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论是议论、叙事的,还是抒情的,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灌注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即使以逻辑推理为主要表达形式的说明文、议论文,如同朱光潜先生说:“我很相信说理文,如果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的”,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程度的感情色彩的。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以作者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必须而且至关重要的。
一、品评语言,披文入情
情感不是作为一种次要的附带的东西涂抹在作品表面,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简洁优美、情意深长的,不仅具有准确性和鲜明性的特点,还有绘画性、音乐性的含蓄性的特点。如《茶花赋》中文情并茂的语句:“每一朵茶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面对“春深似海”的壮丽景色,作者并没有陶醉,而是使思想境界进一步深化:“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得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教学中,如能把握语言艺术,将这些色彩鲜明、能展现“尺幅画面”而又哲理蕴藉、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话,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论述语感时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皆趣呢?”只有正确掌握词义,才能准确理解文意。词同样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再加上语气、语调、声音和节奏的变化,能生动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如《百合花》中:“新媳妇这时脸色苍白,臂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话,就扭过脸去。这里以一个动作(夺被和盖被)、一个眼神(狠狠瞪了一眼)、半句话(“是我的”),富有节奏地描写了新媳妇面对牺牲的小通讯员的悔恨之情,对小通讯员英雄行为的崇敬,对夺去他生命的敌人的憎恨及对自己的严厉自责,深刻地表现了新媳妇一种自觉的觉醒和成长。也正是通过这些词语,对于作者“在匝匝的忧虑之中”的缅怀与追念的含蓄深沉的情感,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心灵震撼。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语,讲清词语深层的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到文章的“味”,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深入开掘和正确把握语言的能力,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是在美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
二、欣赏意境,情与景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正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与要传达的主观情水乳交融而形成的、具有深邃广阔、令人神往的内蕴的艺术境界。正如杨朔所说:意境就是“使人动情的事”。它不仅有着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而且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情景交融感染读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意境,欣赏和理解作品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图景,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内心体验,做到“面山则情满于山,面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柳宗元的《江雪》,寥寥二十个字描绘了一幅背景极其广阔的寒江独钓风景画,把我们带到一个静寂寒冷的境地,千山万壑没有一只飞鸟,大道小径不见行人踪迹。“绝”和“灭”化动态为静寂,在“千山”“万壑”之下显得静寂空间的广阔。其中最后一个“雪”字,点明“绝”与“灭”的原因。漫山遍野,远近高低,白雪皑皑,读之,雪色刺目,不寒而栗。诗人描绘冷寂的自然景色之中,饱含着主观之情,极力渲染冬日的寒冷,暗指政治环境的险恶,“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诗人在艰险的环境中,坚贞不屈而又孤独寂寞的精神和心境。“幽”、“寒”、“独”、“孤”深刻地描绘了那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意境是诗的生命,也是其他体裁作品的灵魂。
三、剖析文脉,以情激情
“情者文之经”(刘勰)文章的经络,或者说作品的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的分析中去理清和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做到以情激情,以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理解作品的思想。例如教学鲁迅的《药》,如果因为它是小说,一上来便大讲人物形象分析,怕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如果从作者渗谈经营、独具匠心的构思上入手,讲清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驱者夏瑜,不但麻木的群众对他未予理解,反而去当“看客”,甚而至于连烈士的母亲也陷入“这是怎么一回事?”的“不足和空虚”的深思里;革命者的一腔热血,不但没有唤醒愚昧的民众,反而被他们“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似的当“药”吃了;革命者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壮举,不但没有教育鼓舞麻木的民众,反而被他们认为是“发了疯了”,并成为他们饭余茶后的谈资;人血馒头不但没有治好小栓的病,华小栓反倒因耽误治病时机而死去。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构思进行一系列的思想过程的分析,也就能正确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鲁迅对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烈士的怀念和赞颂,即赞美了他们生得英勇,死得壮烈的崇高革命品质,也批判了他们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错误;同时也理解鲁迅对于一些愚昧不觉悟的落后群众,不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且怒其对于就义者的冷漠和敌视的忧愤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在于点出中国革命需要一幅真正的“药”,这就是:要唤醒愚昧麻木的群众,并发动他们投入斗争,如何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中国这个民族的命运,整个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崇高感情,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积极进取的信心。
四、动情明理,深识鉴奥
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思想和感情的统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刘勰),情不是单纯的理,理也不是单纯的事,“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理”寓于“情”中,“情”与“理”是交互作用的。“情必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王夫之:《原诗·内篇下》)。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俯而读、仰而思、披文入情、心与理会的训练,最终达到“深识鉴奥”的目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审美判断,沿着“动情”、“理喻”、“深识”的轨迹,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审美观点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并使其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在理性分析中的作用。只有真正把握作品包蕴的理性的科学的美,才谈得上领略作品的情感美,才可能使学生受到真理之光的感照,以及情的感染。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开掘作品的主题,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并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全副感情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深刻意蕴。只有当教师充分地挖掘作品所蕴含的理性美,才能“情动于衷”,才能在教学中以感人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地感情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强烈地感染学生,使他们获得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尊严。从这点上来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激发自己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教态冷漠,语言干瘪,注释支离破碎,那么即使课文再生动,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点,不是靠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要靠形象、靠感情的力量来感染人,讲出文章的情味,使学生情动意会,在欣赏和品味美事物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开阔视野,既得到精神满足,又得到情感愉悦,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不断提高语言水平。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以作者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必须而且至关重要的。
一、品评语言,披文入情
情感不是作为一种次要的附带的东西涂抹在作品表面,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切优秀作品的语言,都简洁优美、情意深长的,不仅具有准确性和鲜明性的特点,还有绘画性、音乐性的含蓄性的特点。如《茶花赋》中文情并茂的语句:“每一朵茶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面对“春深似海”的壮丽景色,作者并没有陶醉,而是使思想境界进一步深化:“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得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教学中,如能把握语言艺术,将这些色彩鲜明、能展现“尺幅画面”而又哲理蕴藉、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话,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论述语感时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皆趣呢?”只有正确掌握词义,才能准确理解文意。词同样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再加上语气、语调、声音和节奏的变化,能生动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如《百合花》中:“新媳妇这时脸色苍白,臂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盖在他身上。”“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话,就扭过脸去。这里以一个动作(夺被和盖被)、一个眼神(狠狠瞪了一眼)、半句话(“是我的”),富有节奏地描写了新媳妇面对牺牲的小通讯员的悔恨之情,对小通讯员英雄行为的崇敬,对夺去他生命的敌人的憎恨及对自己的严厉自责,深刻地表现了新媳妇一种自觉的觉醒和成长。也正是通过这些词语,对于作者“在匝匝的忧虑之中”的缅怀与追念的含蓄深沉的情感,我们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心灵震撼。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语,讲清词语深层的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到文章的“味”,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学生深入开掘和正确把握语言的能力,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而是在美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语言的兴趣。
二、欣赏意境,情与景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正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与要传达的主观情水乳交融而形成的、具有深邃广阔、令人神往的内蕴的艺术境界。正如杨朔所说:意境就是“使人动情的事”。它不仅有着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而且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情景交融感染读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分析意境,欣赏和理解作品所描绘的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图景,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内心体验,做到“面山则情满于山,面海则意溢于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柳宗元的《江雪》,寥寥二十个字描绘了一幅背景极其广阔的寒江独钓风景画,把我们带到一个静寂寒冷的境地,千山万壑没有一只飞鸟,大道小径不见行人踪迹。“绝”和“灭”化动态为静寂,在“千山”“万壑”之下显得静寂空间的广阔。其中最后一个“雪”字,点明“绝”与“灭”的原因。漫山遍野,远近高低,白雪皑皑,读之,雪色刺目,不寒而栗。诗人描绘冷寂的自然景色之中,饱含着主观之情,极力渲染冬日的寒冷,暗指政治环境的险恶,“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诗人在艰险的环境中,坚贞不屈而又孤独寂寞的精神和心境。“幽”、“寒”、“独”、“孤”深刻地描绘了那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意境是诗的生命,也是其他体裁作品的灵魂。
三、剖析文脉,以情激情
“情者文之经”(刘勰)文章的经络,或者说作品的思路,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的分析中去理清和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做到以情激情,以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理解作品的思想。例如教学鲁迅的《药》,如果因为它是小说,一上来便大讲人物形象分析,怕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如果从作者渗谈经营、独具匠心的构思上入手,讲清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驱者夏瑜,不但麻木的群众对他未予理解,反而去当“看客”,甚而至于连烈士的母亲也陷入“这是怎么一回事?”的“不足和空虚”的深思里;革命者的一腔热血,不但没有唤醒愚昧的民众,反而被他们“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似的当“药”吃了;革命者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壮举,不但没有教育鼓舞麻木的民众,反而被他们认为是“发了疯了”,并成为他们饭余茶后的谈资;人血馒头不但没有治好小栓的病,华小栓反倒因耽误治病时机而死去。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构思进行一系列的思想过程的分析,也就能正确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体会鲁迅对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烈士的怀念和赞颂,即赞美了他们生得英勇,死得壮烈的崇高革命品质,也批判了他们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错误;同时也理解鲁迅对于一些愚昧不觉悟的落后群众,不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且怒其对于就义者的冷漠和敌视的忧愤的情感,进而理解作品在于点出中国革命需要一幅真正的“药”,这就是:要唤醒愚昧麻木的群众,并发动他们投入斗争,如何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中国这个民族的命运,整个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崇高感情,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积极进取的信心。
四、动情明理,深识鉴奥
任何作品都是特定思想和感情的统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刘勰),情不是单纯的理,理也不是单纯的事,“理”是“情”的基础,“情”是“理”的表现,“理”寓于“情”中,“情”与“理”是交互作用的。“情必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王夫之:《原诗·内篇下》)。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俯而读、仰而思、披文入情、心与理会的训练,最终达到“深识鉴奥”的目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审美判断,沿着“动情”、“理喻”、“深识”的轨迹,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从而使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审美观点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并使其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准则。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在理性分析中的作用。只有真正把握作品包蕴的理性的科学的美,才谈得上领略作品的情感美,才可能使学生受到真理之光的感照,以及情的感染。为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开掘作品的主题,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并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全副感情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去体验、品味作品的深刻意蕴。只有当教师充分地挖掘作品所蕴含的理性美,才能“情动于衷”,才能在教学中以感人的教学语言把作者地感情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强烈地感染学生,使他们获得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尊严。从这点上来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激发自己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教态冷漠,语言干瘪,注释支离破碎,那么即使课文再生动,也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点,不是靠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要靠形象、靠感情的力量来感染人,讲出文章的情味,使学生情动意会,在欣赏和品味美事物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开阔视野,既得到精神满足,又得到情感愉悦,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不断提高语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