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祭祖应该是青少年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活动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_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
  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携家春游。”
  落在春分后第十五天的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也称踏青节、扫墓节、三月节等。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中上坟扫墓是清明节的例行活动。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体现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基于以上的各种意义,清明节也因此成了华裔的重要节日之一。
  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清明扫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会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去亲临察看。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三、清明节:4月5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8日(星期日)上班。”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伴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子踏上了回乡祭祖的道路。然而,也有一些人却在期待着难得的闲暇日,享受阳光、绿地和美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祭祖当然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但更重要的则是有一个难得的休息和放松。
  经过长时间的延续,清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不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推动和发展。
  扫墓应该是清明祭祖最主要的内容,其次才是和家人团聚,亲朋友好相互走动等等。祭祖的习俗在中国起源很早,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皇帝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
  论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清楚清明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教育意义。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祭祀,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认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人民群众有效的教化,对社会风气正确的引导。
  有识之士提出,要将中国的“清明节”变成中国的“感恩节”,使我们的青年和晚辈,在长辈们虔诚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去感受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去感受历史,接受这种切身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种行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中国民众国际地位的普遍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先烈和祖辈的积淀和付出,我们对他们应该崇敬和思念。
  另外,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影响青少年盲目效仿之时,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中国青少年的引导,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的价值,明白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和先进性,进而由此产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我们的历史和自主地弘扬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这也是当下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既然国家规定清明节公假,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就近参加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活动,怀念祖先勤恳劳作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恩德,子孙繁衍不忘先祖荫德,后辈努力继承勤俭家风。
  没有祖先哪有父母,没有父母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爱国主义教育,要从感恩祖先、感恩父母做起。数典忘祖,不知感恩父母,这样的人禽兽不如,还能指望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吗?
  所以,国家规定清明节为3天公假,就是为在职的干部职工,包括党团员和青少年,不仅积极参加人文先祖和烈士陵园公祭活动,还应该就近参加家族祖先的祭祀活动。通过普遍的清明节民俗上坟,回顾先辈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经历,教育青少年学习家族勤俭持家优良传统,从感恩父母上升到热爱祖国,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增进国家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日积月累年复一年逐步形成强大振兴中华精神源泉。
  但是,千家万户春节团圆之后,就告别农村奔赴沿海各地打工,不可能利用清明节3天公休假回乡扫墓。在祖居附近工作的干部职工,却完全可以携带子女参加清明扫墓活动,通过扫墓的仪式教育子女认祖归宗,了解村史家史和优良乡风民俗,接受传统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教育。
  每逢清明节前,油菜花黄似海,家家户户按照族谱远近互通信息,约定日期准备上坟烧纸,所见都是老太婆老头子,总是退休老人忙着置办上坟祭祖,完全取代了青少年儿孙清明祭祖活动。年轻人总是说,他们都要上班干活做生意忙不过来,让老人代表一下就行了。
  我们思考一下,上坟祭祖是青少年接受感恩和传统民俗文化教育,是回顾村史家史和学习前贤优秀品格和作风,体验家族荣耀和民族自豪感的机会,岂能由退休老人可以替代?更不用解释,国家规定清明节公休3天,难道可以用花天酒地游山玩水来代替上坟祭祖的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现在人对清明的理解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金钱在许多人看来,成为人生价值主要的衡量标准,更多的人把清明看做是一种比排场、装扮门楣的事情,对此,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社会风气的不良反应,人心教化的畸形发展。
  乡村干部要加以引导,防止清明节前后铺张浪费和引发山林火灾,充分利用和发扬以清明节、端午节和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提升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借此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我们难得的机会和得天独厚的资源。
  附:
  为2020精准扶贫攻坚怀念当代西部开发践行者温世仁先生
  惜黄花慢.遥祭温世仁先生
  张俊杰(为2003.12.7温世仁先生台北病逝吊唁而作)
  昨上虹桥,诸公放悲声,世仁魂销。时近数九,寒风怒号,台海阴云,恨水滔滔。忆往昔登临昆仑[1],看神州、酝酿春潮。黄羊川[2]、网连环宇,云淡天高。
  西部开发热闹,偏去黄土坡,匠心独到。穷村僻壤,电子科技,“千乡万才”[3],跃上九霄。念君“四两拨千斤”[4],欲携手、鸿雁浩渺。今问谁,十年宏图[5]再造?
  注:准备赴西部办学,救助失学青少年,谋划联手开发。惊闻温先生英年猝逝,痛叹失却同道,赋词以寄哀思。[1]近年温先生曾赴各地(包括西藏)考察;[2]在黄羊川试点培训网络人才成效显著;[3]、[4]温先生答记者问原话,计划投入5000万美元,在1000个乡培养10000名网络人才,实现农村超越发展;[5]温先生提出:“西部开发,十年有成”。
  (中國科教扶贫网编辑室供稿)
其他文献
湖南省怀化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始建于1981年,1988年改制为初级中学,1991年授牌为“城镇重点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级91个,在籍学生4968人,在职教职工372人,研究生学历16人,学历合格率100%。我校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优化教育过程,培养素质特长,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把“发展全面、特长突出、个性鲜明”作为学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校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立足点,
摘要:课堂教学的现状是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弱化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从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思维训练,增强能力培养的意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能力培养从运算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迁移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六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思维;训练;能力培养  一、对课堂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自己的良心过得去,不仅仅是讲全讲透,不仅仅是勤勉尽责就
-
期刊
【摘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的新生代高级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在陕西省农业厅项目组扶持和全程监督指导下,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组织学生申报农业创新创业项目,制定培训方案,形成了以学科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的新生代高级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在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高校与政府对接,大学学科教育与创新创业项目结合,与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改革动员会议精神密切结合,达到了高校发展转型的目的,成为农业院校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矚目的成就,不论是各种类别的中学生国际性学科大赛还是综合能力大赛,中国的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中国学生普遍的运算品质、语言表达、识记水平,甚至创新思维、实践操作等也是远超国外学生,这令西方教育研究学者大为惊讶,因为他们想到了不愿看到的未来。他们通过不断分析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全国上下普遍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尊敬的汪姓家族各位代表、各位嘉宾:  您们好!在这里,我代表第一届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与会代表审议。  东风化雨,大地回春。冻苗破土,应时而生。我们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于1994年10月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云南省镇雄县塘房镇,像冰冻已久的麦苗一样应时而生了。二十年来,我们理事会全体成员,团结一致,不负家族厚望,竭尽绵薄之力,为家族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现在
【摘 要】推进全民数字化学习是社区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尽管经过多年的实践,终因服务数字化学习的手段和措施不到位而使得受众不多、热情不高,面临严重下滑的趋势。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办学部门多管齐下,从拓展的理念入手,从优化的路径切入,从提升数字化学习的舒适度开始,来重新激活和唤醒市民参与数字化学习的意识,保证数字化学习稳步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现状态势;舒适度调整;路径方法  【中
事情起因:  午间练字时间,我向往常一样走进了教室,吩咐孩子们拿出练字本和钢笔。可是孩子们似乎没有听见我的要求,叽叽喳喳、你言我语,只有个别孩子坐好了。为了让学生安静下来,我说道:“表扬陈宇飞,他已经完成准备,并且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了。”自己说完,突然意识到:这个男孩是不是陈宇飞?(班上的一对双胞胎之一,弟弟名叫陈宇扬。因为兄弟俩长得几乎一样,我经常把他们混淆)于是又追问到:“你是陈宇飞吗?”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发展的母体。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坚定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年来,宁阳县复圣中学自觉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道义担当,以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