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地理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ow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记录了西周与东周整个五百年间的社会百态和民俗民风,形象生动的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通过起兴的艺术手法还原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诗经》中有大部分的婚恋诗歌都将当时社会中的民俗文化以及婚姻观念进行了揭露,本文将对《诗经》中的部分地理兴象所延伸出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诗经》;地理兴象;民俗文化;婚恋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8-01
  一、《诗经》地理兴象常见内容概述
  《诗经》在我国的诗歌领域可以说是最早以诗歌总集形式出现的诗词文化。《诗经》中记录了西周与东周之间五百年的生活百态,其中有很多较为优秀的诗篇地理兴象都是通过诗人的想象虛构出来的,目的就是旱现一种一半真实一半虚空的精神世界。通常情况下来说,诗人都会将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及想法虚构出一个较为相似真实性的环境,所以针对这一点来说可能对于一些较为客观的事物是不成立和虚构出来的,但是对于诗人以及观者的心理层而来说却是的的确确产生的可以信服的真实心境。《诗经》中的地理兴象的妙处也正是这种虚实结合、真假掺半的词风所被人喜爱[1]。
  《诗经》这部诗歌总集通过诗词的方式记录了当时那个时期的人间百态,在内容上涵盖了爱情、婚姻、劳作、战争、压迫甚至是自然界动植物等的方方面面的生活的日常,极为丰富的向世人展示了风俗民情、世事因果的现象与道理。
  二、《诗经》地理兴象中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婚恋诗中的桑园兴象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当时那个时期婚恋风俗的诗歌,《诗经》中的婚恋诗普遍是采用先讲其他事物再来呈现自己要讲的事物的起兴写作手法,通过起兴手法对一些桑园桑林、水滨以及东门等地理兴象进行描述,从这几处地理兴象可以观察到那个时期的婚恋民俗中,男女之间进行约定和相遇的普遍地点都更倾向于桑林、水滨岸边这种较为稳定的地方。这是因为在那个男耕女织的风俗文化背景下,桑园桑林对于女子来说更为方便走动和出入,所以也是她们与男子见而最为合适的选择地点。另一方面,桑园桑林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就是一个极具丰富联想的存在。最早时期桑园桑林是作为求雨祭祀活动中比较常用到的场所,后来由于逐渐从求雨祭祀发展成为求子祭祀也就致使桑园桑林对于男子和女子约定密会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发展到《诗经》所记载的男女之间婚恋习俗祭祀之意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青年男女进行密会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
  (二)婚恋诗中的水滨兴象
  《诗经》中有很多婚恋爱情诗歌记录了那个时期男子女子婚恋时倾向于选择在水滨、岸边喜结连理的婚恋习俗。这种以水滨为婚恋背景的婚恋民风最早是源于先人在原始社会中所追求的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生殖崇拜。因其相关的宗教仪式选择在水滨岸边进行,所以也就致使这种风俗演变成为那个时期男子女子进行婚恋仪式时的民俗文化。同时,在我国上古时期还曾流传过关于水生的神话。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曾有记录,女子国处在巫咸国的北边,两个女子在这里居住,四周还有水环绕[2]。所以早期的先人普遍会将水作为生殖崇拜中的生殖原型,在进行求子、祭祀等宗教仪式时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在水滨岸边这种场地,并且这种风俗在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后渐渐变成了男子女子约定密会的地方,以往的祭祀仪式也相应地变成了男子女子之间的愉悦交往。
  比较被大家所熟知的水滨兴象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关雎》,起始第一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将男子与女子之间那种约定相会的微妙氛围巧妙地进行了宣示。当青年男女在水滨岸边幽会时由于受到水流动的特殊氛围,促使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以及男女两性的潜意识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由此可见,水滨这种地理兴象在《诗经》中所广泛频频出现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三)婚恋诗中的东门兴象
  在《诗经》中借由东门进行起兴的兴象诗有五首,这五首诗中都讲述了男子与女子之间的情爱琐事,由此可以看出东门也是那个时期青年男女密会约定所喜爱的场所。有一种说法提到,《诗经》中的东门兴象并非空穴来风般的描述,而是遵照了一定程度的城域文化与风土民情作为起兴的背景。《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出其东门》第一句就写到从郑国的城东门出去一眼望去尽是些年轻女子,这也就侧而暗示了东门是一处聚会游玩的风俗习地,年轻的男子女子们都乐于在东门进行聚会活动,从而东门也成为了年轻男子女子的交往、约会、传情的适宜场所。早期的东门以及东门附近相临的宛丘都被先人当做祭祀常用的地方,后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供男子女子约会游玩的地方[3]。《诗经》中的东门恋爱诗普遍都是记录的春季所发生的爱情故事,这与那个时期较为深刻的文王八卦算命观念脱离不开联系。同时又因为古代人对于继承、子嗣等观念较为执拗所以也就与之相对的选择在春天这个具有萌发意义的季节。
  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早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展示出的地域性质的风俗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理念,通过不同的诗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人相似的境遇和社会生活。从地理兴象的不同角度来看《诗经》中的每一部婚恋诗,会从中发现更多隐藏在社会生活、地域限制因素下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也是《诗经》所被后人称颂的较为有影响力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宋妮妮.《诗经》中采摘诗民俗文化拮释[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04):75-77
  [2]王燕,胡丹丹.《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及其文化内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5):169-171
  [3]邓庆红.《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J].办公室业务,2014(10):62-63
其他文献
摘要:“尚奇”是《史记》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录奇人、奇事、奇闻。本文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刘邦的经历入手,分析“尚奇”倾向的具体表现,并总结“尚奇”倾向的原因。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尚奇;刘邦  [中圖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8-02  一、司马迁的“尚奇”倾向  《史记》的一大特色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书中的人物
摘要:自居易将自己的诗分为四大类,即讽喻诗、闲适诗、杂律诗和感伤诗。对白居易闲适诗的研究,本文将从其闲适诗创作内容、修辞手法、影响因素这三个大方面进行分析,并从其家庭情况、社会客观环境、诗人主观欲望及道佛影响这几个小方面具体分析闲适诗的形成原因和思想渊源,深层次多角度地挖掘其闲适诗的价值,以期对闲适诗有一个更加全面的新认识。  关键词:白居易;闲适诗;内容特色;艺术特色;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目的语中再现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是一个从思维到语言的互动过程,而不是语言层面的符号转换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首先在概念隐喻理论指导下探讨了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过程,再通过具体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散文隐喻的具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翻译过程;隐喻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
茶座老板寄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一步步的加快,企业报也同样要顺应潮流,做好自己的发展和创新。如何充分吸收其他报纸的长处,如何把报纸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让企业报更好
吸胀温度显著地影响甜菜种子的萌发达率。吸胀温度为30℃和20℃时,50%萌发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36h和56h;在7℃中吸胀120h,仍未见萌发。在种子吸涨过程中,粗线粒体蛋白的含量,细胞色
案例小韩是北京海天文化发展公司的总裁秘书。这次总裁要出差一个星期,总裁办公室门窗紧闭,难染灰尘。尽管如此,小韩仍然每天一上班就去总裁办公室打扫卫生,特别是要擦拭总裁
摘要:我们发现,诗人艾布·努瓦斯和李白,大约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纪的同一段时期。他们都是最好的诗人和歌谣作家,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抱负与希冀,喜悦和愤怒,憧憬与向往。他们的诗歌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他们赞美友情,描绘鲜见的自然风光,并移情于景。他们想打破黑暗,他们憎恶腐败,憎恶暴政。因此,他们的诗歌是强有力的,如惊雷一般。所以统治者害怕他们的诗歌。  同时,在诗歌中以正直的品性,呼唤美好的事物。他们都极其
摘要:唐代是我國历史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朝代,当时的国家富裕繁荣,文化创作也展现出生机盎然的状态。在此背景下,唐代乐府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乐府诗的创作过程中,展现出一定的格律化倾向,这也是追求合律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唐代;乐府诗;格律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9-01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P13K/Akt信号通路参与神经细胞保护的作用机制。检测并分析LY294002干预组、DMSO对照组、假手术组中p-Akt、Caspase-8、Bid等指标表达变化情况,
“望”是《春望》的诗眼,虽然诗的正文部分不着一个“望”字,但处处蕴含“望”意.本文通过从“望”眼前之景、“望”故乡之人、“望”心中之景三方面展开具体分析,抒发诗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