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帮扶领域 服务扶贫大局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ouw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中,我办认真总结“十五”期间全省定点扶贫的经验,研究存在的问题,用新思路、新举措组织开展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共同部署248家省直单位对口帮扶扶贫开发重点村,承担帮扶重点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双重任务。为我省定点扶贫工作探索了新机制,赋予了新形式,注入了新活力。
  
  一、审时度势,积极探索资源整合的切入点
  
  为全面提升定点扶贫工作水平,我办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心工作,服务全省扶贫开发大局,以探索创新、整合资源为切入点,对“十五”期间定点扶贫进行总结反思,找出有益启示,对“十一五”期间定点扶贫工作开展调研探讨,形成明晰的思路。
  
  1、“十五”的成效与问题,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定点扶贫有效加快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十五”期间,全省各级共有1945个部门参与定点扶贫,筹集资金5.9235亿元,帮助引入资金2.508亿元,为推动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180个省直和中央驻赣单位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参与、指导、督促了重点村村级扶贫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帮扶资金10145.1万元,平均每个单位57万元,接近了到村的财政扶贫资金;帮助兴建各类基础设施建设2758个,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99万人,助学及慰问金800余万元。有效地改善了我省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定点扶贫村的脱贫进程。
  启示之二,扶贫开发重点村的长足发展有赖于村级组织建设的加强。“十五”期间定点扶贫工作的实践证明,大多数帮扶单位在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能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抓。他们在深入调查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协助当地乡镇单位调整了843个重点村班子、调整村干部1192人。全省1200个重点村级班子中,一类村级班子由2002年的123个增加到2004年的459个,其中138个村级班子达到省委组织部提出的“五个好”标准,进入了先进行列。在这些调整后,尤其是进入先进行列的班子中,不仅通过扶贫开发使村里落后面貌得以很大改观,摆脱了贫困状况,而且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素质保证。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扶贫开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本身是密切联系、相互交叉的农村基层工作,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既能为扶贫开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又能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启示之三,充分发挥定点扶贫单位作用,必须寻求工作支点,发掘和整合资源。“十五”期间,我省开展定点扶贫的工作支点是落实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开创新世纪扶贫开发新局面,动员组织全省1945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十一五”期间,随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必须寻求新的工作支点。同时,“十五”期间定点扶贫工作中还存在诸如有些帮扶单位对连年开展的定点扶贫工作产生松劲思想和厌战情绪;一些综合部门先后部署开展“小康示范村”、“文明示范村”、“少数民族村”等包村工作,从而直接减弱了帮扶单位的扶贫力度等问题,都急需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中加以解决。
  
  2、“十一五”面对的形势和任务,使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形成了新的思路
  在总结“十五”定点扶贫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意见》的指示精神,我办主动与省委组织部联系,建议整合各自资源,将定点扶贫与建设“小康示范村”两项包村帮扶工作合二为一,共同开展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并得到省委组织部的积极响应。我们认为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是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全省基层组织建设的典型示范,是推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新举措。中央组织部在得知我省即将开展此项工作后,给予这项工作高度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为这项工作确定了“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的主题。
  
  二、齐抓共管,联创定点扶贫工作新机制
  
  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我办和省委组织部精诚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下发《关于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将省委组织部开展的部门包村工作和省扶贫办实施的定点扶贫工作相结合,安排248家省直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校和中央驻赣单位、驻赣部队定点包扶,承担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双重职责和任务。
  《通知》明确规定省直单位定点包扶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统一组织部署,统一检查考核;“十一五”结束,由省委、省政府总结表彰。为此,我亦已和省委组织部建立了密切的工作联系机制,做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扶贫开发工作同步研究部署,同步制订规划,同步推进落实,同步检查考核。一是安排我办社会扶贫与对外联络处和组织部农村基层组织处作为对口处室,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和联系人;二是每月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三是联合编发“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简报,及时总结交流各帮扶单位、各地在定点扶贫方面的经验做法,搭建好定点扶贫工作交流平台;四是联合制订和完善科学的检查验收标准和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考核激励机制;五是根据帮扶单位行业特点和类型,联合组织开展有针对性调研工作,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定点扶贫工作机制与支持政策,进一步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作用。
  
  三、扬优成势,立足打造驻村一线“扶贫办”
  
  为使各帮扶单位全面了解掌握村级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政策,熟悉工作要求,提高工作水平,加强各帮扶单位与各级组织部门和扶贫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推动定点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我办和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培训班,对各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长、全省市县两级扶贫办和组织部有关负责人统一培训。就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方针、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全面提升定点扶贫的功能与作用、扶贫人的职业素养、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定位等工作方针、政策措施及方式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辅导,开展了座谈讨论,从而加深了参训人员对新阶段村级组织建设和扶贫开发的认识与理解,促进了帮扶单位积极性的提高。
  与此同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帮扶单位在定点扶贫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还以省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下发 文件,要求全省各级扶贫部门切实提高对定点扶贫工作的认识,把帮扶单位当作是我省扶贫开发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当作是深入在扶贫开发第一线的“扶贫办”,要加强联系、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的积极性。并强调要把帮扶单位的优势和贫困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掘和整合扶贫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把村级扶贫工作的日常管理职能赋予驻村工作组,让帮扶单位驻村工作组参与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等工作,以及参与村级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工作组的作用;为各帮扶单位搭建沟通联系平台,努力实现资源、经验、信息共享;纠正定点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的观念,正确评价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的帮扶实绩。
  
  四、注重实效,新一轮帮扶工作内涵丰实、有声有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宏伟目标指引下,各帮扶单位对扶贫开发有了更深刻认识,派出了工作组,制定了规划和计划,筹措了各类帮扶资金和物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定点扶贫工作呈现出新的景象。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定点扶贫筹措资金、物资已达9800余万元。 一是定点扶贫愈发引起重视。各帮扶单位都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日常重点工作任务予以部署和落实,原来已有扶贫机构的单位明确了职责,强化了力量。新参加扶贫或原来没有机构的单位绝大多数都新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不少帮扶单位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并经常到扶贫点指导工作,帮助贫困村落实规划,实施计划,解决问题。省委办公厅、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率先垂范,深入定点扶贫村调研,有力地推进了新一轮定点扶贫的开展。省农业厅、省广播电视局、省国资委、江西钨业集团、南昌海关等单位的一把手也先后亲自带队赴定点扶贫村现场办公,指导工作。
  二是定点扶贫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加快了整村推进步伐。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到村,帮扶到户,直接参与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得到了省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省委新村办今年将省直帮扶单位定点帮扶的24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年安排一个示范点,由省委新村办筹集15万至20万元资金,由省直帮扶单位帮助建设新农村试点自然村。各设区市、县(市、区)也采取多种方式将当地的定点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帮扶单位对定点村的帮扶力度,丰富了帮扶工作内容,同时也大大调动了帮扶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帮扶效果。
  三是帮扶规模不断扩大。在动员组织省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影响和带动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相继展开,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扶贫开发。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定点扶贫网络,逐步覆盖全省1800个重点村。
  四是科学制定了帮扶规划。各帮扶单位把本单位的行业特点、社会资源和物资资源优势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帮最困难的,干有特色的,办群众急需的,做力所能及的,建具有发展前景的”为帮扶工作原则,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具体实施办法,创造性开展帮扶工作。省农业厅重点帮助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丰富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养殖,培育产业合作组织,建立村民增收长效机制。省煤炭集团公司注重在贫困村实施参与式扶贫,为了更好地反映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效果,该公司工作组将所有的农户分类建档(五保户、低保户、低收入户、一般户),在各类农户中选取20%的农户作为定点监测的对象,建立农户监测卡,将所有目标规划实施项目按效益指标归类建档,每年年底进行一次项目实施效益检测。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开展劳动力国外输出转移。省委宣传部帮助九江市星子县泽泉乡关帝庙村与我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昌市青山湖区塘山镇塘山村缔结友好村,开展扶贫协作。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在定点扶贫村招工,并承诺帮扶期间每年无偿捐赠20万元。
  我省开展“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扶贫工作,意义重大而长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关心与帮助,直达了党的方针和政策,帮扶了实事和好事,进一步营造了扶贫济困的浓厚社会氛围;体现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驻地部队对扶贫工作的参与和关注,锻炼培养了干部,提高了素质,发挥了作用;体现了部门间的力量资源的整合,紧密合作,齐抓共管,减轻了省直系统多头应付的精力、人力和资源分散的负担。实现了我省定点扶贫工作的新跨越。
  
  [责任编辑:尧水根]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浙江省温州市各级扶贫部门和欠发达乡镇紧紧抓住当前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克服务困难,进一步加快了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建设步伐,不断掀起扶贫奔小康的新高潮。    一、以人为本,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转变    第一,通过高起点的下山移民规划,引导欠发达地区农民向中心城市、中心集镇、中心村梯次转移。随着扶贫工作和奔小康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在下山移民与城
期刊
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收获的是希型。2007年10月12日上午,一场降重的捐赠仪式在江西省黎川县熊村镇偏远的坊坪村小学举行。江西省中烟工业公司徐仲良副总经理带领扶贫组工作人员,带来了公司对山村小学的一份爱心,为这个办学条件差,信息闭塞的山村小学捐赠了一批价值不菲的联想液晶电脑、高级饮水机和体育器材,让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看到神奇的网络世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是省中烟工业公司对祖国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也是
期刊
一霍山县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概况    霍山县实施的社区基金,是指政府机构向贫困村村民组无偿提供一笔资金,加上社区农民自筹部分,由村民组通过管理小组按照一定规范在本社区内有偿周转使用,帮助各家各户发展经济,增收脱贫社区基金源于霍山中荷扶贫项目,1999-2003年,“中荷扶贫项目”积极推行参与式扶贫模式为了解决深山库区贫困农民的资金困难,项目办先后投入资金47万元,建立了43个社区基金组织2003
期刊
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实践证明,按照市场要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助推器”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了以“一村一品”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期刊
横峰是个传统农业县,生猪养殖一直是该县仅次于粮食生产的第二大传统产业近年来,我县紧紧抓住生猪产销两旺的市场机遇,乘势而上,不断加大对生猪适度规模经营的引导和扶持,使生猪产业成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力军    一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开始,横峰县立足县情,突出资源优势和传统生产优势,把生猪生产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程富民工程来抓,全县生猪饲养量由200
期刊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主持召开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专题会议    2007年4月5日,刘坚主任主持召开革命老区扶贫工作专题会议教育部卫生部计生委统计局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刘坚主任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在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海同志《关于贫困革命老区“百县千村”调查数据的概要分析》上所作的批示精神他强调了做好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国务院扶贫办近年来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1月30日正式公布。这是近5年业第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武宁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处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武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商代(约公元前16-11世纪)为艾侯领地,故有古艾之称,正式建县于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古今历代名人颇多,诗人名士如柳浑、苏轼、黄庭坚、周濂溪、盛文郁等曾在这里为官、游览、隐居,留下许多脍灸人口的诗篇、佳话;更有北伐时期的名将李烈钧,1912年3月就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任命为江西都督、中华民
期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将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安居乡土、乐不思迁的幸福家园。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农村经济发展是基础,农民创业是关键,推动大批农民扎根本土创业和发展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  江西省宁都县是农业大县,有62万农业人口,从宁都的实际出发,推动农民创业、建设创业型新农村,需要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充分激活农民创业动力,增强农民的创业能
期刊
白合村位于湖南省保靖县水田河镇东北部,8个组307户1460人全村有耕地3375亩林地10250亩,是我县贫困村之一2005年初,县委将该村确定为县委书记的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由县委办系统县扶贫开发办派员驻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截止2006年底,白合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793元增长到1868元,并呈现出生活较为富裕乡风文明凸显村民安居乐业的和谐新村景象    一白合村实施整村推进的几点做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