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借助对大量患者资料的收集,对于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就其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地解读分析。冠心病患者所具有的不良心态一般来说引发的原因有不少,最关键的是社会原因以及个人性格。为此可以使用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各种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借此来控制致残率以及死亡率。
关键词:冠心病 不良心态 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15-02
本文借助对大量患者资料的收集,对于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就其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地解读分析。冠心病患者所具有的不良心态一般来说引发的原因有不少,最关键的是社会原因以及个人性格。为此可以使用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各种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借此来控制致残率以及死亡率。
1 冠心病的危害
冠心病的全称也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种病症的产生原因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了血管的狭窄甚至是阻塞的状况,而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变动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是因为坏死造成了心脏病,可以说这是引发严重影响健康的一些病症。伴随着整体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状态,对此患者的心理因素关系很大,往往不良的心态反应反而会造成较重的病情。
目前,医学模式的发展,使得心理护理变成了当代的现代医学发展过程当中的高层次的一种护理方式,借助语言以及非语言的方式,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于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干预,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做好其心理护理显得更加的重要。本文的研究当中,选取了50名患者展开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心理护理政策,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基本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冠心病也就是缺血性心脏病,对于生命的危害很大。目前调查当中的50例患病者展开心态分析并进行了心理干预,最终的效果非常明显,基本如下。
2.1 对象。2007年4月~2008年1月总计的冠状动脉造影最终得出的冠心病患者50例当中有38例男性,12例女性;全部的患者年龄分布在34~ 72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25岁。而隐匿型的占到12 例,具有20例心绞痛型,10例心肌梗死型,有7例心力衰竭,并且有1例猝死型。
2.2 心理干预方法。考虑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对各自的身体状况、心理以及社会背景等等进行评估,积极的查阅门诊的病历,并对此进行心理干预等等一系列的计划。冠心病的患者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通常有着多重的诱发因素,比如说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以及情绪波动等等。借助实地调研发现多数的症状表现为焦虑、忧虑、否认、恐惧以及角色紊乱等等,对此应当结合不同的心理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2.2.1 焦虑。考虑到冠心病者心律失常状况在昼夜间变现有所差异,因此常常诱发焦虑心理,尤其是当心律失常出现了频繁发作的状况的时候,表现得更是明显,对此应当尽量深入掌握其不同的个性,有针对性的假设对于病症的了解程度,协助患者走出焦虑接受自觉治疗。
2.2.2 紧张恐惧。通常来说恐惧心理常常表现的非常紧张状态。所以通常患者都会出现夜间频发等等问题,甚至于挡水面前会有紧张情绪出现,部分甚至因为别人的抢救而表现的莫名的精神紧张,常常导致病情加重。对此,应当给患者一种热情亲切的态度,对于监护室各种环境及时介绍并予以融入,使用更加娴熟技巧赢得患者的信任。并借助说服、示范、诱导等等诸多手段,协助患者主动的转移个人注意力,去除过度的紧张,协助病人对医生、护士等等形成一种信赖感,强化病人信心。
2.2.3 忧虑。一般忧虑也就是表现出对于未来事件以及结果的忧心。一般这种情况大多是产生于缓解亦或者恢复期的病人,他们常常对于冠心病复发非常的担心,唯恐一旦病情出现发作症状却没有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照顾。部分的患者甚至于对医生的更换,也表现出对于延误治疗的担忧。对于此类的心理,本文研究中强化对于疾病知识的教育,确保患者可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生、治疗当中应当留心的注意事项以及应有的救护尝试等等。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应当告诉他们病情已经有所好转,而对于正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则应当求稳,确保应当进行定期的监察,避免并控制诱发因素。
2.2.4 否认。部分病人对于自己的病情了解不清,对于各种严重后果往往不清楚,甚至于还会有身体层面的抵抗,心理上不肯定个人的。对于这一状况,在处理的时候应当由医护人员稳妥的向病人传达病情,提升使患者的认知程度。并在结合一定的心理疏导,确保患者能够承认患病,熟知病症,了解冠心病的研究状况,确切的了解冠心病并不等于绝症。另外结合本病房的一些实例实际教学,深刻可以让一些已经痊愈的患者对于个人的切身体会进行介绍,强化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
2.2.5 角色紊乱。安排病人之间展开双向的信息交流。考虑到介绍者以及听者的角色认定,一般来说患者往往会对此较易接受,处理得好还能够强化面对疾病的信心。
2.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介绍有关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了解整个病症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过程,并对于产生心绞痛的原因、治疗药物的方法、作用以及副作用等等加以深入的解析,对于解决也确保可以把检查得出的结果及时的加以反馈。
2.3 治疗与转归。在对血压进行控制的时候选择使用阿斯匹林(100mg,qd)、ACE I卡托普利(12.5~25m g,b id)、倍他乐克(12.5~25m g,bid),对于血糖的控制则选择卒伐他汀(10~20m g,qd),还应劝诫病人应当注意戒烟、降脂,同时还应当加以适当的锻炼。经检验在50例当中有所好转的有30例,而没有效应的有17例,死亡案例有3例。
3 讨论
伴随着整个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当前的心理干预也正在成为能够维护患者的身心两重方面的健康,进而获得更好疗效的必要前提。协助构建起了信赖、合作以及协调的医患关系正式进行很好的心理干预的条件。进而获得了患者信任,再结合心理学的种种方法,借助语言亦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劝慰,对于患者可能有的不良心理进行控制,实现心理的转变,确保患者角色的平衡。可以说,进行心理干预能够协助进行冠心病的康复,协助恢复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4
[2] 梁宝勇,岳之洁.医学心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3
[3] 周郁秋.護理心理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 - 170
关键词:冠心病 不良心态 心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1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15-02
本文借助对大量患者资料的收集,对于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就其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地解读分析。冠心病患者所具有的不良心态一般来说引发的原因有不少,最关键的是社会原因以及个人性格。为此可以使用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于各种诱发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借此来控制致残率以及死亡率。
1 冠心病的危害
冠心病的全称也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这种病症的产生原因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了血管的狭窄甚至是阻塞的状况,而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变动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是因为坏死造成了心脏病,可以说这是引发严重影响健康的一些病症。伴随着整体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状态,对此患者的心理因素关系很大,往往不良的心态反应反而会造成较重的病情。
目前,医学模式的发展,使得心理护理变成了当代的现代医学发展过程当中的高层次的一种护理方式,借助语言以及非语言的方式,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于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进行干预,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目前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做好其心理护理显得更加的重要。本文的研究当中,选取了50名患者展开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心理护理政策,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基本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冠心病也就是缺血性心脏病,对于生命的危害很大。目前调查当中的50例患病者展开心态分析并进行了心理干预,最终的效果非常明显,基本如下。
2.1 对象。2007年4月~2008年1月总计的冠状动脉造影最终得出的冠心病患者50例当中有38例男性,12例女性;全部的患者年龄分布在34~ 72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25岁。而隐匿型的占到12 例,具有20例心绞痛型,10例心肌梗死型,有7例心力衰竭,并且有1例猝死型。
2.2 心理干预方法。考虑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对各自的身体状况、心理以及社会背景等等进行评估,积极的查阅门诊的病历,并对此进行心理干预等等一系列的计划。冠心病的患者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通常有着多重的诱发因素,比如说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以及情绪波动等等。借助实地调研发现多数的症状表现为焦虑、忧虑、否认、恐惧以及角色紊乱等等,对此应当结合不同的心理展开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2.2.1 焦虑。考虑到冠心病者心律失常状况在昼夜间变现有所差异,因此常常诱发焦虑心理,尤其是当心律失常出现了频繁发作的状况的时候,表现得更是明显,对此应当尽量深入掌握其不同的个性,有针对性的假设对于病症的了解程度,协助患者走出焦虑接受自觉治疗。
2.2.2 紧张恐惧。通常来说恐惧心理常常表现的非常紧张状态。所以通常患者都会出现夜间频发等等问题,甚至于挡水面前会有紧张情绪出现,部分甚至因为别人的抢救而表现的莫名的精神紧张,常常导致病情加重。对此,应当给患者一种热情亲切的态度,对于监护室各种环境及时介绍并予以融入,使用更加娴熟技巧赢得患者的信任。并借助说服、示范、诱导等等诸多手段,协助患者主动的转移个人注意力,去除过度的紧张,协助病人对医生、护士等等形成一种信赖感,强化病人信心。
2.2.3 忧虑。一般忧虑也就是表现出对于未来事件以及结果的忧心。一般这种情况大多是产生于缓解亦或者恢复期的病人,他们常常对于冠心病复发非常的担心,唯恐一旦病情出现发作症状却没有医护人员的治疗以及照顾。部分的患者甚至于对医生的更换,也表现出对于延误治疗的担忧。对于此类的心理,本文研究中强化对于疾病知识的教育,确保患者可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生、治疗当中应当留心的注意事项以及应有的救护尝试等等。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应当告诉他们病情已经有所好转,而对于正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则应当求稳,确保应当进行定期的监察,避免并控制诱发因素。
2.2.4 否认。部分病人对于自己的病情了解不清,对于各种严重后果往往不清楚,甚至于还会有身体层面的抵抗,心理上不肯定个人的。对于这一状况,在处理的时候应当由医护人员稳妥的向病人传达病情,提升使患者的认知程度。并在结合一定的心理疏导,确保患者能够承认患病,熟知病症,了解冠心病的研究状况,确切的了解冠心病并不等于绝症。另外结合本病房的一些实例实际教学,深刻可以让一些已经痊愈的患者对于个人的切身体会进行介绍,强化患者对于治疗的信心。
2.2.5 角色紊乱。安排病人之间展开双向的信息交流。考虑到介绍者以及听者的角色认定,一般来说患者往往会对此较易接受,处理得好还能够强化面对疾病的信心。
2.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向患者介绍有关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了解整个病症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过程,并对于产生心绞痛的原因、治疗药物的方法、作用以及副作用等等加以深入的解析,对于解决也确保可以把检查得出的结果及时的加以反馈。
2.3 治疗与转归。在对血压进行控制的时候选择使用阿斯匹林(100mg,qd)、ACE I卡托普利(12.5~25m g,b id)、倍他乐克(12.5~25m g,bid),对于血糖的控制则选择卒伐他汀(10~20m g,qd),还应劝诫病人应当注意戒烟、降脂,同时还应当加以适当的锻炼。经检验在50例当中有所好转的有30例,而没有效应的有17例,死亡案例有3例。
3 讨论
伴随着整个的生物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当前的心理干预也正在成为能够维护患者的身心两重方面的健康,进而获得更好疗效的必要前提。协助构建起了信赖、合作以及协调的医患关系正式进行很好的心理干预的条件。进而获得了患者信任,再结合心理学的种种方法,借助语言亦或者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劝慰,对于患者可能有的不良心理进行控制,实现心理的转变,确保患者角色的平衡。可以说,进行心理干预能够协助进行冠心病的康复,协助恢复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4
[2] 梁宝勇,岳之洁.医学心理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3
[3] 周郁秋.護理心理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 -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