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扶贫奔小康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浙江省温州市各级扶贫部门和欠发达乡镇紧紧抓住当前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克服务困难,进一步加快了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建设步伐,不断掀起扶贫奔小康的新高潮。
  
  一、以人为本,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角色转变
  
  第一,通过高起点的下山移民规划,引导欠发达地区农民向中心城市、中心集镇、中心村梯次转移。随着扶贫工作和奔小康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在下山移民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机制。如苍南县根据下山异地脱贫实施规划及实施办法,针对实际,分门别类,规划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下山移民。一是在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民工之家”,在小城市内形成一定居住规模的生活小区;二是结合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下山移民点,在全县各中心集镇范围内规划建设10个下山移民示范小区;三是规划开展置换移民。针对长期在发达乡镇务工并有稳定经济收入、但尚无经济能力建新房的这一特殊农民群体,由县政府向发达乡镇下达转换用地指示,并由发达乡镇负责以优惠价格转让长期空闲住房,由公安部门负责落实户籍迁移,真正为欠发达地区农民解决了居民身份及子女就学等政策障碍。
  全市下山移民工作要求通过五年努力,在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中,形成若干个人口规模在5万人左右和一批人口规模在2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并基本完成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的小乡镇撤并任务。到2007年,全市建设形成100个上规模、上档次的下山移民小区。
  第二,通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适应城市发展的能力。通过调查,目前制约温州市欠发达乡镇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中,劳动技能低和素质不高已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农村劳动力对接受技能培训的愿望变得十分迫切。
  做好农民知识化培训,一是建立健全培训领导组织。二是完善技能培训系统。三是不断加强就业管理。泰顺县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①建立就业信息收集网络,由政府出面与企业联系用工信息,给政府驻外办事处和企业协管员定任务,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信息交流;②建立劳务输出信用担保,为经过培训外出就业的农民提供限额诚信担保,并实施跟踪监督;③建立企业协管员制度,对用工30人以上的企业,由政府专门派遣机关干部以打工挂职等方式担任企业协管员,免费为企业做好劳务人员的管理和服务;④建立务工队长制度,聘请在外创业多年、经验丰富、门路较宽的务工人员担任本区域在同一城市的务工队长,强化在外务工人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⑤建立劳务法律援助制度,要求县司法局管辖下的律师所每人每年要有4件无偿援助任务;⑥建立乡土人才职能评审制度,给技术性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相关技能证书,对劳务输出进行整体包装;⑦建立乡镇劳务输出人员管理服务站,开辟了办证绿色通道,实现“一站式”服务;⑧建立县劳务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实行全方位动态管理和服务。
  第三,切实降低城市门槛,让更多的农民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更多农民融人城市生活,实现由“流民”向“市民”的根本转变。因此,切实降低城市门槛,让农民进城之路通畅,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
  一要加强区际间的劳务合作和交流,形成比较稳定的输入、输出关系。充分发挥温州轻工行业扎堆成团、集约发展的优势,吸纳更多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长期工作生活下去,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二要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采取多种灵活就为形式,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工人、临时工、小时工、弹性工等非正规就业形式,实现岗位共享,以更大程度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清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体制政策性障碍,减少农民进城的阻力和成本。在苍南县开展的转换移民工作试点中,正是扶贫、公安等相关部门采取了特事特办,由政府出面集中为移民办理购房、迁移户籍等手续,使得移民户实现一次性角色转变。
  二、以业兴乡。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基地向经济产业的层次转变
  一是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定位问题。产业定位必须从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施产业培育工程,要求以绿色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温州市欠发达地区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和旅游业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客观条件。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两项主导产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要尽快形成规模,实行集约化生产,通过特色品牌创建占领国内外市场;生态旅游业要尽快组建联合舰队,整体推出,使其成为欠发达地区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的龙头。同时,鉴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富余及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鼓励引导发展“两头在外”的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产业。
  二是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布局问题。要根据各地历史生产习惯和自然资源条件的不同进行合理的规划。从全市扶贫开发的角度出发,按照产业内容划分,主要概括为六大传统产业(即茶叶种植加工、干鲜水果种植、高山蔬菜生产、笋竹制品生产、畜禽养殖生产、生态旅游产业)和六大特色产业(即蘑菇生产加工、席草种植加工、紫菜养殖加工、中草药种植、稻田养鱼生产、来料加工产业);按照产业地域划分,主要概括为“三块四带”七大扶贫产业区,“三块”即围绕我市三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飞云湖、北雁荡山的广大山区,“四带”即沿飞云江、鳌江、浙闽边境、东海岸线的广大欠发达地区。
  三是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提升问题。我市扶贫开发产业直接涉及广大农民的内容主要是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扶贫开发产业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基地化生产为基础,大力推进工业化,开发特色产品,打响区域品牌。基地化生产必须实现种养业基地进一步向龙头企业加工原料基地、农副产品销售基地的转变,基地开发建设要依托龙头企业的加工销售活动,推进“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循环;工业化就是要求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及保鲜,拉长产业链条,注重规模化和专业化。全市到2007年重点扶持建成10个年产值超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建成30个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基地,基本涵盖全市欠发达地区产业开发,最大程度地惠及全市广大欠发达乡镇农民;开发特色产品就是要将我市扶贫开发产业放在浙南闽北,放在长在角和珠三角之间,甚至更大的国内外市场范围去衡量。相比较而言,我市欠发达地区农副产品中在宗的有早茶、杨梅、马蹄笋、蘑菇、席草、紫菜等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能力,地方特产有红柿、盘菜、田鱼、枇杷、四季柚、雪梨等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以及旅游业旅游工艺产品也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打响区域品牌,是要求 将特色产品进行深度开发,除了品种系列、产品质量等内在因素的不断成熟外,还要求加强产品包装、销售宣传等外部因素的投入,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欠发达地区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以帮致富。实现针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资助向双赢合作的形式转变
  
  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事业的关心是加快老区经济发展步伐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区人民不但要有一种感恩之情,更要树立一种“还债”意识,要将老区的“三农”问题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温州市每年坚持开展对革命老区进行春节慰问,坚持在“七一”组织农村“三老人员”举行纪念建党活动,这些工作都已经形成制度。同时,全市各地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挂钩帮扶活动,1998年以来,市本级累计有5批次1100多家机关单位、经济强镇和明星企业参与挂钩帮扶活动,共落实帮扶项目1800个,帮扶资金7200万元,各县(市、区)落实帮扶资金达1.9亿元。通过挂钩结对帮扶活动,使更多的单位和同志不断加深了与老区人民的感情联系,扎扎实实地推进了老区的发展和建设。乐清市是全国经济百强县,也是革命老根据地县,31个乡镇中老区乡镇23个,其中欠发达乡镇9个,116万人口中老区人口达93万人高达80%。多年来,该市党委、政府一直把老区建设摆在重要的工作位置上,从1998年至今共筹集扶持老区建设发展资金2亿多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扶贫资金从420万元增加到1169万元。年递增13.6%;扶贫项目专项奖金从966万元增加到2550万元,年递增12.9%,在资金上确保了老区各项发展事业落到实处。
  第二,社会各界对老区事业的支持是加快老区经济建设步伐的重要力量。在温州,通过多年的宣传和引导,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大社会大扶贫”的氛围,社会各界对老区发展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历年来,市本级坚持开展扶贫筹资活动,共为老区建设筹得社会捐赠专项扶贫资金5000多万元。市里积极组织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积极牵线搭桥,做好扶持、协调、服务工作,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鼓励发达地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与欠发达地区合作开发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如乐清市成立了全国首家民营企业扶贫济困总会,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等企业首批捐资都超过2000万元,至今已筹募基金近3亿元。总会把每年收入资金的60%纳入创始基金,40%用于当年支出,在支出部分的60%主要用于改善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区发展。通过此类协作、济困活动,既发展了老区经济,也使投资创业单位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双赢合作应该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做好各个方面的服务工作,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发达地区工商企业投资老区经济建设,反哺老区。
  第三,老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加快老区经济建设步伐的根本要素。人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老区人民只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融入到扶贫开发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才能更好地建设家乡、发展老区。要以“认识老区、宣传老区、关注老区、发展老区”为宗旨,协同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为老区的开发建设建言献策、提供咨询,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促进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幸福小康的生活。
  
  [作者简介]白植剑,男,浙江省温州市扶贫老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建平]
其他文献
喻家塔村位于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北部,距县城45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768户2808人,劳力1426个,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23亩(其中水田1154亩,旱地1669亩),属2004年省定重点贫困村,2006年被列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也是全省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构建和谐新村试点村。  该村在巩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经过一
期刊
江西省安远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近年来该县认真组织实施扶贫开发计划,农村贫困人口逐渐下降整合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扶贫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扶贫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增大,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速度明显趋缓,社会扶贫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安远县社会扶贫情况    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安远县社会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是单位定点扶贫领导干部“321”结对帮扶企业帮村
期刊
从今年起,国务院扶贫办将倡导扶贫新模式,开展电视信息扶贫,向全国推广“中国石油全国农产品深加工招商项目免费广告”活动。  这一活动自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羊肉加工项目当天便通过CCTV-7向全国播出,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截止到2月15日,已经为20多个贫困县播出了免费广告,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前去咨询洽谈。  据有关专家介绍,“中国石油全国农产品深加工招商项目免费广告”活动从制
期刊
[提 要] 广东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显著,省内农民收入地区性差距明显,农村内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三大特点综合显示了广东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对此,本文认为应该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构建一个题为“SEP-SAD”的复合型应对策略,从而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广东农村贫困问题  [关键词] 广东农村;贫困问题; 系统管理理论;复合型方案; SEP-SAD对策  [作者简介]贾海薇(1972—),女,华南农业大学公
期刊
[提 要] 劳动力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已受到各级政府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国外劳动力培训的经验出发,结合江西省实际,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培训;经验  [作者简介]马保新(1954—),男,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院长(江西樟树 331200)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期刊
[提 要] 农业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业物流,让广大农民从中受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SWOT分析,发现农业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关键词] 江西;农业物流;SWOT分析;物流信息体系  [作者简介]吴 峰(1977—),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规划办助理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77)    物流管理在工业上的
期刊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区14个县(市区)有11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面吕梁山是晋绥抗日根据地,保德县是八路军抗日作战的后方基地,中共晋绥二地委的驻地;东面太行山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抗战初期驻在五台县,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在这里部署和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和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五台保德代县静乐等四县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支前11.6万人
期刊
[提要]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尤显重要。本文对江西省高安市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取证,分析了当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状况,提出了当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及一些有利于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社会保障;农民  [作者简介]陈丽,女,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
期刊
[提要] 为了解广东贫困地区“科教兴村”现状,选择广东8个贫困县市中16个乡镇、41个村就农民科技意识、农民富裕途径、农业科技推广及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低下,农业推广障碍重重,经济状况差,使得农民在获取、学习、运用农业新技术的三个环节均遭遇困难,从而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形成恶性循环。“科教兴村”计划可以从科技运用、教育培训等多角度入手,为农村发展
期刊
[提要]江西茶业已有近二千年的发展史。当前,由于在种植、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江西茶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与一些产茶大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振兴江西茶业,应有全局的理念、工业的理念、科学的理念、品牌的理念和开放的理念。  [关键词] 创新;江西;茶产业  [作者简介]汪玉奇(1953—),男,江西省社联副主席,研究员;刘清荣(1964—),男,江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江西南昌33007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