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8年中国民生問题调查报告。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8年5月至9月开展了“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这是中国社科院开展的第二次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此项全国抽样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的134个县(市、区)、251个乡(镇、街道)和523个村(居委会),共成功入户访问了7139位年龄在18至69岁的居民,调查误差小于2%,符合统计推论的科学要求。根据此次调查数据和2006年的第一次调查资料,形成该研究报告。
调查显示,无论是从主观感知还是从客观收益方面,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农村居民的受益感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这种趋势说明,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在逐步减少,居民的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观,95.8%的家庭都拥有自有住房,有10%的家庭还拥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但是,近两年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十分突出。
城乡居民认为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是物价上涨,有近80%的被访者认为其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影响。此外,城乡居民生活压力较大的方面还有“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建不起房或买不起房”,以及“家人无业失业、工作不稳定”。
调查还表明,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状况亟待加强。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超过50%;同年龄段的农业户口居民中,83.8%的人享受到了“新农合”。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在城镇人口中,就业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享有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较高,私营企业和个体机构中就业人员较低。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也呈现类似的状况,企业规避承担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义务的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见今后要特别关注非公经济组织中,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组织中就业人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
公众认为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居民感知到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但39%的人认为矛盾不会激化。与2006年第一次调查的结果相比较,对社会利益冲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持乐观态度的城乡居民比例略有上升,持悲观态度的略有下降,但“说不清”的人数比例也有所上升。在问到“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时候,“穷人和富人之间”与“干部与群众之间”都排在前两位。这说明贫富关系和干群关系,是目前最需要处理好的社会利益关系。
调查中对城乡居民询问了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7个方面的安全感,发现平均有74.6%的人表示“很安全”或“比较安全”。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2006年和2008年两期的调查中,食品安全状况都在各类安全感中排在倒数第一,这说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长期的担忧。这种担忧在2008年10月份以来曝光的三聚氰胺掺入牛奶和鸡饲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公众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较大提高,但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跌。城乡公众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程度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公平感低于50%的有选拔党政干部、工作与就业机会、城乡之间待遇、地区之间的发展、行业之间的待遇和收入差距6个方面。其中收入差距的公平感比2006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意味着贫富分化对社会公正的损害还在加剧。工作与就业机会的公平感也较2006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这也和本报告前面所提到的就业压力增加、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等现状相呼应。
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11个方面职能工作的评价表明,公众的平均满意率接近60%。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排在第二位的是“廉洁奉公,惩治腐败”。此外还有扩大就业、执法公平、保护环境等。环境保护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工作评价最差的方面,有近40%的城乡居民表示不满,在城镇居民中,甚至达到了44.4%。
此次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促进与扶助力度,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强社会风险的监控与监管,严惩贪腐,加强权力制衡,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
调查显示,无论是从主观感知还是从客观收益方面,都反映出民众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有近70%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比五年前有所上升,只有12.4%的城乡居民认为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以来农村居民的受益感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这种趋势说明,2006年以来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推动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村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居民生活的品质在不断提高,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重在逐步减少,居民的房产状况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观,95.8%的家庭都拥有自有住房,有10%的家庭还拥有2套及以上的住房。但是,近两年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仍然十分突出。
城乡居民认为目前面临最主要的生活压力是物价上涨,有近80%的被访者认为其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了物价上涨的影响。此外,城乡居民生活压力较大的方面还有“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住房条件差,建不起房或买不起房”,以及“家人无业失业、工作不稳定”。
调查还表明,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劳动与社会保障状况亟待加强。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城镇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已经超过50%;同年龄段的农业户口居民中,83.8%的人享受到了“新农合”。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在城镇人口中,就业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享有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较高,私营企业和个体机构中就业人员较低。在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也呈现类似的状况,企业规避承担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义务的倾向比较突出。由此可见今后要特别关注非公经济组织中,特别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组织中就业人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的改善。
公众认为物价、看病、收入差距和失业是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部分居民感知到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但39%的人认为矛盾不会激化。与2006年第一次调查的结果相比较,对社会利益冲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持乐观态度的城乡居民比例略有上升,持悲观态度的略有下降,但“说不清”的人数比例也有所上升。在问到“哪两个群体差异最大”,“哪两个群体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时候,“穷人和富人之间”与“干部与群众之间”都排在前两位。这说明贫富关系和干群关系,是目前最需要处理好的社会利益关系。
调查中对城乡居民询问了人身、个人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隐私、交通、劳动、医疗、食品等7个方面的安全感,发现平均有74.6%的人表示“很安全”或“比较安全”。其中人身方面的安全感最高,而食品和交通方面的安全感最低。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在2006年和2008年两期的调查中,食品安全状况都在各类安全感中排在倒数第一,这说明公众对食品卫生和安全有着长期的担忧。这种担忧在2008年10月份以来曝光的三聚氰胺掺入牛奶和鸡饲料等食品安全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公众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等方面的公平感有较大提高,但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平感明显下跌。城乡公众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程度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公平感低于50%的有选拔党政干部、工作与就业机会、城乡之间待遇、地区之间的发展、行业之间的待遇和收入差距6个方面。其中收入差距的公平感比2006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意味着贫富分化对社会公正的损害还在加剧。工作与就业机会的公平感也较2006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这也和本报告前面所提到的就业压力增加、城镇就业形势严峻等现状相呼应。
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11个方面职能工作的评价表明,公众的平均满意率接近60%。城乡居民对当地政府工作满意度较低的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排在第二位的是“廉洁奉公,惩治腐败”。此外还有扩大就业、执法公平、保护环境等。环境保护是公众对地方政府工作评价最差的方面,有近40%的城乡居民表示不满,在城镇居民中,甚至达到了44.4%。
此次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促进与扶助力度,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强社会风险的监控与监管,严惩贪腐,加强权力制衡,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