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喜宴》中的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差异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喜宴》是当代华人著名电影导演李安之作,凭借该电影李安得以首次扬威国际影坛。该部影片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其题材跨越中西方,是李安一部成功进军美国电影市场的佳作,是世界知名的优秀影片。本文以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电影中所展现的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得出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差异,进而探讨著名电影导演李安是如何在中西方婚姻家庭观的差异中寻求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互相认同以及和谐共存的。
  【关键词】:喜宴;婚姻家庭观;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和谐共存
  【Abstract】:TheWeddingBanquetisamasterpiecedirectedbyLian,afamousmoviedirectorinmondernChina.ItisthefirsttimeforLiantomakehimwellknownintheinternationalfilmcircle.ThemovieoncewontheGoldenBearawardattheBerlinFilmFestivalandGoldenHorseAwardforBestMovie.SincethethemeofthismovieconcernsnotonlyChinabutalsoWesterncountries,TheWeddingBanquetsucceededinenteringintoAmericanfilmmarketandfinallybecameasuccessintheworld.ByanalyzingthemovieTheWeddingBanquetand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theWest,thisessayanalysesthedistinctiveviewsonmarriageandfamilybothi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inthismovieanddrawsontheconclusionofthosedifferences.Then,itdiscusseshowcantheexcellentmoviedirectorLiansuccessfullyseektothecommunication,identificationand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thedifferentviews.
  【KeyWords】:TheWeddingBanquet,ViewsonMarriageandFamily,CulturalDifferences,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社会的大趋势,世界是一个“地球村”,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与此同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也不断进行着。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正如“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說的那样,电影是体现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风貌的一门艺术,也是对人们思想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电影《喜宴》正是由李安导演的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模范电影,该部影片以喜剧的形式处理了同性恋问题,深刻展现了中国保守的传统婚姻家庭观与西方自由开放的婚姻家庭观间的冲突,以及冲突后的相互包容。因此,研究电影《喜宴》里中西方婚姻家庭观的不同,对增强中西方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对不同文化间的不断发展进步、不断与时俱进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电影简介
  电影的男主人公高伟同,是一名定居在美国、有着中国国籍的年轻有为青年,他是一名同性恋者,他有一位同性恋爱人,名叫赛门。高伟同的父母是传统的中国父母,他们拥有封建保守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他们认为伟同应尽快找一个贤惠的好妻子,以便传宗接代,延续高家的香火,因此他们一直催促伟同快点结婚。一方面,高伟同的父母逼婚形势严峻,而且伟同不敢告知有着传统中国思想观念的父母他与赛门之间的同性恋感情;另一方面,租住在高伟同房子里的、独自在美国闯拼的来自中国上海的女孩顾葳葳,因为拿不到绿卡面临即将被赶回中国的紧张状况。经赛门建议,高伟同决定跟顾威威“假结婚”来达到既可安抚父母,又可帮助威威留在美国的双重效果。然而,事情并不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发展。当伟同父母得知结婚消息时,他们特地从台湾赶到美国参加婚礼。婚礼结束后,威威意外怀孕,得知后十分生气的赛门与伟同在早饭时用英文大吵了一架,最终,难以忍受压力的伟同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知了母亲,高母大为震惊但依旧选择了接受,但是因高父身体不好,他们一直瞒着高父。直到高父出院那天,他用英文对赛门说了“生日快乐”,至此大家明白原来高父懂得英语并早已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从高父的一句话中--“我如果不让你们瞒着我,我怎么抱孙子?”,我们看到受香火传承思想的影响,他选择了保持沉默。影片最后,伟同和威威告知赛门他们决定生下孩子,并询问赛门是否愿意当孩子的另一位“爸爸”,赛门欣然答应。最终,伟同父母即将从机场离开纽约,影片结束。三个年轻人怀着内心复杂的感情相拥在了一起,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
  二.中国传统婚姻观与西方婚姻观的不同
  1.婚礼形式差异
  影片中,当伟同父母得知伟同和威威打算以公证的形式结婚时,他们大为不满。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婚礼,是要选定黄道吉日,遵守众多婚礼习俗,宴请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喜庆万分的一场重大典礼。
  而相较之下,伟同、西蒙和威威则更愿意选择西方较为简单的公证婚礼形式。西方观念认为婚姻是一种合法手段,婚礼只是一种形式,无需大费周章、大操大办。在西方人的概念里,进行公证,证明他们的婚姻是合法的、受法律保障的;同时,夫妻双方在神父面前宣誓,许下自己对婚姻忠诚和负责的诺言和誓言,这种形式的婚礼已足以为他们所接受。   2.婚姻目的差异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礼记昏义》)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婚姻的定义进行分析理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家族血统,传宗接代,为的是家族香火的延续;再者,婚姻是以家族为主,以家族、家庭利益为主,而非夫妻二人的意愿。
  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结婚的目的有两个:“结缘”和“继统”(孙建军“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所谓“结缘”,是指通过家族联姻来达到使两个家族间的合作交往更密切,为两家族的发展增添一个加速剂的目的,婚姻是双方互惠互利的交易与籌码。所谓“继统”,即我们常听到的传宗接代,指的是将祖先的血统传递给下一代,延续家族的血统。
  电影《喜宴》中,伟同父母多次催促其早日结婚,让他们抱上孙子,而因生病住了院的高父,躺在病床上的他仍旧在嘱咐着自己的儿子一定要将高家的香火延续下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传宗接代在中国传统婚姻观所占的分量不容小觑,而婚姻的主要目的便来源于此。
  与中国这种传统婚姻观不同,西方崇尚“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影片中,西蒙的家庭是西方婚姻观的典型代表。西蒙独自一个在美国曼哈顿工作打拼,他的家人认为他已经成年,有自己的思想方式和处事方法,他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的爱人和自己的婚姻。一方面,婚姻是两个人情意、兴趣相投,互相有爱意的前提下建立的;另一方面,婚姻的目的是找到一个伴侣,满足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三.中国传统家庭观与西方家庭观的不同
  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女性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体来说,“三从四德”的内容有:“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丧服子夏传》);“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宫九嫔》)。
  影片中,从伟同一家人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母是以高父为中心的,同时伟同对高父的权威有着绝对的尊重和敬畏,在他们一家人中,高父是家庭的决策者,是一家之主。例如,影片中,伟同和西蒙吵架的那天早晨,餐桌上高母根据自己的分析说着伟同两人吵架的原因,高父严肃地对高母说“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成哑巴,吃吧!”高母并没有反感高父的批评,而是继续怀着心中的疑惑安静吃饭,高母的表现是很自然的,似乎高父的类似职责她已然听惯了、接受了、习以为常了,认为是正常的。
  而西方则崇尚“人人生而平等”,崇尚自由和平等。这种思想存在于西方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亦无例外。西方观念上,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是平等的,各成员之间要相互尊敬,相互爱护,平等、互助、友爱、和谐的相处,而并不是如中国传统家庭观中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长幼有别等严格的等级观念。《喜宴》中,西蒙和伟同的相处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做家务,共同做饭洗碗,共同承担生活费用。
  四.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与西方婚姻家庭观的相互包容
  影片的最后,西蒙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高母,高母倍感震惊,一开始无法接受事实,但是出于对儿子的那份爱,她将内心保守封建的异性婚姻家庭观放在内心深处,对有着同性情感的伟同表示理解和宽容,对伟同和西蒙之间的同性爱情表示默许和接受。而知道真相的高父同样对儿子的同性感情表示承认和默许。影片将最初高父、高母身上体现的中国传统观念和西蒙具有的西方婚姻家庭观进行了强烈的对比,并在最后向观众展示了两种不同婚姻家庭观在冲突后的和谐相处、和谐共存。这样巧妙的设计,向世人诉说着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而是随着文化间碰撞与沟通的不断深入,进行着融合。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也在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如过去那么保守封建,而是在朝着思想越来越开放、氛围越来越自由、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平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在东西方交流愈加紧密的趋势下,双方对于彼此的文化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西方的文化中自由、开放、平等的优良理念为中国所借鉴,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中国特色、寓意良多的文化习俗也为西方所学习和推崇。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中西方文化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满怀信心!
  结语
  通过对电影《喜宴》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和西方婚姻家庭观间差异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了差异真真实实的存在和其间激烈有力的冲突对抗,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那些差异间的争斗并非恶性竞争,而是良性的竞争,将有利于两者在冲突中认识到自身和对方的优点和不足,并在寻求双方相互理解包容的过程中得以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鲍宗豪.婚俗与中国传统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从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对比中透视中西方文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论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异化。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张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女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弃异化,肯定女性的社会价值、实现女性的彻底解放不仅是社会公平、男女平等的体现,更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异化;劳动;女性解放  一、 异化劳动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期刊
【摘要】:周作人与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关系的研究,从现代文学“抒情小说”的概念、周作人与“抒情小说”的渊源,周作人与现代抒情代表作家的关系三个角度,梳理周作人对中国现代小说“抒情”一脉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周作人;抒情小说  一、“抒情小说”的提出  对于中国文学“抒情小说”的表述,有几种不同的提法:比如周作人“抒情诗的小说”(《<晚间的来客>·译后记》),刘大白“抒情小说”(《我和郑振铎君的“
期刊
【摘要】:电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艺术的传播,很多电影的美术色彩是电影的一种沉默的语言,电影美术色彩的描写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电影的深层含义,电影的色彩渲染更多能表达主人公的情绪或者时代背景。现如今的电影美术色彩已经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艺术元素,被现在很多电影作品所应用,《老男孩》就是一部色彩描写非常丰富的电影。本文分析阐述电影《老男孩》美术色彩特点,阐述其指导意义。  【关键词】:《老男孩》;美术色彩
期刊
【摘要】:欧美电影文化中的一些美学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暴力一词本来是一种贬义词,可是在电影中凭借着导演高超的指导水平和演员的特定表演, “暴力”和“美学”两者完美结合起来组成“暴力美学”这就似乎就产生了极具美感的化学反应。由此以来众多的文化领域内的作品中就开始广泛的使用“暴力美学”。《无耻混蛋》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导演著名的暴力美学大师昆汀·塔伦蒂诺的代表作,因此在研究欧美电影文化中的暴力美学就
期刊
【摘要】:国际环境风起云涌,跌倒起伏,在享受当代和平稳定生活中的每一个“我”,都应有居安思危情节,都应做一名爱国者。目前在我国周边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明枪暗箭,有受境外组织策划、蛊惑的恐怖主义威胁这一暗箭,也有蓄意制造领土争端的明枪。笔者想从一个普通百姓角度阐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如何爱国。  【关键词】:爱国;理性;法律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所谓“师夷”主要是
期刊
【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人物关系十分简单的作品中我想要讨论的人物是汪文宣。主要是从他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梦境来分析,然后根据福柯的精神疾病与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来发现他的失语症(孤独症),躁狂症和抑郁症病症。最后据此探讨汪文宣的复杂性格和生活状态。  【关键词】:汪文宣;心理描写;梦境;精神疾病;性格;生存状态  关于《寒夜》,巴金先生本人说过:“我看到每个人的缺点,我了解他们争吵的
期刊
【摘要】:迈耶·夏皮罗认为蒙德里安绘画中的几何单元的某些关系是从他先前的再现性艺术中转移过来的。在他的立体派经验和带有开放栅格的抽象风格之间还存在一个抽象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单元”完成了作品对自然界的指涉到非指涉的过程。最终,从巴黎到纽约,城市风景,爵士乐,流行舞,立体派,新印象主义对他的巅峰作品《百老汇爵士乐》形成了内在线索。  【关键词】:几何单元;不对称;分割;开放  蒙德里安的抽象画在他的
期刊
【摘要】:八十年代在美国留学的龙应台,深受当时女性主义运动风潮的影响,使她拥有了自立自强,男女平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当时的台湾还处于男权主义社会,性别歧视现象还是十分严重。于是回台后的她便创作了一系列关注女性问题的文章,以《美丽的权力》,《不像女人》,《小姐什么》等为代表,后结集成《美丽的权力》。在当时封闭守旧的台湾,为争取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平等;女权;启蒙  一、男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所以”的讨论,并且论证了所以虚化的标准及过程,最终得出“所以”最晚在魏晋时已经变成连词,由原来的表原因,变成了表结果。出现在判断句还是叙述句,是“所以”从所字结构到结果连词的语义标志;句尾没有也字,出现在主语之前,是它的形式标志。  【关键词】:所以;虚化;标准;过程  1.关于“所以”的一场大讨论  关于“所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7),曾经有杨伯峻和刘冠群的一
期刊
【摘要】: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其中的小物件都透出了浓浓的幻灭思想。作者把这种幻灭感融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通过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理想幻灭,人生虚无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不只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剧本也被评说了几百年,众说纷纭。  孔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