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阑尾炎小切口切除術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2010.3至2013.3我院收治的106例阑尾炎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术的手术效果。结果: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效果满意,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良好的阑尾炎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适应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82-01
阑尾炎是外科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病,是多见的急腹症。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有手术指证者常需要行阑尾切除术。一般取麦氏切口,长度约为6cm~8cm.。近年由于微创外科的发展,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我院从2010.3至2013.3共完成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106例,无明显并发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治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3至2013.3我院收治的106例阑尾炎患者,男,56例,女50例,年龄16~75岁,平均42岁。有转移性右小腹疼痛典型病史,压痛局限于右下腹,无腹肌紧张,中等肥胖以下,腹壁厚度较薄者,不选择肥胖病人,以利于手术中小切口的暴露。切口长度2.0~3.0cm,手术时间20~50min。
1.2 诊断标准 :(1)急性转移性右下腹痛,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呕吐,发热等持续>6h。(2)患者多呈保护性姿态,如右侧卧、双腿稍屈、走路时腰弯向右侧等。腹部有局限性右下腹固定压痛或反跳痛、肌紧张等。(3)直肠指诊可在前右侧壁触及痛性水肿或肿块,或可触及肿胀的阑尾。腰大肌试验、闭孔肌试验有助于区别盲肠后位、盆腔位阑尾炎的诊断。(4)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
1.3 手术方法:(1)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2)切口:自脐至髂骨连线的中外1/4交界处做该线垂直切口2.0~3.0cm。(3)体位:取平卧位或左偏15度。
1.4 手术操作: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顺纤维走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牵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腹内斜肌,依肌纤维方向切开腹内斜肌肌膜,后交替钝性分开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切开腹膜,切开腹膜前用纱布保护切口,用拉钩将切口向两侧牵开。寻找阑尾:1右下腹网膜包裹处常为阑尾所在处,分离网膜常可发现阑尾;2显露回盲部,沿结肠带往下,在阑尾易出现部位可找到;3用食指探查回盲部周围,易触及增粗及变硬之炎症阑尾[2]或以术者食指沿右骶髂关节外动脉搏动,在该动脉搏动上行至骶髂关节前方手指受阻不能上行,是为小肠系膜根在后壁上的附着点终端,常能触及阑尾基底部。若上述方法寻找阑尾困难,则剪开盲肠外侧腹膜,将盲肠内翻即可显露盲肠后方的阑尾[3]。术中阑尾残端粘膜可用电凝烧灼处理。术后脓液培养加药敏,用稀碘伏冲洗切口,根据阑尾炎严重程度给予合理有效抗生素。腹膜连续外翻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组织1#丝线间断缝合,间断缝合皮肤3针。
2 结果
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无剧烈疼痛。患者恢复快,卧床12~24h可下床活动,24~48h内恢复肛门排便、排气。切口愈合快,无严重并发症,4~7天出院。随访2年,无大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残株炎及粪瘘发生。
3 讨论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阑尾切除术是常见的普外科手术,切口多取右下腹麦氏切口,切口长且感染及缝线反应多,术后因疼痛,影响早期下床活动,不利于肠功能恢复,腹部手术瘢痕过于明显。近年对阑尾炎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阑尾,降低了腹腔镜穿刺等引起的并发症。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采用小切口切除阑尾,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瘢痕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适宜推广的微创技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炎症较轻时也可以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具有以下优点:1)切口小,加以钝性分离,可尽量避免损伤腹壁中的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利于切口术后恢复,减少感染机会。2)皮下血管无需结扎,无线结遗留,因线结能引起异物反应,易引起感染,特别是污染切口。 感染后线结将影响伤口愈合,有时甚至形成慢性炎性窦道。3)切口在原有的McBurney切口偏外侧选取,结合手术床向左侧倾斜15度,往往术野下即是盲肠和阑尾,减少寻找阑尾难度。同时减少因显露阑尾致小肠及其他肠管干扰,甚至肠管浆膜层的损伤,减少肠粘连的发生。但当出现阑尾周围脓肿、异位及有回盲部肿瘤可能时,不可使用小切口,应改为麦氏切口。
参考文献:
[1] 张悦臣 外科疾病诊疗手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47-48.
[2] 曹献庭 手术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57.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5.
【关键词】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适应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82-01
阑尾炎是外科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多发病,是多见的急腹症。经保守治疗无效或者有手术指证者常需要行阑尾切除术。一般取麦氏切口,长度约为6cm~8cm.。近年由于微创外科的发展,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我院从2010.3至2013.3共完成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106例,无明显并发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治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3至2013.3我院收治的106例阑尾炎患者,男,56例,女50例,年龄16~75岁,平均42岁。有转移性右小腹疼痛典型病史,压痛局限于右下腹,无腹肌紧张,中等肥胖以下,腹壁厚度较薄者,不选择肥胖病人,以利于手术中小切口的暴露。切口长度2.0~3.0cm,手术时间20~50min。
1.2 诊断标准 :(1)急性转移性右下腹痛,食欲明显减退,恶心、呕吐,发热等持续>6h。(2)患者多呈保护性姿态,如右侧卧、双腿稍屈、走路时腰弯向右侧等。腹部有局限性右下腹固定压痛或反跳痛、肌紧张等。(3)直肠指诊可在前右侧壁触及痛性水肿或肿块,或可触及肿胀的阑尾。腰大肌试验、闭孔肌试验有助于区别盲肠后位、盆腔位阑尾炎的诊断。(4)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
1.3 手术方法:(1)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2)切口:自脐至髂骨连线的中外1/4交界处做该线垂直切口2.0~3.0cm。(3)体位:取平卧位或左偏15度。
1.4 手术操作: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顺纤维走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牵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腹内斜肌,依肌纤维方向切开腹内斜肌肌膜,后交替钝性分开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切开腹膜,切开腹膜前用纱布保护切口,用拉钩将切口向两侧牵开。寻找阑尾:1右下腹网膜包裹处常为阑尾所在处,分离网膜常可发现阑尾;2显露回盲部,沿结肠带往下,在阑尾易出现部位可找到;3用食指探查回盲部周围,易触及增粗及变硬之炎症阑尾[2]或以术者食指沿右骶髂关节外动脉搏动,在该动脉搏动上行至骶髂关节前方手指受阻不能上行,是为小肠系膜根在后壁上的附着点终端,常能触及阑尾基底部。若上述方法寻找阑尾困难,则剪开盲肠外侧腹膜,将盲肠内翻即可显露盲肠后方的阑尾[3]。术中阑尾残端粘膜可用电凝烧灼处理。术后脓液培养加药敏,用稀碘伏冲洗切口,根据阑尾炎严重程度给予合理有效抗生素。腹膜连续外翻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组织1#丝线间断缝合,间断缝合皮肤3针。
2 结果
阑尾炎小切口切除术,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无剧烈疼痛。患者恢复快,卧床12~24h可下床活动,24~48h内恢复肛门排便、排气。切口愈合快,无严重并发症,4~7天出院。随访2年,无大出血、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残株炎及粪瘘发生。
3 讨论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阑尾切除术是常见的普外科手术,切口多取右下腹麦氏切口,切口长且感染及缝线反应多,术后因疼痛,影响早期下床活动,不利于肠功能恢复,腹部手术瘢痕过于明显。近年对阑尾炎患者采用小切口切除阑尾,降低了腹腔镜穿刺等引起的并发症。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采用小切口切除阑尾,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瘢痕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适宜推广的微创技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炎症较轻时也可以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具有以下优点:1)切口小,加以钝性分离,可尽量避免损伤腹壁中的血管、神经,减少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利于切口术后恢复,减少感染机会。2)皮下血管无需结扎,无线结遗留,因线结能引起异物反应,易引起感染,特别是污染切口。 感染后线结将影响伤口愈合,有时甚至形成慢性炎性窦道。3)切口在原有的McBurney切口偏外侧选取,结合手术床向左侧倾斜15度,往往术野下即是盲肠和阑尾,减少寻找阑尾难度。同时减少因显露阑尾致小肠及其他肠管干扰,甚至肠管浆膜层的损伤,减少肠粘连的发生。但当出现阑尾周围脓肿、异位及有回盲部肿瘤可能时,不可使用小切口,应改为麦氏切口。
参考文献:
[1] 张悦臣 外科疾病诊疗手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47-48.
[2] 曹献庭 手术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57.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