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促“五育”融合,构建育人新生态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成为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中山市第一中学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探索出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生态系统。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时代的要求。“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拼凑或整合,而是“五育”之间的有机渗透。从强调“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适性育人,让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一、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搭建“五育”融合之桥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绝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不是一味地强调技术技能的提升,它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它是夯实学生劳动的根基、养成劳动的习惯、培育劳动的素养,让学生获得劳动的乐趣,在知、情、意、行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
  学校一直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如打扫校园卫生,宿舍内务整理,家务劳动等,对学生有明确的劳动要求以及劳动评价。如何将劳动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如何让劳动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中无时、无处不在?中山市第一中学农科实践基地的开辟让学生创造了自己的劳动故事田,创造性地开启了“自留地”里的农科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美好与创造。
  以农科实践基地为载体形成的劳动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具有强连接关系的自然生态系统。学校的菜地很美,地里的蔬菜瓜果是学生种的,与人产生了食物链,连接了人与自然。学生通过参与劳动,激发出多种创造的可能性,形成了人与自然生命的连接。劳动过程中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互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获得了精神的滋养,知识的积累,体质的提升,审美的塑造和劳动的历练,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促进生命健康多元成长
  农科实践基地的建立从回归自然角度切入,探索育人模式的转变,将劳动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让劳动回归校园,形成了“劳动 ”特色课程群,与学科教学相渗透,让学科教学有了新鲜的元素,让学生在真实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有主题、跨学科地亲近大自然,促进生命健康多元成长。
  (一)“劳动 “课程体系是构建“五育”融合育人生态系统的条件
  构建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的“劳动 ”课程群,如“劳动 管理、劳动 科技、劳动 学科研究、劳动 创意”等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中,形成跨学科的育人体系。每周一节劳动必修课,高一和初一学生必须有一年在农科实践基地上劳动,实现了在田地劳动的真实体验。
  1.“劳动 管理”劳动教育课程。将农科实践基地分给高一年级和初一年级,每个班分五、六块地,每块地由10个学生负责,每天2个学生管理,记录浇水、除草和蔬菜生长情况等劳动过程。在班主任的全程协助指导下,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自主管理小组,让学生自主管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2.“劳动 科技”劳动教育课程。借助新时代劳动技术和形式开展生产劳动,引导学生将身体流汗的体力劳动与智慧劳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消除学生将劳动简单对等为体力劳动的不合理认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的融合。课程内容包括如何学会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如何在基地建立灌溉系统,如何堆肥以及在土壤表面放置覆盖物以保持土壤肥力,维持土壤水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等科技含量的劳动教育课程。
  3.“劳动 学科研究”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农业相关的兼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基地实践活動,做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劳动与生物的结合(观察植物生长、学习病虫害的防治)、劳动与历史的结合(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劳动与地理的结合(灌溉系统)、劳动与化学的结合(堆肥技术),等等。培养学生在劳动过程运用知识、思考问题,培养实验研究的习惯,真正发挥农科实践基地的作用。例如有学生看到蔬菜长虫子,第一反应就是要买农药杀虫。农科专家要求学生自己思考不用农药的原因并要求他们多观察找办法。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虫不再吃菜叶,但鸟儿会来吃蔬菜瓜果,会想办法(如扎稻草人)驱赶鸟。在这些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平衡在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
  4.“劳动 创意”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创意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制作与劳动相关的发明创造,如扎稻草人比赛、手工制作、劳动手抄报、劳动成果展等,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劳动过程,体验劳动者的生活,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多方协作是构建“五育”融合育人生态系统的前提
  要筑牢农科实践基地的育人生态系统圈,仅仅依靠学校是很难做成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携手。学校开辟农科实践基地,组织好学生劳动,学校与农耕公司合作,请专业人员进校授课并在地里现场讲解,教授学生如何管理蔬菜瓜果。蔬菜成熟后,组织学生采收并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农科实践基地的育人生态系统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一种联接,这一联接保证了这个劳动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元评价体系是构建“五育”融合生态系统的保障
  为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既有对劳动教育单独的评价标准,也有对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的评价标准,实现“五育”融合的评价标准。
  基于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多元评价体系,其主体是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评价,评价内容丰富,涵盖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评价内容包括劳动认知评价、劳动过程评价、劳动成果评价以及多元主体评价。劳动认知评价指的是对学生的劳动态度及对劳动的认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此为与德育、智育融合的评价。劳动过程评价就是对学生劳动过程表现的评价,是否合作参与,是否积极肯干,遇到困难是否有钻研精神等,此为与德育、智育和体育融合的评价。劳动成果评价不仅仅是收获的农作物,也包括脑力劳动的创作成果等,此为与智育和美育融合的评价。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打好家国底色”的教育,是“培养幸福劳动者”的教育。我们把农科实践基地这个小系统的做法延伸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大系统,从课堂劳动实践延伸到校园劳动实践,从家庭劳动延伸到社会劳动。通过农科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将“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情感,具备丰富的劳动知识和创新的劳动思维,感受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我们也将劳动教育引入到智育中,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只发生在农科基地、家里或工厂,也发生在课堂中、班级内和学习中,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也是一生都要持续不断进行的劳动。同样,强健的体魄与高层次的审美也要经过劳动实践才能形成。与其他“四育”融和起来的、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才最有生命力,也最为持久。让劳动渗透在真实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就是生活方式,这才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每册专门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板块,标明了整本书阅读策略和指向的语文素养。本研究指向整本书的深阅读,指向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快乐读书吧”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把握“快乐读书吧”隐含的阅读素养培养方向  1. 明确渗透阅读方向  “快乐读书吧”内容全覆盖,从形式、内容、阅读习惯养成到读写延续,深入阅读世界名著,每册都会有一定的阅读方法或者阅读策略,旨在打通课内外阅读的渠道。  2.
期刊
一、课程目的  1. 认知层面:理解影响自己人际关系状态的是“自我会不会被接纳”,了解当下四种可能的人际关系状态和发展倾向。  2. 能力层面:学会觉察当下自己人际关系的状态。  3. 情感层面:接纳自己的人际关系状态,树立积极面对人际关系变化的信心。  二、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影响自己人际关系状态的是“自我会不会被接纳”。  2. 难点:接纳自己的人际关系状态。  三、设计思路  本节
期刊
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期间,众多中职学都开展了课程改革,作为加工制造类专业实践性强的技能课程,数控机床加工技术课程成为较多中职学校改革的选择,改革的重点多侧重于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的设计,开发教学项目、案例,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但是将课程分解成为数控车床操作、数控铣床操作、加工中心操作等几个训练模块,每个模块设置独立的训练任务,缺乏关联性、延续性,重视单一技能的训练,缺乏工艺性、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综
思政教育在中職教育中是重要的内容。除了开设思政课程之外,学科教学也可作为其落脚点。中职语文具有高度人文性,蕴含思政元素,以其为途径开展“课程思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树立思政意识、提高综合素养。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落实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即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中,在各学科中充分发掘思政元素并加以运用,贯彻课
一、课程目的  (一)认知目标  1. 通过学习五种警报语言,学生懂得性侵的判断边界。  2. 通过“健康涂涂乐”活动,学生了解身体隐私部位。  (二)情感目标  1. 通过暖身游戏,学生学会表达面对非自愿身体关注或接触时的感受。  2. 通过学习保护自己的知识,学生增强应对性侵情境的信心。  (三)行为与意志力目标  1. 通过性侵误区的讲解,学生增强预防性侵的意识。  2. 通过“三步走”策略
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技术,它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精湛的教学技巧,是教师专业修养与个性品格的表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门艺术,是“为人”与“人为”的艺术。育人仅靠知识与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因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伴随智慧教育理念的出现,专家学者和一线思政教师开始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课,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应该是知识与智慧并重、
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要求与高职学生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需求,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内容,以任务驱动、社会情境为教学应用模式,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习惯,已成为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   高职生正值青春期,随着身心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认知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与综合
师者,有梦   前不久,在一堂英语口译课上,我为同学们分享了“中国诗词之美走向世界”——古诗词翻译技巧,带领大家朗读了陆游的《清都行》。   “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在同学们的诵读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妙趣横生的爱国诗人陆游,好像有一个声音在耳畔回响:记住这首诗,不要辜负了初心。   初识这首诗是在高中时期。也正是在这种“初心尽不违”的信念下,在全家人对教师这一行业并不看好的情况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逻辑主线。佛山市南海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培养的学生力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能胜任幼儿教育第一线的工作,主要面向岗位有幼儿园一线教师和保育教师等。我校经过参与南海区教育局的调研走访了解到,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区
现代航空运输业竞争激烈,对民航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民航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更加着眼于服务的细节性。其中,对特殊旅客的服务能力就是体现之一。航空服务手语是民航类高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聋人(听力残疾人)旅客是民航特殊旅客的重要群体,有效的服务手语教学是提升和聋人旅客沟通、服务能力的关键。2019年10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并出版了《国家通用手语词典》,意味着在大力推广通用手语的背景下,服务手语的教学面临着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