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氨碱法生产工艺中, 氨盐水碳酸化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它的操作状况和工艺指标不仅反映了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且对纯碱生产实现高产、 优质、 低耗及长周期平稳运行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氨盐水碳酸化过程的工艺流程,同时分析了温度、压力、 氨盐比等因素对碳化过程的影响,为优化操作碳化塔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以供广大同仁学习交流。
[关键词]碳化塔 氨盐水 清洗塔 工艺流程
中图分类号:R540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014-02
引 言:在基本的化工原料中, 纯碱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国防、建材、冶金、纺织、造纸、等工业行业, 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一个国家的工业的发达程度, 往往以纯碱的产量和用量作为一个标志。
1.氨盐水碳酸化工艺流程
氨盐水的碳酸化一般分为 2步,在碳化塔内进行。第一步是伴随着清洗作业的氨盐水的预碳化;第二步是用碳化氨盐水制备碳酸氢钠晶浆。因此,碳化塔的作业因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处于制碱期的碳化塔叫作制碱塔, 处于预碳化期的碳化塔叫作清洗塔。清洗塔具有清除制碱期积存的碱疤,同时使氨盐水溶解积碱并吸收清洗气 (窑气) 中的二氧化碳而起到预碳化的双重作用。具体工艺流程主要可以分为 3 步:
第一步清洗:由吸氨工段来的氨盐水通过成品氨盐水泵进入塔组中的清洗塔顶部 (27 圈),在塔内与清洗塔底圈来自压缩工段含 CO2 37%~40%的清洗气 (窑气) 逆流接触。一方面是将塔内的积碱和 NaHCO3 疤垢溶解,另一方面起到预碳酸化作用。氨盐水中的 CO2 含量因而逐渐增加, 从底圈出来的溶液称为预碳酸化液(中和水),温度在 45 ℃左右, CO2 含量在 55~65 tt 之间。用中和水制碱可以提高制碱塔的生产能力 5%~10%, 还可以使成品产量增加 2%~2.5%。
第二步制碱:由清洗塔塔底流进联络总管的中和水,通过中和水泵分别进入塔组中的制碱塔顶部(28圈),同时来自压缩工段含 CO2 37%~40%,温度 35~45 ℃的中段气 (窑气)和含 CO2 80%左右,温度28~35℃的下段气 (炉气) 分别进入碳化塔的中部 (5 圈) 和下部(底圈)。中和水在碳化塔中自上而下流动过程中,与上升的气体逆流接触, 逐渐吸收气体中的 CO2,达到过饱和后析出 NaHCO3 结晶,同时由于化学反应放热使得中部温度逐渐升高到 60~68 ℃,在碳化塔下部有 8 个冷却水箱, 用冷却水(循环水) 移走反应热。塔内液体下流过程中继续吸收 CO2, 同时生成较大的结晶。当塔内悬浮液到达塔底时,被冷却到 30 ℃左右,然后通过塔下出碱管自压至出碱槽后送入过滤工段进行固液分离。
第三步尾气洗涤:为了回收碳化塔顶和清洗塔顶出来的尾气中的 NH3 和 CO2,将来自碳化塔和清洗塔的尾气,通过塔顶进入尾气总管,进而流入碳化尾气净氨塔底部,同时来自盐水工段的精盐水进入碳化尾气净氨塔洗涤段顶部,在塔内向下流动, 与由塔底上升的碳化尾气逆流接触, 吸收碳化尾气中的 NH3 和 CO2。吸收后的溶液称为淡氨盐水,碳化尾气净氨塔底部出来的淡氨盐水送往吸氨工序,从净氨塔顶部出来的净氨尾气直接放空。
2.影响产率、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因素
(1)碳化度:碳化度的理论值可以达到 200%,但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实际生产中的碳化度一般只能达到 180%~190%。
(2)碳化塔的编组: 清洗时间长,换塔次数少,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及因换塔带来的产量及原料损失;制碱时间长,塔的利用率就高,但易发生堵塞。每组中有一塔作为清洗塔,并将预碳化液分配给几个制碱塔碳化制碱。塔的编组有多种形式,最多的有八塔组合。塔组合数的多少和方法原则:清洗塔能清垢干净,换塔次数少,碳化制碱时间长。当塔的数量一定时,塔的制碱时间和清洗时间比例不变。
(3)反应温度: 碳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温度对其的影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因素。温度高虽然有利于二氧化碳与氨和氯化钠的反应速度,但是不利于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综合考虑,在开始时(即由塔的顶部往下) 液相反应温度逐步升高,中部 (约塔高的2/3 处)温度达到最高,再往下温度开始降低,但降温速度不易太快,以保持过饱和度的稳定,在塔的下部至接连底部的一段塔高内,降温速度可以稍快一些。因为此时反应速度已经很慢,过饱和度不大,降低温度可以提高产率。从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角度出发, 塔内的温度分布应为上中下依次为低高低为宜。
(4)CO2 分压:为了适应生产过程和反应历程的需要,碳化进气为 2 段进气,即从塔底送入 CO2 质量分数为 80%左右的下段气,从塔的冷却段中部送入质量分数 40%左右 CO2 的中段气。这种进气排布更符合逆流原理,可以强化和提高吸收 CO2 的能力,提高碳化度和钠的转化率。实践证明,下段不宜采用 90%以上的纯炉气,应适当配以 40%左右 CO2 的窑气,使下段进气中CO2 的质量分数在 80%较为合适。因为进气中,CO2 质量分数降低,使进气量增大,塔板效率增加,碳化周期增长,转化率高而稳定。但下段进气量过大会使反应区下移,冷却水管结疤增多,反而缩短了碳化周期。因此维持进气中 CO2 质量分数在 80%左右可以提高转化率,保证产量稳定。
(5)氨盐比:氨盐水中含 NaCl 及自由氨浓度越高,则化学反应进行越完全,生成的 NaHCO3 越多,但 NH3与 Cl- 应有一定比例,出碱液中 NH3 与 Cl- 理论比例为1∶1。在碳化反应过程中,氨盐水中约有 10%~13.5%的氨被塔顶排出的尾气所带出(塔顶排气温度低, 被带出的 NH3 较少;反之则被带出的 NH3 较多)。故氨盐水中含 NH3 与 Cl- 之比应保持较高,正常在 1.13~1.19,同时要保持氨盐水温度在 38~42 ℃,才能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氨盐水中含游离氨 99~103 tt,含 Cl- 88~90 tt,含游離氨过低则 NaCl 转化率低,如果含游离氨过高则不但降低了 Cl- 的浓度及使 NH3 的转化率降低,而且会造成碳酸化制碱塔的 “堵塔”现象发生,因有大量的过剩NH4HCO3 生成结晶,使塔的内壁、菌帽和冷却管等堵塞。 (6)过饱和度及 NaHCO3 结晶:过饱和度对结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是晶核生长和长大的推动力,而碳化液在制碱塔中部之前极易形成 NaHCO3 的过饱和溶液,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当温度降低时极易析出结晶,特别是过饱和溶液冷却过快时,极易产生大量的细晶体,在碳化过程必须极力避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 要将制碱塔内开始生成结晶时的温度(即中部温度)控制在 65 ℃左右,在塔中部以下,以调整冷却水量和控制适宜的中段气温度为重要手段,对碳化液进行较为平缓的冷却,以获得粗大均匀的结晶。只有制得颗粒粗大均匀的 NaHCO3 结晶,才能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减少洗水用量,降低溶解和穿透损失,而且能使煅烧处理能力增大,节省能源,便于包装和运输。如果结晶不好,往往难以过滤,导致物料损失大,能源消耗高,设备效率利用低,从而影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7)碳化塔液面高度:碳酸化塔上部的液面應保持较高,距塔顶 0.8~1.5 m,出气温度应保持在 52 ℃以下,尾气 CO2 保持在 2%~8%。液面过高,会造成出气带液现象严重, 氨盐水损失增大,会使气液分离器液面过满,氨盐水进入尾气总管,会造成尾气总管生成NaHCO3 结晶,堵塞尾气总管。液面过低则出气 CO2 浓度高,使 CO2 损失加大,并使碳酸化塔容积利用系数降低,降低了碳酸化塔的生产能力。出气温度过高,则出气含 NH3高,塔顶氨损失大,造成 NaCl 转化率低。塔顶出气含 CO2 浓度应低于 8%,否则 CO2 损失大, 浪费了压缩机的生产能力; 出气含 CO2 浓度过低, 则碳酸化塔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并可使制碱塔的中部温度降低,不但降低了产量,而且使 NaCl 转化率降低。
(8)出碱温度: 碳化出碱温度一般维持在 28~30 ℃为宜,在这样一个合适的温度下, 可以在允许析出少量NH4HCO3 时析出较多较粗的 NaHCO3 晶体,氯化钠转化率得到提高, 产量也会相应增加;但温度过低会导致冷却水量大大增加,引起堵塔,缩短制碱周期,同时出碱温度主要由调节冷却水量来控制,调节时增减不宜过快过猛,特别是当冷却过快时会造成结晶细、多而堵塔。
3.结语
总之,碳化工序作为纯碱生产的关键工段之一,在纯碱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消耗影响较大, 因此必须逐一优化工艺过程控制, 加强操作管理,消除生产工艺中存在的缺陷, 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稳定质量,降低消耗和能耗,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雄.试析纯碱生产蒸氨过程先进性控制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4(06).
[2] 范慧敏.浅析纯碱生产中的氨耗分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1).
[3] 王晓冬.降低纯碱蒸氨废液浊度的试验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5(05).
[关键词]碳化塔 氨盐水 清洗塔 工艺流程
中图分类号:R540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014-02
引 言:在基本的化工原料中, 纯碱的用途十分广泛。它广泛应用于轻工、化工、国防、建材、冶金、纺织、造纸、等工业行业, 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一个国家的工业的发达程度, 往往以纯碱的产量和用量作为一个标志。
1.氨盐水碳酸化工艺流程
氨盐水的碳酸化一般分为 2步,在碳化塔内进行。第一步是伴随着清洗作业的氨盐水的预碳化;第二步是用碳化氨盐水制备碳酸氢钠晶浆。因此,碳化塔的作业因时间变化而有所不同。处于制碱期的碳化塔叫作制碱塔, 处于预碳化期的碳化塔叫作清洗塔。清洗塔具有清除制碱期积存的碱疤,同时使氨盐水溶解积碱并吸收清洗气 (窑气) 中的二氧化碳而起到预碳化的双重作用。具体工艺流程主要可以分为 3 步:
第一步清洗:由吸氨工段来的氨盐水通过成品氨盐水泵进入塔组中的清洗塔顶部 (27 圈),在塔内与清洗塔底圈来自压缩工段含 CO2 37%~40%的清洗气 (窑气) 逆流接触。一方面是将塔内的积碱和 NaHCO3 疤垢溶解,另一方面起到预碳酸化作用。氨盐水中的 CO2 含量因而逐渐增加, 从底圈出来的溶液称为预碳酸化液(中和水),温度在 45 ℃左右, CO2 含量在 55~65 tt 之间。用中和水制碱可以提高制碱塔的生产能力 5%~10%, 还可以使成品产量增加 2%~2.5%。
第二步制碱:由清洗塔塔底流进联络总管的中和水,通过中和水泵分别进入塔组中的制碱塔顶部(28圈),同时来自压缩工段含 CO2 37%~40%,温度 35~45 ℃的中段气 (窑气)和含 CO2 80%左右,温度28~35℃的下段气 (炉气) 分别进入碳化塔的中部 (5 圈) 和下部(底圈)。中和水在碳化塔中自上而下流动过程中,与上升的气体逆流接触, 逐渐吸收气体中的 CO2,达到过饱和后析出 NaHCO3 结晶,同时由于化学反应放热使得中部温度逐渐升高到 60~68 ℃,在碳化塔下部有 8 个冷却水箱, 用冷却水(循环水) 移走反应热。塔内液体下流过程中继续吸收 CO2, 同时生成较大的结晶。当塔内悬浮液到达塔底时,被冷却到 30 ℃左右,然后通过塔下出碱管自压至出碱槽后送入过滤工段进行固液分离。
第三步尾气洗涤:为了回收碳化塔顶和清洗塔顶出来的尾气中的 NH3 和 CO2,将来自碳化塔和清洗塔的尾气,通过塔顶进入尾气总管,进而流入碳化尾气净氨塔底部,同时来自盐水工段的精盐水进入碳化尾气净氨塔洗涤段顶部,在塔内向下流动, 与由塔底上升的碳化尾气逆流接触, 吸收碳化尾气中的 NH3 和 CO2。吸收后的溶液称为淡氨盐水,碳化尾气净氨塔底部出来的淡氨盐水送往吸氨工序,从净氨塔顶部出来的净氨尾气直接放空。
2.影响产率、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因素
(1)碳化度:碳化度的理论值可以达到 200%,但受多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实际生产中的碳化度一般只能达到 180%~190%。
(2)碳化塔的编组: 清洗时间长,换塔次数少,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及因换塔带来的产量及原料损失;制碱时间长,塔的利用率就高,但易发生堵塞。每组中有一塔作为清洗塔,并将预碳化液分配给几个制碱塔碳化制碱。塔的编组有多种形式,最多的有八塔组合。塔组合数的多少和方法原则:清洗塔能清垢干净,换塔次数少,碳化制碱时间长。当塔的数量一定时,塔的制碱时间和清洗时间比例不变。
(3)反应温度: 碳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温度对其的影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因素。温度高虽然有利于二氧化碳与氨和氯化钠的反应速度,但是不利于氨盐水吸收二氧化碳,综合考虑,在开始时(即由塔的顶部往下) 液相反应温度逐步升高,中部 (约塔高的2/3 处)温度达到最高,再往下温度开始降低,但降温速度不易太快,以保持过饱和度的稳定,在塔的下部至接连底部的一段塔高内,降温速度可以稍快一些。因为此时反应速度已经很慢,过饱和度不大,降低温度可以提高产率。从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角度出发, 塔内的温度分布应为上中下依次为低高低为宜。
(4)CO2 分压:为了适应生产过程和反应历程的需要,碳化进气为 2 段进气,即从塔底送入 CO2 质量分数为 80%左右的下段气,从塔的冷却段中部送入质量分数 40%左右 CO2 的中段气。这种进气排布更符合逆流原理,可以强化和提高吸收 CO2 的能力,提高碳化度和钠的转化率。实践证明,下段不宜采用 90%以上的纯炉气,应适当配以 40%左右 CO2 的窑气,使下段进气中CO2 的质量分数在 80%较为合适。因为进气中,CO2 质量分数降低,使进气量增大,塔板效率增加,碳化周期增长,转化率高而稳定。但下段进气量过大会使反应区下移,冷却水管结疤增多,反而缩短了碳化周期。因此维持进气中 CO2 质量分数在 80%左右可以提高转化率,保证产量稳定。
(5)氨盐比:氨盐水中含 NaCl 及自由氨浓度越高,则化学反应进行越完全,生成的 NaHCO3 越多,但 NH3与 Cl- 应有一定比例,出碱液中 NH3 与 Cl- 理论比例为1∶1。在碳化反应过程中,氨盐水中约有 10%~13.5%的氨被塔顶排出的尾气所带出(塔顶排气温度低, 被带出的 NH3 较少;反之则被带出的 NH3 较多)。故氨盐水中含 NH3 与 Cl- 之比应保持较高,正常在 1.13~1.19,同时要保持氨盐水温度在 38~42 ℃,才能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氨盐水中含游离氨 99~103 tt,含 Cl- 88~90 tt,含游離氨过低则 NaCl 转化率低,如果含游离氨过高则不但降低了 Cl- 的浓度及使 NH3 的转化率降低,而且会造成碳酸化制碱塔的 “堵塔”现象发生,因有大量的过剩NH4HCO3 生成结晶,使塔的内壁、菌帽和冷却管等堵塞。 (6)过饱和度及 NaHCO3 结晶:过饱和度对结晶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是晶核生长和长大的推动力,而碳化液在制碱塔中部之前极易形成 NaHCO3 的过饱和溶液,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当温度降低时极易析出结晶,特别是过饱和溶液冷却过快时,极易产生大量的细晶体,在碳化过程必须极力避免。因此在实际生产中, 要将制碱塔内开始生成结晶时的温度(即中部温度)控制在 65 ℃左右,在塔中部以下,以调整冷却水量和控制适宜的中段气温度为重要手段,对碳化液进行较为平缓的冷却,以获得粗大均匀的结晶。只有制得颗粒粗大均匀的 NaHCO3 结晶,才能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减少洗水用量,降低溶解和穿透损失,而且能使煅烧处理能力增大,节省能源,便于包装和运输。如果结晶不好,往往难以过滤,导致物料损失大,能源消耗高,设备效率利用低,从而影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7)碳化塔液面高度:碳酸化塔上部的液面應保持较高,距塔顶 0.8~1.5 m,出气温度应保持在 52 ℃以下,尾气 CO2 保持在 2%~8%。液面过高,会造成出气带液现象严重, 氨盐水损失增大,会使气液分离器液面过满,氨盐水进入尾气总管,会造成尾气总管生成NaHCO3 结晶,堵塞尾气总管。液面过低则出气 CO2 浓度高,使 CO2 损失加大,并使碳酸化塔容积利用系数降低,降低了碳酸化塔的生产能力。出气温度过高,则出气含 NH3高,塔顶氨损失大,造成 NaCl 转化率低。塔顶出气含 CO2 浓度应低于 8%,否则 CO2 损失大, 浪费了压缩机的生产能力; 出气含 CO2 浓度过低, 则碳酸化塔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并可使制碱塔的中部温度降低,不但降低了产量,而且使 NaCl 转化率降低。
(8)出碱温度: 碳化出碱温度一般维持在 28~30 ℃为宜,在这样一个合适的温度下, 可以在允许析出少量NH4HCO3 时析出较多较粗的 NaHCO3 晶体,氯化钠转化率得到提高, 产量也会相应增加;但温度过低会导致冷却水量大大增加,引起堵塔,缩短制碱周期,同时出碱温度主要由调节冷却水量来控制,调节时增减不宜过快过猛,特别是当冷却过快时会造成结晶细、多而堵塔。
3.结语
总之,碳化工序作为纯碱生产的关键工段之一,在纯碱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消耗影响较大, 因此必须逐一优化工艺过程控制, 加强操作管理,消除生产工艺中存在的缺陷, 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稳定质量,降低消耗和能耗,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雄.试析纯碱生产蒸氨过程先进性控制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4(06).
[2] 范慧敏.浅析纯碱生产中的氨耗分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11).
[3] 王晓冬.降低纯碱蒸氨废液浊度的试验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