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远致 德厚流光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l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7年前,一个嗜爱古钱的老人将自己几十年用心血收藏的近千种共6344枚古钱捐献给了国家,这批捐献的古钱品种齐全,包括西周到新中国成立前大约三千多年间的各个朝代的铜、银、纸币,其中有战国时期燕国的“尖首刀布”、魏国的“安邑二圻”、王莽时期的“金错刀币”、北宋的“重和通宝”等当时我国并不多见的古钱珍品,以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古钱币。这位老人就是时任陕西省博物馆(现碑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的古钱币收藏家陈尊祥。
  27年后,这位“古钱归国,美誉传人”的老人生活得还好吗?一个秋日的上午,笔者一行来到了这位老人的家。已经89岁高龄的陈尊祥仍然精神矍烁,耳聪目明。谈起古钱币,他如数家珍,对当年捐献的钱币似乎还怀着深深的感情。陈尊祥记忆力仍然好,当笔者随便问起以前捐献的任一枚钱币,他都能详细地说出其年代和来龙去脉。
  
  远近闻名的古钱迷
  
  陈尊祥,1919年出生在陕西长安县,户县师范毕业,1946年入党。解放后曾长期在长安县政府、县委、交通、工商以及财贸部门作基层管理工作。陈尊祥对古钱币产生兴趣始于上世纪40年代,当时师范毕业的陈尊祥曾任过几年小学教师,在讲历史课时,常涉及到一些古钱币知识,于是他逐渐喜欢上了古钱币。上世纪50年代,陈尊祥在县上从事财贸工作,他发现许多珍贵的古铜钱却被当作废铜处理掉了,觉得很可惜,于是他决心自己收集和保护一些珍贵古钱币,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作为千年古都的长安,地下蕴藏着无数历代古钱币,这犹如巨大的宝藏吸引着陈尊祥,也为陈尊祥收藏古钱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不管严寒酷暑,为了收集古钱他四处奔走,几乎跑遍全县村镇,以及西安城乡,在各地废品收购站、田间地头,都留下了陈尊祥寻觅古币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尊祥收藏的古钱币数量也日益增多,陈尊祥成了家乡远近闻名的“古钱迷”。
  
  自学成才的古钱收藏家
  
  在收藏古钱币过程中,陈尊祥逐渐认识到要更好地收藏古钱币,就要提高自己的古币鉴藏知识,更要研究古钱币。陈尊祥文化功底不深,要想研究古钱币,面临着很多困难,但陈尊祥却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到学习中。他先后攻读了《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泉汇》、《中国历代货币通考》、《中国货币史》等大量古钱币专著,并参阅了《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诸多史书。他不仅向专家请教,还购买了大量参考工具书,边藏边学、藏鉴结合,就这样,陈尊祥逐渐从一个古钱币收藏者成为一个资深的古钱币收藏家。
  1979年,陈尊祥调入陕西省博物馆任保管部主任,成为古钱币专业研究人员。他对自己的钱币研究成果不断进行总结,先后发表了《中国古代金属货币的演变》、《汉武帝上林三官五铢铜钱范的考证》等20余万字的学术论文。其中论文《何家村唐代窖藏钱币研究》1989年被译为日文,在日本《钱币杂志》上发表,引起日本学者的关注。《中国古代金属货币的演变》在《中国钱币》杂志连载后受到历史学家和钱币专家的赞赏。《首帕张堡窖藏秦钱的整理与研究》一文获全国古钱币研究论文金奖。
  陈尊祥是中国古钱币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83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时,即当选为理事,并先后担任中国钱币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学术委员,陕西省钱币学会理事、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陈尊祥不但热爱古钱币,而且酷爱藏书。据统计,60多年来,陈尊祥的藏书已达8万多册。笔者看到陈尊祥的书房除了门,四周都是直通屋顶的书柜,摆放着内外双层的书籍。书柜上有许多古钱币、考古类书籍,还有大量文学、艺术、宗教类书籍,而且自成系统。陈尊祥收藏的书籍中不乏一些比较罕见的珍贵版本,如戴熙著的《古钱丛话》、李佐贤著的同治版《古泉汇》、雍正年间刊印的《陕西通志》等。书籍对陈尊祥的人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几十年来他正是借助自己丰富的藏书和顽强的毅力,最终成为一个资深的古钱币收藏家。
  “最美莫过夕阳红”,如今89岁高龄的陈尊祥,依然在藏书、读书,手不释卷,孜孜不倦,并关注着古钱币的研究。我们衷心祝愿陈尊祥老人晚年一路走好。
  
  (责编:辛 友)
其他文献
背“光”字“光绪通宝”铜钱    笔者收藏有一枚铜钱,十分罕见,今借贵刊一角向读者展示,供同道鉴赏。“光绪通宝”楷书直读,小平小型,钱径17毫米,背而满文“宝泉”,穿上“光”字。黄铜质。  笔者查找了很多钱币文献资料,一无所获,诸谱均未见该钱的记载,只见宝泉局铸造的“光绪通宝”小平钱,有在背穿上铸宇、宙、日、列、往、来等汉字的记载。  据实物观察,该钱钱体的绿锈深透入骨……我认为这是一枚铸量稀少的
期刊
贰拾伍文,元代权钞(背八思巴文“权”)。直径63.5毫米,厚5毫米,重67克。其钱文端庄洒脱,苍劲有力。材质青铜偏黄熟美,而背有隐起纹,重轮,似经早年除锈,包浆褐色,制作精美。此品贰拾伍文权钞为一陕西关中地区泉友收藏,据悉为家中世传。  按元朝用钞习惯,十文为一分,贰拾伍文可权银二分五厘。此钱昔古泉家宣古愚有之,有人曾认为此钱是元末民铸的一种铅质瘗钱。实际上此乃至正年问变更钞法¨寸的铅锡合金试样钱
期刊
元代青料(钴土矿)彩绘工艺根植于景德镇制瓷土壤之后,吮吸了中国多门传统艺术的营养,迅速发展起来,到元代晚期,成为中国瓷苑独秀的“青花”工艺。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青花工艺与艺术,装饰与绘画在坯体上相互交融,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风貌。    一、陶瓷文献中记述的青花彩绘工艺    《江西大志·陶书》“回青”云:“回青纯,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期刊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但艺术并不等于现实。艺术应该在形式上比现实更强烈,更完美。要使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协调统一,其作者应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及掌握必要的艺术创作技巧,并了解艺术形式美法则。  当我见到寿山石雕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宝庆先生新创作的寿山石雕《钟馗嫁妹》时,就被其完美的形式所吸引,驻足良久,欣赏之余,不免产生巧夺天工之叹。    “钟馗捉鬼”见之于《梦溪笔谈》、《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记
期刊
泱泱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建都金陵的南唐皇帝并非均为治理朝政的高手,不过在其三十多年的短暂岁月中,南唐传统书画艺术却有了很大的发展。朝廷建立翰林图画院(史称“南唐画院”),聚集了一群杰出的画家。山水画“南宗”流派大家董源、巨然,花鸟画名家徐熙,人物画巨匠周文矩、顾闳中等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以斐然成就彪炳史册。五代十国中的弱小南唐竟然创造出如此绚丽灿烂的画艺高峰,着实令人刮目相
期刊
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总体上看逐渐脱离了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民间玩玉、赏玉之风日盛。明初玉器风格继承元代,造型上粗犷豪放,做工较严谨精美;中期,玉器雕琢趋向简略,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随着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起,出现了文人色彩的玉器。明晚期,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玉器工艺也出现了
期刊
门画是我国民间年画的一种特有形式,过去叫“门神”,含有“御凶”的意思。旧时农历新年张贴在门  上,以祈平安吉祥,同时,也为装饰门板(图1)。  我国早期门画的产地主要有:苏州桃花坞门画(图2),其源于宋代的刻板印制工艺,以色版套印,并由绣像之图像演变而来,至明代已形成一民间艺术流派,画作柔丽典雅,刻线工秀,构图丰满,具有浓郁的水乡气息;开封朱仙镇门画(图3),其源于宋,画作粗犷浑厚,夸张幽默,色彩
期刊
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有一件中国东周的青铜器——鹰尊。它是我国历史上留下来的众多珍贵文物之一。但却由于其“名声”远不如该馆所藏的其他中国文物,如作为镇馆之宝的中国北朝时期的棺床、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等稀世珍宝那么显赫,因此,它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鹰尊,是古人祭祀用的一种酒器。从商代开始,具有鹰状造型的尊就出现了。直至周代早期,鹰尊造型都是较为常见的。  尊属于容酒器。我们现在叫“
期刊
赵朴初,原名荣续,字朴初,后以字行,号开翁,笔名饮水,“以无尽菩萨之名名吾斋”,斋号“无尽意”。1907年11月5日出生于安徽安庆市天台里“世太史第”,祖籍安徽省太湖县。赵氏家族是一个典型世代官宦的书香世家,自13世祖赵文楷于清嘉庆元年高中头名状元以后,连续四代被授予翰林,光绪皇帝御笔赐匾“四代翰林”耀其门庭。赵朴初的父亲赵恩彤,字炜如。自幼饱览诗书,清末科举废除后,曾受教于著名学者严复,以优异成
期刊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虽广,不度无缘之人。任经文先生与牛结下的不解之缘实在是深刻而由来之久,牛的精神已是他安身立命行事做人的圭臬,他写了一首《神牛颂》足以表达他的心声:“我属牛,爱牛,藏牛,终生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牛,外貌质朴而洒脱,性格倔强而温顺,不藏奸不耍赖,勤奋踏实勇于开拓,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牛,一生餐风露宿,仅以蒿草为足,别无所求,而对人类则无限地付出,把奉献洒满人间。牛,辛勤耕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