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君子演讲与清华校训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r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 子
  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为英人所称“劲德尔门”,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亟,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国民之人格,骎骎日上乎。
  君子之义,既鲜确诂,欲得其具体的条件,亦非易言。《鲁论》所述,多圣贤学养之渐,君子立品之方,连篇累牍势难胪举。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摘选自梁启超1914年11月5日《君子》演讲片段
梁启超。

  君子,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也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终极目标。20世纪初,世界在激荡中前进,古老的中国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行,人格塑造植根于千年儒家传统的近代读书人,如何在中西方激荡中定位自我?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应清华校长周诒春之请,在清华“同方部”为清华老师及即将赴美学童做了以《君子》为题的演讲中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答,这些学童带着中国的“君子印记”迎接西方文明的洗涤。
  1911年,清政府应美国政府要求利用部分庚子赔款在清华园建立了一所留美预备学堂,主要目的是选拔前往美国留学的学童,此学堂被命名为“清华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华学堂逐步尝试自主培养本地人才,改名清华学校。从此,诸多民国大先生来到清华园演讲,清华学子得以目睹大师风采。梁启超作为近代以来最为知名的民国大先生之一,对清华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后来,梁启超离开失意的政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在学术上的成功掩盖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梁启超作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并是其中的核心人物。然而,这是1925年的事,梁启超与清华大学结缘可以追溯到清华学校时期。
  1912年流亡海外14年的梁启超回到国内。在袁世凯内阁经历两年的闹剧之后,梁启超终于在1914年来到清华,借住在工字厅写书,开始了对清华大学多方面的影响。
  1914年11月5日,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周诒春邀请借住在清华园的梁启超给清华师生做一次演讲,梁启超认为这些学生未来都是要留学美国的,于是就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这篇演说辞被称为“君子演讲”,刊录在1914年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中。
  1914年冬,清华刚建校三年多,学校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和人格的教育,梁启超对德育尤为重视,1905年他在日本的时候就编出了《德育鉴》,以促进道德培养。梁启超在演讲中以“君子”为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格标准,然而对君子却没有明确的注解。他认为英美教育中的劲德尔门(gentleman)就是中国所谓的君子,而“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於今益极”。随之,梁启超借用《周易》中的乾卦和坤卦作为养成君子人格的条件,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结合社会现实与清华学生所处的情景,梁启超分别解释了乾象和坤象的君子要求。最后,梁启超对清华学子提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
  梁启超的这次演讲对清华学风和校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久后写进了清华校规,1917年清华修建大礼堂时,将演讲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作校训镌刻在巨型校徽上,并镶嵌在舞台正中。这使人想到了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他演说的内容最终被浓缩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直影响着北大的校风和学风。然而1914年的梁启超并不在清华任职,只是作为名人在清华进行了一次演说,其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
  梁启超自1920年12月2日在清华系统讲学,1922年2月,梁启超正式被聘为清华学校讲师,从此,梁启超在清华的活动相对固定下来,其学识、思想与能量也对清华产生了更大的影响。1924年秋,清华学校筹办“国学研究院”,胡适推荐梁启超、王国维和章太炎为导师,最后章太炎没有受聘,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云祥问:“陈先生是哪国博士?”梁启超答,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曹又问:“他有哪些著作?”梁启超说他没有著作。曹云祥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为难了。”梁启超生气道:“我梁某也不是博士、硕士,著作倒可以等身,但是加起来还不如陈先生数百字的价值。你不请,就让他给人家效力吧。”曹云祥最终请來了陈寅恪,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形成了。
  从1920年梁启超在清华系统讲学到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仅仅7年的时间,他倡导师生间导师的引导作用,主张“零距离”接触和交流,在具有传统书院色彩的国学研究院中融入近代西方民主、自由研究的精神,正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影响清华至今。
  梁启超自1918年退出政界后,专注于教育和学术,他不仅重视学生的德育,更是践行君子之道。梁启超在晚年回忆他这一生最特别的演讲是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作为徐志摩老师的梁启超被请做证婚人,碍于徐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不得不出席。在发表证婚词时,梁启超说:“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以至于学无所成,做学问不成……你离婚再娶就是用情不专的证明!……离婚再婚都是你们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总之,我希望这是你们两个人这辈子最后一次结婚!这就是我对你们的祝贺。我说完了!”
其他文献
程潜,清末秀才,同盟会会员,是矢志跟随孙中山的勇武悍将,是带领军队抵抗日寇的一级上将,是毅然率领全省和平起义的湖南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祖国的建设倾注了心血和智慧。  讨袁驱汤    程潜,名月如,字颂云,18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耕读世家。其父母对培养子女十分重视,不惜含辛茹苦,筹措资金让几个子女读书。兄弟姐妹中,程潜是学习最用功、成绩也是最好的一个。16岁时他考中秀才,18岁时经遴选
期刊
茶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世界,世界上目前最流行的茶饮,却并非产自中国,而是来自于英国,“立顿”“川宁”这两大品牌,皆为当今全球茶业市场巨头,销量惊人,并另成一套所谓的英国茶文化。  这背后一定有故事,这段故事,可从“川宁”讲起,这是一家很有来头的英国茶商。  伦敦茶馆    “川宁”乃是Twining的音译,Twining则是此茶饮品牌创始人托马斯·川宁的家族姓氏。  此品牌有句广告语为“源于1706
期刊
为了实现希特勒让纽约陷入一片火海的幻梦,“美利坚轰炸机”计划应运而生。但以纳粹德国之国力与资源,以及多线作战之窘境,这只能属于纸上幻想。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许多设想以及技术设计并未失传,而是被以美苏为主的战胜国所继承,并在它们各自的军机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战时期,英美两国对纳粹德国的大规模战略轰炸是导致后者败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纳粹德国也有过要对英美两国,特别是美国进行战略轰炸之企图,只不
期刊
去年11月初,经典悬疑影片《东方快车谋杀案》新版上线,然后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重映。紧跟着,日本经典电影《追捕》的翻拍版本上映……联想到射雕、三国、水浒、红楼、鹿鼎记、白娘子的一而再,再二三,恐怕还是忍不住要问:为何影视圈对翻拍和重映青睐有加?  谈翻拍,绕不开《宾虚》——这部路易斯·华莱士在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最早于1880年11月12日出版。此后,《宾虚》已经在1907年、192
期刊
武汉会战后,1939年中国空军主力撤入四川,战斗机和轰炸机不足百架。而日军投入中国战场的有2000多架先进战机。此前一年,日本就开始轰炸成都, 到1944年,日机共出动飞机921架次,对成都及邻近郊县的平民居住区、学校、医院等非军事区以及交通要道、军事基地和机场等空袭了31次。  1938年11月8日,18架敌机首次空袭成都。国民党空军20多架驱逐机升空拦截,但仅击落一架日机。日机意图摧毁机场和战
期刊
亨利·穆奥(Henri Mouhot)于1826年 5月15日诞生在法国杜省蒙贝利亚尔,这是一个靠近瑞士边境的小省。他的父亲是路易斯·菲利普国王手下的一名官员,而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受当地人尊敬的老师,因此穆奥的父母很重视他和他兄弟的学习,给了他们良好的教育。  18岁的时候,穆奥获得语言学学位,然后去往圣彼得堡的军校教授法语和希腊语,他在俄罗斯呆了十年,直到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才离开。  离开
期刊
雞蛋是今日最常见的食材,只要简单做做都能很好吃,比如炒鸡蛋、蒸鸡蛋、煮鸡蛋……可谓是不得不做饭的懒癌患者的福音。连鸡蛋都不能好好吃,那日子还能不能过了?    容易做又好吃的鸡蛋,在魏晋南北朝时也已经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而且,还无意间成了考验人脾气的试金石。中国人对吃可是一直穷讲究着,不仅要好吃,吃相还要好看,否则就会被编排许多的“段子”,从此钉在吃货“耻辱柱”上 。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
期刊
鼓浪屿中德记酒店(俗称“黄家花园”)的院中,有三百多年的古榕树、蜡树等木植,而建筑物内展示的一幅幅历史图片,召引着人去追根溯源。这幢建筑物的主人——黄奕住老先生从食不果腹的农家子弟,到印尼“糖王”,再到民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银行老板,他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呢?  为谋生计,南洋打拼  黄奕住,1868年生于福建南安县石笋村的黄姓农家。当时经济条件很差、医疗条件落后,按照当地传统,父母渴望“留住”这个可
期刊
丝绸之路,也许是古代华夏文明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出玉门关,穿越白龙堆沙漠,来到罗布泊西北缘的古国楼兰,溯孔雀河而上,抵达尉犁、渠犁(今库尔勒),再经由轮台、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这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古丝路北道。到了唐代,因为天山北麓西行之路的开通,这条路成为了中道。然而,无论汉还是唐,这条横越大漠流沙的古道都是丝路最精彩的篇章,因为有太多的历史人物行走过这条道路
期刊
近代中国的“留学”概念是从19世纪晚期才行成的,人们很容易想到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外留学生的标志性符号。但考察历史,容闳并不能作为留学生概念的源头。早在隋朝和开放而强盛的唐朝,随着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到帝国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的日本学生,被认为是留学生史上的第一代留学生,因此,准确地说,“留学生”这个概念是日本人创造的。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公元607年(一说公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