鸦”“目断”等关键意象来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再与苏轼的词比较就不难了。下面,我们按照“五步程式”进行分析:
①从题目来看:本诗写的内容是有关湖州的古诗。
②从作者来看:南宋诗人汪元量,就可以推测他的思想很可能是表达对国家命运衰微的伤感——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南宋的时代主题就是诗人们面对国家命运残破的伤感。
③从注释来看: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就此推断出诗歌的大致内容和思想。既然是在国家灭亡,而自己被押解北去的路途中所作,那么情感应该是表达自己面对国家灭亡的极度悲痛的心情。
④从诗句的情感语来看:在这首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了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经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悲痛之情。
⑤从诗句的意象语来看:这首诗歌塑造了这些意象:燕云、江水、夕阳、寒鸦、四百州。下面逐个分析每一个意象的内涵。
“燕云”指“燕云十六州”,代指北方地区。南宋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的途中作了这首诗。北望燕云,诗人有无限感慨,此次北去,吉凶未卜。“江水”则表明作者感叹南宋国家已经灭亡,国运无可挽回,就像东去的江水一样无法阻挡,而江水“悠悠”“东去”又象征作者面对国家衰亡内心的无比伤痛之情。“夕阳”“寒鸦”都是没落之景,南宋的命运就像这将要坠落的“夕阳”和将要归巢的寒鸦一样。此时此刻的作者,面对如此衰败之景,怎能不更增悲情?“四百州”是南宋的故国之疆土,而现在南宋已经灭亡,面对这广阔的故国的疆土,作为一个深深地爱着他的国家的诗人,怎能不肝肠寸断?
⑥关键词:“望”字起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南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全诗意为:举目北望,望不尽的是白云渺渺,浩浩东流,永不停歇的是江水悠悠。斜阳西沉,映照着归鸦飞过的寒空,望穿茫茫四极啊,何处是故园神州?)
通过五步分析之后,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是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的途中所作,作者低吟亡國之音,寄托亡国之苦、去国之戚。作者以大写意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叙述了北行途中寻望故国而不见的过程。
【参考答案】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在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眷恋祖国的深情和亡国失家的悲伤无奈,主要侧重对现实的感伤;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主要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于怀古伤今。
(本题答案是按照:句意+文意+主旨情感的答题步骤来组织答案。⑴句意:长江之水悠悠东去一去不复返;⑵文意:其实这句话象征南宋国运已一去不复返了的现实;⑶主旨:诗人用迷茫的白云、悠悠的江水、凄清幽寒的夕阳来烘托凄恻悲凉、感慨惆怅的复杂情怀,抒发自己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