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微博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您好:最近在看《水浒全传》,发现书首第二回和第三回,写了两个令读者只闻其名、不识其面的人物———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和渭州府的“小种经略相公”,这两个人究竟是谁呢?访客/景园
  编辑回复:您好。据《宋史》和有关方志记载,“老种经略相公”是担任“鄜延路经略副使”的宋代名将种世衡之子种谔。“小种经略相公”则是种世衡的孙子种师道。种世衡的儿子种谔和孙子种师道都在西北边境出任经略安抚使,“相公”是对地方官员的称呼,因此人们将两人称为“经略相公”。
  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阳(今属河南)人,重气节,有才略,是有功于大宋的重臣,祖孙三代皆有将才,镇守边关,建功立业,时号“种家军”,几乎可以和“杨家将”媲美。《水浒》中的好多好汉都提到过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像王进、鲁智深、杨志等都在经略相公手下任过职,金钱豹子汤隆也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打造过军器为荣。可见,好汉们对镇守边关的功臣名将还是极为尊敬的。
  编辑您好: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举办讲座,所到之处既有诸多学者为其站台,更有大批学生前来听讲,在学界和媒体引发一轮“汉学热”。“汉学”和咱们通常说的“国学”是一回事吗?
  访客/乐天派
  编辑回复:“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国人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传统,丢掉根本,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编辑/少华
其他文献
有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曾经历过,那就是——愤怒。  当我们感到内心的期望没有达到,意见没有被接受,看到了不满意的事,或是听到了不合意的话,就常常会感到愤怒。愤怒,也许会持续很久,也许只有一瞬,就消失不见。  但是,愤怒的当下,会让我们的身心产生急速的变化。心跳加剧,呼吸急促,脸色巨变,眉头如锁,眼神似刀,讲话如子弹扫射、亦如炮弹出膛,同时,配合手臂挥舞、双脚蹬地等肢体动作。如此巨大的身心激荡,让我们
期刊
想到东林书院就总会想到那些虽不同却相似的眼神。  想到杨时学成将归,程颢望着他说出“吾道南矣”时满蕴信任与嘱托的热忱的眼神。也有杨时感念师恩道不完珍重又坚定了信仰的眼神。  想到杨时与游酢立于程颐门外,霰雪纷飞,将二人塑成雪人却仍屹立不动,恳切真诚尊师重道的眼神。  想到二程撒手归西后,中原之地屡遭金兵进犯,北宋江山危如垒卵,举国上下人心惶恐之时,毅然肩负起整理师说重任的杨时那壮士断腕般决绝的眼神
期刊
壮哉东林: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直到今天,人们参观东林书院后,还由衷地赞叹道:“东林精神永垂不朽!壮哉东林魂!”  记者:朱教授,您好,作为东林书院研究专家,请您给我们讲讲东林书院在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又是如何达到这种地位的?  朱文杰: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是创办较早的我国古代书院之一,在我国文化、教育、思想史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创办人杨时,是宋代一位伟大的爱国学者、著名的理学家
期刊
无锡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近百年的繁华历程。千百年来,无锡不仅在民族工商业、民族音乐、绘画艺术、经济理论研究等领域人才喷涌,呈现出巨大的历史作用,享誉全国,在国学研究方面,这座城市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影响力。  创建于公元1111年的东林书院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明朝中后期东林学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此聚众讲学,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国学研究重镇和针砭时弊的舆论中心。  经典
期刊
现在爱吃辣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许多人无辣不欢,这跟人们普通体质偏虚、体内湿气重很有关系。你看小孩就不吃辣的,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已经很足了。  辛味,实际上包含了好些不同的味道,麻味、辣味、辛香味,都属于辛味,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气味浓烈。葱、姜、蒜、辣椒、各种香料,还有许多气味独特的中药,都带有辛味。  辛味属金。五行中金有沉降肃杀的特性,但辛为阳金,反而有上升发散的作用,就像烧红的铁锅,撒点水进去马
期刊
顾磐曾:东林精神的现代意义  顾磐曾,江苏无锡人。中学高级教师,文史爱好者,无锡市政协原副主席。现任无锡市东林文化研究会会长。  记者:东林文化研究会在发展历程中是否经历过挑战?  顾磐曾:东林文化研究会于2011年12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是由热衷于东林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和社会热心人士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和地方性学术研究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挑战倒没有什么。东林书院对无锡人来说是
期刊
不了解现实,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现实,是因为不理解历史。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更预示着人类的未来。“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古今”。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们无不注重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从历史的兴衰演进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成功的哲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不仅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
期刊
背景资料:齐宣王喜欢听300人合奏竽乐,南郭先生混杂其中,充了几年的数,领了几年的赏,戏耍了齐宣王,欺骗了各位行家。可笑的是齐宣王,上当受骗,而浑然不知,一个组织,一个团体,能够藏垢纳污,绝非偶然。  用众之道,就是如何恰到好处地用好组织中每一个人,使之各安其位、各尽其能。  吕不韦认为:“夫以众者,此君人之大宝也。”“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
期刊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之地。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宋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市将乐)人,因他世居将乐县城北郊龟山之下,人称龟山先生,他宋熙宁九年中进士第,高宗时至龙图阁直学士,杨时一生不求闻达,其主要活动是探求并传播理学,先后拜程颢、程颐兄弟为师研习理学,深得二程兄弟器重。杨时南归,程颢送之曰“吾道南矣”,这就是“道南”之说的来历,杨时是上承二程洛学,下
期刊
马一浮先生是近代大儒,其学问、学识、人品、风骨,皆为世人所共仰,先生在战火横飞的抗日战争期间,避难西南,在四川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守护民族精神的命脉,讲学著说,以坚抗战民心。《复性书院讲录》是马先生在复性书院所讲课之全部讲稿,其中《开讲日示诸生》《学规》《读书法》《通治群经必读诸书举要》等篇,是马一浮先生一生治学的心得,也是其读书之道的精髓,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精当的读书津要。  马一浮先生教导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