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才知道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很多东西,一旦脱离生活功能,美的价值就会散发出来。”这个理论被蔡康永用在了任何与“设计”相关的地方—无论是布置居室,还是打造节目,抑或是设计服饰,甚至是经营自己的写作,他都坚持选择一种脱离生活、出人意料的美。
  镶着铜把手的红色大门推开,蔡康永气定神闲地站在桌子对面,微笑着,微微弯腰,点了一下头—拿捏得极为优雅精准的动作,既不倨傲,也不夸张。助手随即关上门,几家媒体在外面等候着,像是等待他的面试。他坐下来,保持着微笑,两手交握,放在桌上。“我们开始吧。”他说。
  我们聊的是“设计”。这和他蔡康永平日里说的话题不太一样。在他的生活里,设计仿佛变成了一种习惯—设计书,设计节目,设计住所,甚至设计未来。各种细节被他似有若无的埋在了“设计”两个字的缝隙中,让人在无意邂逅时生出一种意外的惊喜来。
  关于拉链的鬼马想象
  船王的儿子,世界名校毕业生,台湾世新大学传播学院制作中心副主任、电影专栏作家、编剧,和白先勇一起写了谢晋执导的《最后的贵族》,给许鞍华当策划和制片经理,为台北电影节当过评审。时尚杂志《GQ》台湾版创刊,他是总编辑;台北之音电台,他是节目部创意总监;然后他做了电视主持人,在华人世界家喻户晓。
  作为一个已经到了五十知天命年纪的男人,蔡康永见过了太多的世面。很难想象,还有什么事能让他兴致盎然呢?
  但他是蔡康永。他尝试了一件新事,就兴致勃勃想要跟人分享其中的感觉。譬如在新书截稿的最后一个晚上,他突然决定改写整个结局。那一天他约了长辈吃晚饭,于是带着稿子过去在火锅边埋头写作。朋友们不跟他说话,默默地夹了菜堆在他碗里。
  没有人猜得到这一刻或者下一秒,蔡康永的脑子里在想什么。即便对他已经被人念叨咀嚼了无数遍的成长经历、八卦轶闻了如指掌,也难以追溯那些天马行空的主意的源头。
  他总能找到让你目瞪口呆的办法,去跟你讲述他的故事和见解。他迷恋拉链,觉得这种服饰上的零件有一种神秘的魅力,是连接另一个神奇世界的隐喻。“当初发明它的人,怎么做到一左一右,然后又连结在一起?”他自言自语,然后开始想象一个有特异功能的人,能够在任何地方装上拉链,装在人身上,拉开那个人就死了;装在天上,拉开就露出另一层天空。
  “我觉得很多东西,一旦脱离生活功能,美的价值就会散发出来。”他用绵软的台湾腔说着这些严肃的话题,“人们设计出来的工具,一旦不用服务于生活中乏味的功能,一旦它从枯燥的工具作用中解放出来,就是意义非凡的作品。”
  他会按照这种理论来布置他的居室。他把椅子挂到墙上,成为置物架或者一种雕塑。在他的书房里,他用夹裤子的衣架,把旧杂志的封面悬挂起来,招展如万国旗。再比如,他设计女鞋。浪漫的爱情故事被他用另一种方式嫁接到了鞋子上,每一款鞋都暗藏玄机,象征蔡氏爱情箴言的文字符号被隐匿在鞋子的设计之中,透露着不一样的女人心事。
  这种天马行空并非不受拘束。就像他主持《康熙来了》,台上他鬼马迭出,随心所欲,但录制结束,他立刻把制片人叫来,叮嘱他录制内容如何调整,哪些要剪掉,哪些剪成预告。他会在这种时候变成严肃的导师:“即兴发挥的东西是不准确的,发挥完之后,根据专业的原则来修剪。专业里的东西不能东晃晃西晃晃。”
  做一件很神经的事
  今天的蔡康永更想好好当一个作家。主持曾经给他带来巨大的乐趣,让他高密度接触到一个社会里,最有趣的人、最漂亮的人和最荒唐的人。“很少有人的工作可以这么好玩。可是任何人都看得出来,我在主持这件事上已经停步了。”蔡康永说,“继续主持《康熙来了》,是因为我希望小S继续出现在大家面前,为她维持这个舞台。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不可以让她从这个舞台消失。”
  2011年,他开始推出自己设计的cai T恤和cai衬衫,把自己写的给未知恋人的话,隐藏在自己设计的衬衫里。接着又设计女鞋,命名为“Cai Shoes”,说要透过设计,将浪漫献给每一个值得宠爱的女人。他把cai的肥皂做得像蛋糕,因为他想让女性的浴室让人有想喝下午茶的感觉。
  蔡康永把这段跨界经历归功于自己的好运气。他觉得中文的线条非常漂亮,“没道理不弄在衣服上”,甚至把一本电视机说明书印在T恤上都会很好看,有一种荒谬的趣味。但是之前没有人愿意让他去试着做,因为在衣服上印一段汉语的文章,很容易被当做是“一件很神经的事”。
  但是衣服要穿在身上,鞋子要踩在脚下,实用的功能让他的设计也不得不受到拘束。鞋子比衣服难伺候,衣服可以宽松一点,鞋子稍有松紧,就不好穿。更要命的是,材料和预算都要把握。有一次,蔡康永想在鞋子里用一种颜色的皮,市面上没有,得自己染。工厂告诉他,除非你能把这种鞋卖出去3万双,不然染出来的皮没办法处理。他只好悻悻地放弃了这个打算。
  千万不要被料中
  还是写小说吧,爱用红就用红。在文字里,可以创造一个别人干涉不了的世界的片段。
  刚刚在大陆出版的新书《蔡康永爱情短信—未知的恋人》,也是经由他精心设计的产物。书名听起来像是某种语录集,但是他觉得要是顺着大家的想法来那就太偷懒了,于是又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设计—这是一部关于初恋的爱情小说。书的封面是他参与设计的。底色让人联想起热巧克力,因为他想给人一种冷天里温暖的感觉。
  按照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电影专业时受的训练,“千万不要被观众料中”是一项铁则。于是他在新书故事的开头,就帮女主角除掉了情敌—没有一帆风顺,情敌的消失成为女主角背负的罪恶感,让她一直在品尝苦涩血腥的味道。
  他还在书里设计了一个“怪咖”的角色,专门到别人家里,陪人睡觉、帮人做梦。这个构想在他的抽屉里藏了五年,一直没能写成剧本,这次却被他写到了小说里。于是蔡康永特别高兴:“我本来以为它很难融入一个爱情故事。”在他看来,这种感觉比做主持人和设计师要爽很多。
  “克服小说中的难关,很像主持时面对一个问不到答案的来宾,千方百计去做这件事,拿到想要的东西。”蔡康永说。他从小相信小说人物是作者的化身,可能化身成七八个角色。他读金庸的小说,觉得令狐冲是金庸无拘无束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茫然的变成了张无忌。于是他想,哪几个人是我呢?最后只能确定自己不是那个女主角,因为自己是个非常懦弱的人呢,没法那么坚强。   以前他主持过读书节目,见过那些严肃的作家,跟他讲写作的时候如何痛苦,呕心沥血。这让蔡康永觉得可怕。其实他就是想讲一个故事。他常常看到别人把一个好道理讲得乱七八糟,把一个好笑话讲成了烂笑话,他就很心疼,想把故事变得好看,道理变得清楚。
  他是蔡康永,又不是莫言、余华,用不着在他的小说里寻找意义,或者被启蒙。他要的是乐趣,时尚杂志式的乐趣。他要被大众看见,被大家讨论,然后很开心,这就好了。他还想拍电影,一部画质和逻辑都很粗野的电影,预算很少,不上映也赔不了钱。
  对于50岁的蔡康永来说,这些都来得及。“我的整个人生是这样的立场:命运不管多么荒谬残忍,都替你做了安排,也不管你是不是力不能及,走,才知道走得下去还是走不下去。就像恋爱的果子,咬一口,才能决定是吐,还是继续吃完。”
  【对话蔡康永】
  文字的爽来自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中
  记者:文字与设计的体悟是否有不同?写小说《蔡康永爱情短信——未知的恋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蔡康永: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比如筷子,一旦不用服务生活中乏味的功能,也是意义非凡的作品,本身就有存在的价值。对写小说的人,没有服务的功能,这是他的特权,也是他的危险所在。因为最基本的功能也没有,就是个废物。所以写小说的人要特别恐惧,做不好,或者就完全没有意义,没有中庸。所以,文字的爽也来自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中,同时也在考验自己是不是在做垃圾。
  记者:很多人认为,你和其他设计师不同之处是,他们在设计商品,而你则更像是一个发明家,制造很多创意和想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蔡康永:太瞧得起我了。发明家我很佩服,发明拉链那是发明家。我宁愿定义自己是翻译者,把不好懂的东西变得好懂。我常常看到别人把一个好道理,讲得乱七八糟,我就很心疼。我最多最多是一个翻译的层次。绝对没有脸自称发明。
  记者:对于你亲手打造的cai品牌(鞋子和服饰),你最原始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品牌已经做了一年多,你的设计理念有什么样的转变?
  蔡康永:以前看女鞋,不会有那么多敬意。我自己做,才发现,天哪,原来做出来,还要别人愿意穿,光这个力量就是设计师里超级了不起的事。一般人做这么怪的鞋子,别人看都不会多看。cai比较偏向生活方向的小东西。我对这个品牌抱着放松的态度。设计师是带给大家乐趣、多余塑造的一个新的身份,而不是一个设定任务。
  记者:爱情、文字、衣服,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你是如何想到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
  蔡康永:现代人跟文字的关系不太一样。在没有网络时,接触文字有一点神圣的感觉,买一本书,买一本杂志,打开看,告诉你讯息。有了网络之后,文字变成一个随便都有的东西,像蚂蚁,或者空气。如果去温习每个人的短信,99%是废话,并不是每个人说的都重要。我们对文字的态度已经放松了,不太需要以前古典的对文字的紧张。诺贝尔奖之后,我们不会再用以前那么紧张的态度去阅读《丰乳肥臀》、《檀香刑》。读余华、莫言,是怀抱接触文学的立场去阅读,阅读之后是追寻意义而非乐趣。被启蒙了,才是仪式的完成。莫言得了奖之后,变成文化明星,好多杂志封面都是莫言,如果他愿意,出现在时尚杂志也有可能。你们要做好准备。
  记者:这么多年来,你从事的工作仿佛已经涉及了方方面面,唱戏、做电影编剧、做主持,出版书,做设计师,还玩收藏投资。还有什么领域是你迫切想要去尝试的?你接下来还会想要设计些什么东西,来给我们惊喜?
  蔡康永:我一直被问到什么时候做电影,但我想做的东西,其实跟电影业的风气不太一样。我想做的是预算少到不在主流院线上演也没关系的片子,画质、逻辑很粗野,很率性,而非很精美、面面俱到,成为票房大片。如果这个电影能做出来,我会充满热情。另外,就是爱情小说之后,写更长的小说。当下,每件事都是一个训练。接下来,希望下一件事,有新的结果出现。
其他文献
个人领域发展越自由的人,往往容易喜欢做公益的事情,自由的个体和讲究公益的社会是成正比的关系。这个公益定律逐渐验证于蓬勃发展的民间公益圈中,为公益祛魅,不造神,人人公益才能成为可能。  “社会对公益容易产生误解,认为做公益就是很伟大的事情。因此,在公益界造神的速度非常快。”2012年8月27日下午,广州索菲特酒店。众多知名民间公益人相聚南中国,热议公众困惑或公益人待解的难题。他们或以帮扶抗战老兵而闻
期刊
古时,作为日用品的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诞生至今,铜镜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纹饰及铸造工艺更代表着中国古代冶金工艺的最高水平。近年来,铜镜收藏走热,市场行情上涨较快。2011年的中国嘉德春拍,一面唐代“明逾满月”跑兽镜最终就以897万元人民币的成交天价,创了铜镜拍卖的世界纪录。  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之际,也推出了一个由59件铜镜组成的特展。展间既有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时期
期刊
中国年,对Jeff来说是“放假”和“团聚”。Jeff是喜欢热闹的人,他最爱中国春节街头巷尾张灯结彩的活动,每当过节得到一周假期,他便会走出家门看舞龙舞狮、点花灯和烟花爆竹,这些景象会让他想起美国的街头文化节庆。  广州富力丽思卡尔顿酒店行政走廊会客区,Jeff饶有趣味地摆弄桌上的茶壶和银勺,背后的台灯上挂着红色的灯笼饰物。“这是送给我的礼物吗?”Jeff放下一个中国红包,调皮地眨眨眼,又拿起一个“
期刊
许多孩子接触的第一套科普类读物,是《十万个为什么》。但相信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把这套书给通读完,顶多是当遇到生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把这套砖头丛书搬出来翻查。生活哪能给你那么容易就猜中?《十万个为什么》之外,有许多古怪的问题存在—比如,杯子里的水为什么老是倒不干净;又或者是,太空中到底能不能生存。这些问题不够怪?那么,挤出来的沐浴露为何会打圈圈,猫狗是真正在看动画片吗……这些问题,即便是在《十万个为
期刊
『我觉得年轻人需要被引导和感染的是思考,去思考他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穷得只剩金钱,还谈什么快乐?』  “咚”,瓶盖应声落地。张四十三给自己满上一杯酒:“不来点儿找不到感觉。”  张四十三,台湾最有种的独立音乐厂牌创办人,“带头大哥”的长相搭配着温软的台湾口音。  张四十三的创业史,不仅与台湾独立音乐发展史交叠,也见证着原住民音乐逆袭主流。现在,横跨唱片、音乐节、音乐剧
期刊
海外华人将“过年”的风俗带到了巴黎、伦敦和纽约—从帝国大厦喜气洋洋的中国年灯饰,到伦敦张灯结彩的大年初一,乃至巴黎的“春节大巡游”,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年”。如今,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定居中国,他们将感恩节、复活节和圣诞节带到了中国,也刷新了“中国年”的方式。在这些外国人的家庭里,fusion(混搭)的中国年来啦!
期刊
在原始风光中体验现代速度,折叠的时空关系造就了新西兰超现实的奇幻魅力。  让一个霍比特人离开苍翠丰饶的故乡夏尔(The Shire),几乎等于抽掉他们的灵魂。在J·R·R·托尔金的魔幻巨著《指环王》中,夏尔宛如西方世界的世外桃源,牛羊阡陌,良田美池,人们亲切友善,好客如血液在身体里流淌。而现世中如此完美的温柔故乡,就在地球对面的不远处—新西兰。  但新西兰的奇幻之处,远不止远离现代喧嚣的田园风光。
期刊
德国的领导地位已不止于一个小集团的首脑,而差不多是整个欧洲的共主,也正因为如此,默克尔所面对的考验才分外严峻。  2009年底爆发的欧债危机,把希腊、西班牙等“笨猪国家”推到了崩溃和动乱的边缘,同时也成就了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欧洲话事人的崇高地位:希腊是否将离开欧元区?这不由希腊决定,而将由德国拍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探讨欧元区危机?重点的协商对象是德国政府和位于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而不是位于布
期刊
一片从水面上看起来无比平静的水塘暗藏玄机:液体与气体相互交融。墨西哥坎昆的洞潜体验,让孙少武这个有着数十年潜水经验的达人也大呼过瘾。  孙少武 从2003年学习潜水开始,他先后通过考试成为世界潜水协会(CMAS)一星潜水员和两星潜水员、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PADI)的救援潜水员和潜水长、国际潜水教练协会(NAUI)教练。  这个名为 Angelita的天坑,其实不是地下河。所谓硫化氢“河流”实际
期刊
作为一项生活方式,『茹素』正在悄然流行。  苹果教父乔布斯,摇滚歌星布莱恩·亚当斯,好莱坞女星娜塔莉·波特曼都是一份子。  相传,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也曾是这种饮食习惯的提倡者。  “它会跟你互动、跟你交流,舌尖上有种不一样的层次感。”这不是米其林餐评、也不是高档餐厅里的餐品广告,而是陈亮途用来形容生食有机玉米和菜心得到的最原始的口感。人生过了一半,这位原《饮食男女》杂志社长,不再保持对佳肴美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