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德育课堂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der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德育课程的实施,对中职生进行基本的职业生涯教育,礼仪、道德、法律规范教育,经济政治社会基础知识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教育。从内容上看,这都是中职生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从实际操作来看,落实这些内容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怎样适应课改的要求和中职教育发展的形势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为我们每个德育老师面临的紧迫课题。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德育新课堂要符合新的课改理念
  很显然,当前德育课堂改革要取得突破必须有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当前,大家公认的新课改理念有:①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②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③重视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④实现学习、训练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理念是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决策过程。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 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3 什么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由学生本人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老师应该起到的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支持者,通过设计合理恰当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把学生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引向更高的区域,以完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4 德育课堂如何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4.1 作为教师必须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渗透到每节的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新的设计,运用新的教育理论和技术,采用新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及德育教育的功能。
  4.2 实践探索。在这个阶段,让我感到最为困惑的就是怎样把先进的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设计完美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为此不断学习、借鉴、思索、尝试,逐步形成以下思路,我把教学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尝试:
  4.2.1 第一阶段:教学分析阶段。
  4.2.1.1 教学目标分析。对整章内容及每节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主题”——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知识内容,也就是新课改要求的三维立体目标。
  4.2.1.2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必须了解学习者。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即初始能力)及其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即学习者特征),为了下阶段教学决策提供依据。学习者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性别差别、学习者风格、学习者动机水平等几个方面。这些分析过程正好突出体现了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4.2.1.3 教学媒体分析。媒体条件分析的任务是了解哪些教学媒体适用于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以及每种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是什么,且这种特征在哪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得到体现。针对德育学科,主要媒体方式:教学案例、网络信息、探究讨论、视频资料等。
  4.2.2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现状出发,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4.2.2.1 情景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于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确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创设恰当的情景,才能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顺利通过最邻近发展区,到达更高区域。对德育学科来讲,要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4.2.2.2 教学策略设计。①教学媒体选择:即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习者的。②学生活动设计:是指集体授课、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同时也是完成三维立体目标的载体。③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成为我在这个课题中研究的重点。
  4.2.3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具体操作,记下实施过程中的遗憾和不足。
  4.2.4 第四阶段:课后反思阶段。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以学为主,课堂具体实施情况如何,都必须进行认真的反思,如有同行听课,还应认真记录同行点评,为课题研究积累丰富的素材。
  5 实际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实现以学为主,恐怕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问题。
  5.1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越来越显得重要。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以学为主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教学中进行的初步的尝试,在中期对课题进行再研究时,通过与有关指导老师的交流,发现课堂教学要想真正实现以学为主,除前期研究的内容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既然是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空间就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的阅读等学习行为,这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掌握学习的本领。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预习,也不知道该怎样去预习,也没有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对此,我对学生课堂预习作业也进行了设计,选出了部分章节中的课前准备作业形成资料。并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目,进行阅读交流。在新教材全面推开实施的过程中,新课改理念的贯彻执行至关重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又重新回到应试教育、题海战术中去,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高分低能,没有真正学会学习。
  5.2 课堂教学体现以学为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是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是每门学科的老师都来参与并认真实施,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5.3 从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关联性。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影响着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人才构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期刊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主要类型有:方程应用题、不等式应用题、一次函数应用题、二次函数应用题、统计应用题、几何应用题等。就这几年中考试题中的应用题来说,各种题型都有出现,涉及背景问题的有行程问题、增长率问题、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问题、用车费用问题、商品打折问题、广告印刷问题、拱桥、隧道设计问题、小区规划问题、储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铺地砖问题等等。为了便于对初中阶段应用题进行系统复习,我以近年来中考应用题为
期刊
1 捕捉并鼓励学生的闪光点  课堂上,教师接收到学习信息后,对其正确点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只要学生能做到基本正确,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部分正确就肯定部分。这样,既强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又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还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理解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帮乌鸦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
期刊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写,所以要想尽办法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要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生活的帮助下写好作文,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有了真实的生活感受,这样的作文才是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  1 走进生活,丰富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
期刊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创造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数学走出书本,走近生活,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主动学习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很多老师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期刊
文化是学校的根本,是立校的灵魂,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如何将文化的碎片升华为文化的整体进而积淀为文化的底蕴,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书香校园、实施名校品牌战略的关键。  1 经典润校、环境育人,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创建书香校园首先要秉承环境润泽的宗旨设计布置校园文化长廊、走廊诗画墙面等公共文化教育设施。每个楼层都要有各自的文化内涵
期刊
教育是一门缓慢的艺术,在多年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的,它有自己的规律,没有一蹴而就。学生的素质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不同的个体接受能力也千差万别,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存在多样性,这就要求老师耐心、细心地去了解他们的特点,有的放矢。在转化后进生学习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条学习语文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后进生进行转化,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
期刊
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1 用新颖的教法诱发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
期刊
【摘 要】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由写一段话向独立成篇的作文过渡的阶段,既是低年级写话训练的继续,又是高年级整篇作文训练的准备,所以,这一阶段的作文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遵循从“说到写”,从句到段,进而到篇。通过创设情境,做游戏,使学生立足生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多种方式的修改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打开学生的写作之门。  【关键词】 遵循规律 留心生活 激发兴趣 学会修改
期刊
一说作文,大部分学生就谈文色变,觉着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找准抓手。作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抓手,学生如果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  1 打破常规思维定势  1.1 多样化命题。作文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富有创造性,要注意做到符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和认知的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