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校教学体系的稳定性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使得教学体系相对于市场呈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知识的“学”与“用”出现脱节。本文主要阐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应如何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需求的“零适应期”的要求。
【关键词】就业;导向;电子;培养
现代教育在近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教育都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理论体系设置课程,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由此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还是能力上的争论一也直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人才。同时,社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学生生存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已经不容忽视,学校教学体系的稳定性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使得教学体系相对于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知识的“学”与“用”出现脱节。学生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及以“书本中心”的传统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第四会议室。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出了两个在心里盘桓已久的问题: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
中央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对高等院校突出特色、科学定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前提下,高等院校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学校类型、层次、学科、特色,还应就如何保障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与效益,如何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合格人才,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与办学模式多样化等问题做充分的分析。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高等学校的整体分布明确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服务面向、专业侧重、学校类型、办学层次等基本方向,体察实际情况,形成独具社会品牌效应的大学特色。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迅猛发展促使许多高校竞相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办学历史较长、基础坚实的院校,承借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不仅扩大了电子类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还逐渐加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比例,抢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制高点,新设置本科院校不管条件成熟与否,也相继办起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同样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各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特色如何、专业特色又如何?能否适应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今后毕业生就业的定位怎样?这是各高校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能有效地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市场用人需求的“零距离”,从而使高职办学市场化,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好的成功。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实践环节占据合理的比例,用实践性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就是要强调学生拥有较高的电子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需求的“零适应期”的要求。
1.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设置本科院校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意义
1.1 是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需要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2007年年初,我国启动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关键,必须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
新设置本科院校存在着基础薄弱、教学设施不足、师资力量有限、办学规模小、生源质量不高等不利因素。所开设的电子专业都是根据人才市场的热点而设置,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施等多方面都还处在研究与探索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教育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加强对新设置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电子专业教学的研究,提高电子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是具体落实“质量工作”的要求。
1.2 有利于新设置本科院校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
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年轻的新设置本科院校在开设电子专业教育时都参考老牌的综合大学,往往都忽视了自身的不足,盲目追求,在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上都直接复制。导致“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睡觉、无聊上网、玩游戏、打牌、谈恋爱等问题相当严重。同时,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教育很容易走进陶行知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导致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差、发展的潜力低等现象普遍存在。
1.3 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必须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社会大量需要各种专业性、应用型的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分工对各层次和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总目标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求。二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求。三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四是适应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这几个方面的需要应该统一在就业导向下。
2.怎样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实践环节占据合理的比例,用实践性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形成电子专业技能。
2.1 首先开展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
就业调查分普遍调查和个别跟踪调查两方面。普遍调查内容包括一次就业率、现在就业率、就业地域、岗位性质和企业评价等各方面。个别跟踪调查主要根据学生在校表现状况,按理论成绩、实践能力分优、良、差这几个层次来选出调查对象,同样调查以上几个方面。通过调查,找出社会认同的毕业生素质结构特点,研究出毕业生在电子行业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必备的素质结构。
2.2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院自身特点的电子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研究
以调查分析报告为基础,以梧州学院为例,分析作为新设置的本科院校特点,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原则,研究并制订出既稳定又灵活的切实可行的电子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制订出的教学计划要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具有普通高校教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以就业为导向的,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课程结构。试图通过该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院校可持续发展。
2.3 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理论教学的实施如何让学生掌握较强的电子专业理论知识,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目标,是项目要解决的一个任务。
对于实践教学部分,拟采用“能力本位”理论来进行改革。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思潮,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它的特征是注重“职业能力”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作为课程的组合点。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如何应用职业教育理论,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零适应期”就业大学生?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本课题组都计划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或编写教材、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找出突破口。
总之,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新设置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时代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老牌综合性大学的传统办学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找出一个适合新设置本科院校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交融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宁章等.深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4]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本文是梧州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号:wygj2009B004)。
作者简介:吴燕端(1972—),女,广西梧州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讲师,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关键词】就业;导向;电子;培养
现代教育在近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教育都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按学科设置专业,按学科理论体系设置课程,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由此形成一套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还是能力上的争论一也直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应用人才。同时,社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学生生存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已经不容忽视,学校教学体系的稳定性与就业市场的多变性使得教学体系相对于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导致知识的“学”与“用”出现脱节。学生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及以“书本中心”的传统教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第四会议室。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出了两个在心里盘桓已久的问题: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
中央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对高等院校突出特色、科学定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前提下,高等院校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学校类型、层次、学科、特色,还应就如何保障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与效益,如何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一大批合格人才,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与办学模式多样化等问题做充分的分析。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高等学校的整体分布明确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的服务面向、专业侧重、学校类型、办学层次等基本方向,体察实际情况,形成独具社会品牌效应的大学特色。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迅猛发展促使许多高校竞相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办学历史较长、基础坚实的院校,承借国家教育发展的要求,不仅扩大了电子类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还逐渐加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比例,抢占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制高点,新设置本科院校不管条件成熟与否,也相继办起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同样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生,各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特色如何、专业特色又如何?能否适应社会对他们的需求,今后毕业生就业的定位怎样?这是各高校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系,能有效地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市场用人需求的“零距离”,从而使高职办学市场化,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很好的成功。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实践环节占据合理的比例,用实践性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就是要强调学生拥有较高的电子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以适应企业需求的“零适应期”的要求。
1.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设置本科院校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意义
1.1 是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需要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2007年年初,我国启动了“高等學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关键,必须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
新设置本科院校存在着基础薄弱、教学设施不足、师资力量有限、办学规模小、生源质量不高等不利因素。所开设的电子专业都是根据人才市场的热点而设置,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施等多方面都还处在研究与探索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教育质量还不能令人满意,加强对新设置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电子专业教学的研究,提高电子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是具体落实“质量工作”的要求。
1.2 有利于新设置本科院校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
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年轻的新设置本科院校在开设电子专业教育时都参考老牌的综合大学,往往都忽视了自身的不足,盲目追求,在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上都直接复制。导致“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睡觉、无聊上网、玩游戏、打牌、谈恋爱等问题相当严重。同时,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教育很容易走进陶行知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导致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差、发展的潜力低等现象普遍存在。
1.3 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可持续发展的电子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本科教育必须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社会大量需要各种专业性、应用型的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分工对各层次和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总目标是要适应社会需求。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求。二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别需求。三是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教育观念、教育规律、人才标准的发展需要。四是适应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即课程改革必须满足受教育者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这几个方面的需要应该统一在就业导向下。
2.怎样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专业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设置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实践环节占据合理的比例,用实践性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让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形成电子专业技能。
2.1 首先开展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
就业调查分普遍调查和个别跟踪调查两方面。普遍调查内容包括一次就业率、现在就业率、就业地域、岗位性质和企业评价等各方面。个别跟踪调查主要根据学生在校表现状况,按理论成绩、实践能力分优、良、差这几个层次来选出调查对象,同样调查以上几个方面。通过调查,找出社会认同的毕业生素质结构特点,研究出毕业生在电子行业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必备的素质结构。
2.2 基于社会需求和学院自身特点的电子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研究
以调查分析报告为基础,以梧州学院为例,分析作为新设置的本科院校特点,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原则,研究并制订出既稳定又灵活的切实可行的电子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制订出的教学计划要强调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具有普通高校教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以就业为导向的,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课程结构。试图通过该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院校可持续发展。
2.3 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部分,理论教学的实施如何让学生掌握较强的电子专业理论知识,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目标,是项目要解决的一个任务。
对于实践教学部分,拟采用“能力本位”理论来进行改革。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思潮,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它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它的特征是注重“职业能力”需要的知识或技能作为课程的组合点。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如何应用职业教育理论,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零适应期”就业大学生?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本课题组都计划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或编写教材、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等方面找出突破口。
总之,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新设置本科院校必须紧跟时代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老牌综合性大学的传统办学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找出一个适合新设置本科院校的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的交融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马小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宁章等.深化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4]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
本文是梧州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号:wygj2009B004)。
作者简介:吴燕端(1972—),女,广西梧州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系讲师,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