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飞扬的灵性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中动态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资源,使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呢?我们要充分尊重与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与发展。
  【关键词】生命的灵性; 盲点; 见解; 分歧【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9-02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中动态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资源,使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呢?
  我们先来看看二位老师不同的教学:
  第一位老师的执教:
  在引导学生探索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了分角色之后,一位学生突然质疑:“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教师先是一愣,然后慢慢地说:“这还用问吗?它本来就在井里。”学生们哄堂大笑。那个提问的学生脸红地坐了下去。随后这位老师就顺着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出示现实生活中“坐井观天”的三个例子,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旨。
  第二位老师的执教:
  师:刚才,老师好像听见××同学提了一个问题,可惜声音太轻了,老师没听清楚,请你再说一遍,好吗?(师微笑着摸××同学的头)
  生:(大声地)青蛙为什么天天坐在井里?
  师:(赞许地)青蛙天天坐在井里,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展开想象,大胆推理。
  生:他以为井是他的家,所以不愿离开井里。
  生:青蛙在井里住惯了,就不想再出去了。
  生:也许是井里原来有水,小蝌蚪在井里渐渐长大成了青蛙,觉得井里很宽敞。
  生:井里冬暖夏凉,青蛙觉得舒服,就不愿出去了。
  生:也许青蛙妈妈怕小青蛙遇到危险,
  (师插:什么危险?) 可能遇到蛇,就叮嘱小青蛙:“孩子,外面很危险,你在井里待着,我去捉虫去。”
  师:是呀,或许是青蛙觉得井里舒服,或许是怕遇上危险,有妈妈的精心照料,小青蛙才天天坐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
  生: (齐答) 井口那么大。
  师:你们说,青蛙怎么做才不会出错呢?
  生:青蛙应该跳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
  生:如果我是青蛙,就跟着妈妈一起去井外捉虫,这样就不会闹出笑话了。
  师: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当青蛙第二次碰到小鸟时又会怎么说?请大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说得可真好。其实,世界远比我们想象更丰富多彩。俗话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只要大家多读书,勤观察,多接触外面精彩的世界,就能使自己的眼界越来越开阔,见识越来越丰富,才不致于闹出像“井底之蛙”的笑话来。让我们为××同学的精彩提问和自己的丰富想象而鼓掌吧!
  在这两堂课中,当学生提出这出乎意料之外的问题时,两位老师的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结果显然是不一样的。第一位教师凭借对教材内容的常规理解,把学生这一具有价值性的问题漠视了,其结果是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其心理受到伤害。很难想象,这位学生还会产生同样的学习行为。而第二位教师则能充分尊重与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给予其赞扬与鼓励,而且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随时关注学生的生命与发展。其结果是让学生感受到温情,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学习的乐趣。可以预料,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是这位学生,甚至是全体同学,都能发展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1关注盲点,为灵性解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在课堂上,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盲点问题时,教师应当从生命与发展的高度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鼓励。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温暖,树立起自信后,思维的火花才会不断碰撞,对学习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用米作单位的时候很多,如人的身高、房子的高度、做衣服时要用的布料……而这些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这就容易造成误区,但是这也为他们学习“米”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列如:师:有谁愿意告诉张老师,你的身高是多少?
  生:我的身高是1米34厘米。
  生:我的身高是1米28厘米。
  ……
  师:张老师穿了双高跟鞋,现在的身高是1米72厘米,是指从哪儿到哪儿?
  生:从脚底到头顶。
  师:那谁来估计一下张老师身高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来,在老师身上贴上标签。
  (学生欢快地在张老师身上贴上不同位置的标签)
  师:张老师这里有一卷红丝带,我请两位同学把它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你们觉得红丝带有1米长了就喊停。
  生:停。
  (张老师把同学们认为1米长的红丝带贴在黑板上)
  这节课,教师关注学生的盲点,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以学定教。“猜一猜,张老师的哪儿离地面大约是1米”“我有一卷红丝带,把它拉开,你们认为有1米了就喊停”,这样,课堂呈现出一种互动的态势,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與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学生不断地利用原有经验背景对新的现象作出解释、进行加工,每一次小小的发现都表达着他们对学习个性化的体悟与创造,每一次小小的补充都见证着他们创造能力的提升。在交流中,经验得以分享;在质疑中,知识得以确证;在操作中,概念得以升华。教学活动由此变成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2关注见解,为灵性感悟
  围棋运动有句名言:“棋从断处生。”一盘棋因抓住对手的断处而获胜更显得精彩、激烈。同样,优秀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波澜起伏,高潮迭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教学时能时刻关注学生的独特见解。
  一位特级教师教《景阳冈》这一课,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让学生按照地点变换的顺序迅速理清了课文思路。正待学习课文时,一位学生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我觉得课文中是以‘哨棒’为线索的。你看,文中每一部分都以‘哨棒’开头,提示了武松的行踪,课文思路十分清楚。”
  “对,我还发现‘哨棒’这个词在文中一共用了16 次,但不知道每一次有什么用?”学生继续发问。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抛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就势引导学生探究起“哨棒”来。由于所选的主题来源于学生,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学生探究的欲望特别强烈,有的学生甚至当场研读起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水浒传》原著。一阵潜心静读之后,课堂气氛达到了白热化。
  生:我知道武松出身于城市贫民,从小在山里劳动,以柴为伴,喜好舞枪弄棍。“哨棒”是武松最常用的工具,也是他最拿手的武器。
  生:武松打虎时,表面上没有用哨棒,其实他是“智斗”。当老虎很凶猛时,他不用“哨棒”,用“三闪”,当老虎泄了劲儿时,他才用“哨棒”打,只可惜打在了树枝上。可见,他是多么机智勇敢啊!
  生:武松在酒店里喝酒时,“把哨棒靠在一边”,“吃完了,提着哨棒就走”,我猜想“哨棒”是用来防身的,出门时很需要。
  生:我看过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知道“哨棒”有很多作用,除了防身,还可用来挑重物,它的作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扁担。……
  当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文本时,教师没有“当头一棒”,置之不理,而是关注学生的见解,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瞬间即逝的动态资源作可持续的探究。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联系旧知,逐步走近“武松”,走进“水浒人物”的精神世界,对文本有了拨云见日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形成的也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能力,而是分析、辩论、表达等多种素养的综合提升。这样的教学是学生所需要的。
  3关注分歧,为灵性导航
  “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开放场,它不应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体验。年龄特点、性格差异,乃至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学生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广度与深度的不同。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独特的体验甚至意见的分歧,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意见的分歧化作一次新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某教师教学《钓鱼的启示》的重点段,一位学生读到“大鲈鱼摆动着强有力的身子游向湖心。我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这句时,质疑道:“我忽然同情起汤姆来了。一个孩子在夜里能钓上这条大鱼,挺不容易,人和鱼谁重要?我觉得不放这条鱼也没有多大错误。”
  “你能在读中体验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很好。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是怎么看的?”老师不匆忙表态,而是将问题抛还给了学生,引发一场唇舌之战。
  生:我在读这段之后,也有同感。文中的“我”放鱼是很不情愿的,逼他放鱼,是对他心灵上的一个打击。
  生:我不同意你们的意见,从课文的最后一段看,文中的“我”开始不愿放鱼,但从“那情景却一直铭记在他的记忆里爸爸坚定的话语,也一直回响在他耳边”这句话可见,他不但想通了,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鱼应该放。
  生:可我从这句话中读出来的怎么是放掉那条大鱼是他刻骨铭心的记忆?
  生:不!文中用了“可是”、“铭刻”、“坚定的话语”,这就是说,汤姆一生难忘的是自己所受到的教育。
  生:是的,从文中爸爸“斩钉截铁”的话语中可以知道文中“我”的爸爸的崇高品质——放掉一条鱼,培养的却是遵章守纪、诚实可信的好品质。
  生:从这件事上我知道了,放鱼是小事,做人是大事。我们不能凭一时的兴趣和利益而放弃诚实可信的好传统。
  师:同学们的争论很精彩,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感悟也越来越像。现在大家认为文中的“我”到底应不应该放鱼?
  生:(齐)应该……
  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現自己自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面对学生意见的分歧,教师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在反复的阅读感悟和激烈的争论中,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对如何做人以及做人的价值有了全新的体验,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课文的价值取向。
其他文献
【关键词】分组教学;合作学习;学科学习小组、课堂评价与阶段评价【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5-0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形式就是分组教学,它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单一与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全员参与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协作能力。分组教学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难
【摘要】新时代呼唤着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利用数学本身的特点,从课堂氛围,数学实践活动,情商培养及合作精神四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学科的有效渗透,从而达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学; 渗透【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0-0
【摘要】本文在对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探究材料加工必要性的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地理课堂探究材料的类型特点,从而分类研究地理课堂探究材料加工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1-02  英国学者Graham Butt在《Reflective Teaching of Geography》一书中认为:“尽管提供许多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
期刊
作者简介:戴小雄,男,1981年11月出生,江西吉安人,苏州大学研究生,供职于苏州吴中区郭巷中学。【摘要】本文通过对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特点,针对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介绍一些巧妙的导入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活力。  【关键词】初三物理;课堂导入;感受式【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4-02 
【摘要】何谓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具体就是指在课堂上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标准,通过教师的某些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提高或进步,即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所获得的“有效学习收藏”。通俗一点讲就是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得到了发展,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些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3-01  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研究。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体育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教师用语言向学生说明动作名称、要领和方法等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带有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89-01  长期以来,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学两个月也没有什么长进,不学也没有什么损失”。甚至有些学科的老师也持相同观点,更甚至,语文教师自己也时常怀疑。所以我们只好用无中生有的解题方法和难上加难的标准答案来证明,不学语文肯定不行。  有些专家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与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繼续,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巧设每节课堂练习题目,让学生从“会”过渡到“熟”,通过综合练习提高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由“熟”过渡到“活”。那么定能使课堂教学演绎更多的精彩。本文结合自身实践,从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巧设; 课堂练习; 演绎; 精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有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学科特点。课堂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通过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来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趣味性教学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按照生物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愉快与和谐的学习气氛;采取鼓励手段,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为“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有效性; 高效; 提高; 策略【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92-01  新课堂改革与实践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与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的碰撞和摩擦,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以至于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那末,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