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记录了西周与东周整个五百年间的社会百态和民俗民风,形象生动的将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通过起兴的艺术手法还原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以及风俗习惯的影响。《诗经》中有大部分的婚恋诗歌都将当时社会中的民俗文化以及婚姻观念进行了揭露,本文将对《诗经》中的部分地理兴象所延伸出的民俗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诗经》;地理兴象;民俗文化;婚恋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8-01
一、《诗经》地理兴象常见内容概述
《诗经》在我国的诗歌领域可以说是最早以诗歌总集形式出现的诗词文化。《诗经》中记录了西周与东周之间五百年的生活百态,其中有很多较为优秀的诗篇地理兴象都是通过诗人的想象虛构出来的,目的就是旱现一种一半真实一半虚空的精神世界。通常情况下来说,诗人都会将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及想法虚构出一个较为相似真实性的环境,所以针对这一点来说可能对于一些较为客观的事物是不成立和虚构出来的,但是对于诗人以及观者的心理层而来说却是的的确确产生的可以信服的真实心境。《诗经》中的地理兴象的妙处也正是这种虚实结合、真假掺半的词风所被人喜爱[1]。
《诗经》这部诗歌总集通过诗词的方式记录了当时那个时期的人间百态,在内容上涵盖了爱情、婚姻、劳作、战争、压迫甚至是自然界动植物等的方方面面的生活的日常,极为丰富的向世人展示了风俗民情、世事因果的现象与道理。
二、《诗经》地理兴象中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婚恋诗中的桑园兴象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当时那个时期婚恋风俗的诗歌,《诗经》中的婚恋诗普遍是采用先讲其他事物再来呈现自己要讲的事物的起兴写作手法,通过起兴手法对一些桑园桑林、水滨以及东门等地理兴象进行描述,从这几处地理兴象可以观察到那个时期的婚恋民俗中,男女之间进行约定和相遇的普遍地点都更倾向于桑林、水滨岸边这种较为稳定的地方。这是因为在那个男耕女织的风俗文化背景下,桑园桑林对于女子来说更为方便走动和出入,所以也是她们与男子见而最为合适的选择地点。另一方面,桑园桑林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就是一个极具丰富联想的存在。最早时期桑园桑林是作为求雨祭祀活动中比较常用到的场所,后来由于逐渐从求雨祭祀发展成为求子祭祀也就致使桑园桑林对于男子和女子约定密会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发展到《诗经》所记载的男女之间婚恋习俗祭祀之意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青年男女进行密会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
(二)婚恋诗中的水滨兴象
《诗经》中有很多婚恋爱情诗歌记录了那个时期男子女子婚恋时倾向于选择在水滨、岸边喜结连理的婚恋习俗。这种以水滨为婚恋背景的婚恋民风最早是源于先人在原始社会中所追求的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生殖崇拜。因其相关的宗教仪式选择在水滨岸边进行,所以也就致使这种风俗演变成为那个时期男子女子进行婚恋仪式时的民俗文化。同时,在我国上古时期还曾流传过关于水生的神话。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曾有记录,女子国处在巫咸国的北边,两个女子在这里居住,四周还有水环绕[2]。所以早期的先人普遍会将水作为生殖崇拜中的生殖原型,在进行求子、祭祀等宗教仪式时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在水滨岸边这种场地,并且这种风俗在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后渐渐变成了男子女子约定密会的地方,以往的祭祀仪式也相应地变成了男子女子之间的愉悦交往。
比较被大家所熟知的水滨兴象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关雎》,起始第一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将男子与女子之间那种约定相会的微妙氛围巧妙地进行了宣示。当青年男女在水滨岸边幽会时由于受到水流动的特殊氛围,促使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以及男女两性的潜意识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由此可见,水滨这种地理兴象在《诗经》中所广泛频频出现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三)婚恋诗中的东门兴象
在《诗经》中借由东门进行起兴的兴象诗有五首,这五首诗中都讲述了男子与女子之间的情爱琐事,由此可以看出东门也是那个时期青年男女密会约定所喜爱的场所。有一种说法提到,《诗经》中的东门兴象并非空穴来风般的描述,而是遵照了一定程度的城域文化与风土民情作为起兴的背景。《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出其东门》第一句就写到从郑国的城东门出去一眼望去尽是些年轻女子,这也就侧而暗示了东门是一处聚会游玩的风俗习地,年轻的男子女子们都乐于在东门进行聚会活动,从而东门也成为了年轻男子女子的交往、约会、传情的适宜场所。早期的东门以及东门附近相临的宛丘都被先人当做祭祀常用的地方,后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供男子女子约会游玩的地方[3]。《诗经》中的东门恋爱诗普遍都是记录的春季所发生的爱情故事,这与那个时期较为深刻的文王八卦算命观念脱离不开联系。同时又因为古代人对于继承、子嗣等观念较为执拗所以也就与之相对的选择在春天这个具有萌发意义的季节。
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早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展示出的地域性质的风俗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理念,通过不同的诗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人相似的境遇和社会生活。从地理兴象的不同角度来看《诗经》中的每一部婚恋诗,会从中发现更多隐藏在社会生活、地域限制因素下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也是《诗经》所被后人称颂的较为有影响力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宋妮妮.《诗经》中采摘诗民俗文化拮释[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04):75-77
[2]王燕,胡丹丹.《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及其文化内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5):169-171
[3]邓庆红.《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J].办公室业务,2014(10):62-63
关键词:《诗经》;地理兴象;民俗文化;婚恋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8-01
一、《诗经》地理兴象常见内容概述
《诗经》在我国的诗歌领域可以说是最早以诗歌总集形式出现的诗词文化。《诗经》中记录了西周与东周之间五百年的生活百态,其中有很多较为优秀的诗篇地理兴象都是通过诗人的想象虛构出来的,目的就是旱现一种一半真实一半虚空的精神世界。通常情况下来说,诗人都会将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及想法虚构出一个较为相似真实性的环境,所以针对这一点来说可能对于一些较为客观的事物是不成立和虚构出来的,但是对于诗人以及观者的心理层而来说却是的的确确产生的可以信服的真实心境。《诗经》中的地理兴象的妙处也正是这种虚实结合、真假掺半的词风所被人喜爱[1]。
《诗经》这部诗歌总集通过诗词的方式记录了当时那个时期的人间百态,在内容上涵盖了爱情、婚姻、劳作、战争、压迫甚至是自然界动植物等的方方面面的生活的日常,极为丰富的向世人展示了风俗民情、世事因果的现象与道理。
二、《诗经》地理兴象中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婚恋诗中的桑园兴象
《诗经》中有很多反映当时那个时期婚恋风俗的诗歌,《诗经》中的婚恋诗普遍是采用先讲其他事物再来呈现自己要讲的事物的起兴写作手法,通过起兴手法对一些桑园桑林、水滨以及东门等地理兴象进行描述,从这几处地理兴象可以观察到那个时期的婚恋民俗中,男女之间进行约定和相遇的普遍地点都更倾向于桑林、水滨岸边这种较为稳定的地方。这是因为在那个男耕女织的风俗文化背景下,桑园桑林对于女子来说更为方便走动和出入,所以也是她们与男子见而最为合适的选择地点。另一方面,桑园桑林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学里就是一个极具丰富联想的存在。最早时期桑园桑林是作为求雨祭祀活动中比较常用到的场所,后来由于逐渐从求雨祭祀发展成为求子祭祀也就致使桑园桑林对于男子和女子约定密会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发展到《诗经》所记载的男女之间婚恋习俗祭祀之意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青年男女进行密会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
(二)婚恋诗中的水滨兴象
《诗经》中有很多婚恋爱情诗歌记录了那个时期男子女子婚恋时倾向于选择在水滨、岸边喜结连理的婚恋习俗。这种以水滨为婚恋背景的婚恋民风最早是源于先人在原始社会中所追求的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生殖崇拜。因其相关的宗教仪式选择在水滨岸边进行,所以也就致使这种风俗演变成为那个时期男子女子进行婚恋仪式时的民俗文化。同时,在我国上古时期还曾流传过关于水生的神话。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曾有记录,女子国处在巫咸国的北边,两个女子在这里居住,四周还有水环绕[2]。所以早期的先人普遍会将水作为生殖崇拜中的生殖原型,在进行求子、祭祀等宗教仪式时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在水滨岸边这种场地,并且这种风俗在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后渐渐变成了男子女子约定密会的地方,以往的祭祀仪式也相应地变成了男子女子之间的愉悦交往。
比较被大家所熟知的水滨兴象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国风·周南·关雎》,起始第一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将男子与女子之间那种约定相会的微妙氛围巧妙地进行了宣示。当青年男女在水滨岸边幽会时由于受到水流动的特殊氛围,促使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愫以及男女两性的潜意识被大大地激发了出来,由此可见,水滨这种地理兴象在《诗经》中所广泛频频出现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三)婚恋诗中的东门兴象
在《诗经》中借由东门进行起兴的兴象诗有五首,这五首诗中都讲述了男子与女子之间的情爱琐事,由此可以看出东门也是那个时期青年男女密会约定所喜爱的场所。有一种说法提到,《诗经》中的东门兴象并非空穴来风般的描述,而是遵照了一定程度的城域文化与风土民情作为起兴的背景。《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出其东门》第一句就写到从郑国的城东门出去一眼望去尽是些年轻女子,这也就侧而暗示了东门是一处聚会游玩的风俗习地,年轻的男子女子们都乐于在东门进行聚会活动,从而东门也成为了年轻男子女子的交往、约会、传情的适宜场所。早期的东门以及东门附近相临的宛丘都被先人当做祭祀常用的地方,后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供男子女子约会游玩的地方[3]。《诗经》中的东门恋爱诗普遍都是记录的春季所发生的爱情故事,这与那个时期较为深刻的文王八卦算命观念脱离不开联系。同时又因为古代人对于继承、子嗣等观念较为执拗所以也就与之相对的选择在春天这个具有萌发意义的季节。
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早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展示出的地域性质的风俗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理念,通过不同的诗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人相似的境遇和社会生活。从地理兴象的不同角度来看《诗经》中的每一部婚恋诗,会从中发现更多隐藏在社会生活、地域限制因素下较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也是《诗经》所被后人称颂的较为有影响力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宋妮妮.《诗经》中采摘诗民俗文化拮释[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04):75-77
[2]王燕,胡丹丹.《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及其文化内涵[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5):169-171
[3]邓庆红.《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J].办公室业务,2014(1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