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及治疗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表现,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 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病例89例,包括急性胼胝体梗死者32例(观察组)和未发生急性胼胝体梗死者57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展开核磁共振扫描,对比分析检查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观察组32例患者共有35处梗死,32例患者中胼胝体梗死合并陈旧性脑梗死者23例(71.88%),其中多发性20例(86.96%),孤立性3例(13.04%);观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血管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 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采取核磁共振扫描检查能够对其展开准确诊断,临床应给予关注。
  [关键词]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6-177-02
  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胼胝体变性以及梗死均会对两侧大脑半球的整合以及协调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然而由于病变部位不同,从而导致其临床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临床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早期确诊胼胝体病变已经成为了可能[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共振表现与临床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和单纯脑梗死患者的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展开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临床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89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45~83岁,平均(67.9±13.6)岁,发病到入院时间3~170 h,平均(45.3±10.4)h;单纯脑梗死患者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44~82例,平均(66.9±14.7)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169 h,平均(46.7±11.2)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胼胝体梗死进行分组,发生急性胼胝体梗死者定义为观察组,未发生急性胼胝体梗死者定义为对照组,对这两组患者均展开核磁共振扫描,并对比分析扫描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资料。
  1.2.2 核磁共振扫描方法 研究中所用仪器为东芝公司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头线圈。常规扫描采取自旋回波序列(SE)对患者展开横断以及矢状T1扫描,TE为12 ms, T1WI:TR为394 ms,而后采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对患者展开行横断T2 扫描,T2WI:TR为4500 ms, TE为12.6 ms, 平面回波序列(EPI)的相关参数为 DWI:TR为6202 ms,TE 101.7 ms利用场回波序列(FE)对患者展开横断扫描,TR为880 ms,TE为17.9 ms,间隔为1 mm,层厚为5 mm[2]。
  1.2.3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以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治疗方案为依据,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降纤以及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以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的评分结果为依据[3]。
  1.4 统计学处理
  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胼胝体梗死核磁检查结果
  经统计得知,本组32例患者共有35处梗死。胼胝体梗死部位分布情况为:嘴2处,膝部5处,体部20处,压部8处。有7例患者累及额叶,9例患者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本组32例患者中胼胝体梗死合并陈旧性梗死者23例(71.88%),其中多发性20例(86.96%),孤立性3例(13.04%)。32例胼胝体梗死患者中有17例合并有白质稀疏,占53.13%。经T2 扫描发现有8例患者存在微出血现象。
  2.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经统计得知,观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者18例,合并冠心病者17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神志异常者18例,语言障碍者19例,肢体运动障碍者24例,血管狭窄10例,异手综合征者4例。对照组患者以上各项临床表现和合并病史所占比例较观察组低(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胼胝体梗死而言,其发病率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胼胝体的血液供应丰富,不易发生缺血梗死,然一旦发生胼胝体梗死,则表明患者存在相对广泛的动脉硬化以及多支血管病变。现阶段在临床上对于胼胝体梗死的诊断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胼胝体的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很容易被忽略或者是被掩盖[4]。曾有学者指出:(1)胼胝体梗死会同时累及临近的脑组织;(2)受累的脑组织范围较广;(3)临床上没有统一的诊断胼胝体综合征的标准,或者是临床医师认识不足;(4)忽略了对患者健侧肢体的异常行为的关注[5];(5)没有对语言的分析检查予以重视。几年来影像学的发展,使胼胝体梗死的检出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MRI检查,优势明显,能够对急性胼胝体梗死进行准确诊断,MRI矢状T1 扫描以及DWI横断扫描能够对急性胝体梗死进行清晰的显示,这对于提高诊断率具有重要的意义[6]。本次研究中对32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展开了MRI扫描,结果发现,该检查能够准确判断梗死部位以及累及情况。
  本次研究中对比分析了急性胼胝体梗死者与单纯脑梗死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合并症,神志异常、语言障碍以及肢体障碍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心脑血管疾病为诱发急性胼胝体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予关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高危患者给予重视,降低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松,周媛,王菲.胼胝体梗死21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14(2):314-316.
  [2] 石士奎,季立平,程敬亮.胼胝体变性与梗死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15(1):426-427.
  [3] 王艳淑,李新,王晓丹.回顾性分析20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17(2):572-574.
  [4] 石士奎,陈俊清,谢宗玉,等.胼胝体梗死的MRI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6(12):325-327.
  [5] 宋本华,于洪,浦岩柏,等.胼胝体梗死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7(1):789-790.
  [6] 温宏峰,万里姝,任艳.胼胝体梗死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21(6):356-357.
  (收稿日期:2013-01-09)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单纯运动疗法对临界高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56 例患者,实施单纯运动疗法,并随访12个月,比较运动干预12 个月前后患者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并统计运动干预过程
目的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达标率的影响。方法制定个人体化治疗方法,强化健康教育,干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体重指数和血脂水平等,规范化管理社区老年高血
2001年12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推荐性试行规范《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2002年3月31日试行)。该表根据“积极稳妥,区别对待,分批整理”的工作方针,选取普通话书
[摘要] 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对慢性胆囊炎内科治疗的干预效果。 方法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20例慢性胆囊炎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基本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68.3%,实验组显效32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90.0%。实验组总有效
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发展进程加快。公民记者依托自媒体平台所发布的有关校园暴力的视频内容,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发展。在公民新闻大背景下,切实关注校园暴力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加强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提高质量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要备好一节成功的课,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付出
人的行为通常都受需要的支配,需要是引发行为的动力。作为班主任如果能以学生需要为动力,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效。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依附互联网的产业诞生,其中就有P2P理财行业。P2P理财是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也就是点对点的网络借贷,在P2P网络用户交互方面,研究了如何将
[摘要] 目的 探索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 以自然分娩的产妇3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组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产妇健康知识的获得、产妇护理满意率和护患纠纷等指标上均好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患者均签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