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人的脑海中会很自然的出现这样一幅画面:整洁的机房,学生们坐在一排排电脑前各自忙碌着,不亦乐乎。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开课频率、授课内容、学习效果却不容乐观。有的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是兼职老师,学科知识不够丰富,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信息技术课也就逐渐成为“鸡肋”,学生食之无味,学校弃之可惜。那么,如何改变信息技术课学生厌学的现状呢?我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生活走进信息技术课堂,有了生活作基础,学生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动力源自兴趣,兴趣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教学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现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多数只注重于传授枯燥的操作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要。这种做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信息技术课本来就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不应该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操作过程,更多的应该包含人在生活需求中许多有 “血”、有“肉”的东西。于是,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寻求各种创新和突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情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设计情境更应该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生活情景。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轻松去南极——选择工具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将背景图片“南极”换成了家乡有名的景区“老铁山”的风景,将“主人公”换成了授课班级学生的合影,设计了“轻松去铁山”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利用(选框、套索、魔棒)三种选择工具,突破重难点的学习,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活泼,课堂的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极其浓厚。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最终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以及信息素养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感悟课堂新知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辅助工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说到底关键就在一个“用”字上。因此,我认为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就是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不能因为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是死的,但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教学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而应当随时随地的给教材灌入新鲜的源泉。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成立编辑部——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课时,正好赶上我们班级承办学校校报,每月一期,我们这一期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乡》。于是我把制作学校校报的主题作为制作电子报刊的主线布置给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制作出有个性的电子报刊。然后抽取每组比较有创意的版面完成这一期的校报。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掘了许多新点子和新思路,也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校园主人翁的意识。
三、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轻松突破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任务驱动法”教学,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设计任务时,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上册《硬件大盘点——计算机硬件基础》这课时,由于内容比较单调、枯燥而且抽象,如果老师仅仅按照书本的安排来实施教学,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针对这节课我把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设置成探究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准备一台旧电脑主机。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非常强,虽然现在学生家里基本都有电脑,但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的了解充其量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上,出了故障也只能請别人帮忙,特别对于主机内部的结构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在课上老师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和学生一起来探究机箱内部的秘密,当着学生的面儿打开机箱,拆解各零部件,再配合讲解各部分零部件的作用和一些简单的维修知识,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原本单调、枯燥、抽象的理论课上活。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将这些拆卸下来的配件传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能近距离的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些电脑硬件知识,还能帮助别人判断一些常见的电脑故障原因。教师还可以在课上故意设置一些简单的电脑故障,找学生来分析原因,动手排障。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小露一手,当一回“电脑高手”,小小的满足一下他们的“虚荣心”。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四、利用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作业的布置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中教师应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操作,把课本中提供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的、练习转变为生动的、学生较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例如,在讲解利用网络搜索网络资源这部分知识时,为了防止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的瞎逛,在布置练习任务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查找广鹿岛的风景区、文化遗址、海产品等任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在网上遨游,由于搜索的信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大家表现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信心与动力。
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鱼儿离不开水,而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的生命活力就难以得到滋养,信息技术课堂也将失去应有的光彩。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生活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才能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因为动力源自兴趣,兴趣源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信息技术教学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现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多数只注重于传授枯燥的操作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要。这种做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信息技术课本来就不是单纯的计算机课,不应该只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操作过程,更多的应该包含人在生活需求中许多有 “血”、有“肉”的东西。于是,我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寻求各种创新和突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对情境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设计情境更应该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生活情景。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轻松去南极——选择工具的使用》教学过程中,将背景图片“南极”换成了家乡有名的景区“老铁山”的风景,将“主人公”换成了授课班级学生的合影,设计了“轻松去铁山”这一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利用(选框、套索、魔棒)三种选择工具,突破重难点的学习,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活泼,课堂的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极其浓厚。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促进知识的迁移,最终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以及信息素养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感悟课堂新知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种辅助工具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说到底关键就在一个“用”字上。因此,我认为应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做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就是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不能因为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是死的,但学生是活的,课堂是活的。课堂教学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而应当随时随地的给教材灌入新鲜的源泉。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成立编辑部——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课时,正好赶上我们班级承办学校校报,每月一期,我们这一期的主题是《爱祖国,爱家乡》。于是我把制作学校校报的主题作为制作电子报刊的主线布置给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制作出有个性的电子报刊。然后抽取每组比较有创意的版面完成这一期的校报。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发掘了许多新点子和新思路,也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校园主人翁的意识。
三、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轻松突破重难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任务驱动法”教学,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设计任务时,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上册《硬件大盘点——计算机硬件基础》这课时,由于内容比较单调、枯燥而且抽象,如果老师仅仅按照书本的安排来实施教学,势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针对这节课我把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设置成探究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准备一台旧电脑主机。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非常强,虽然现在学生家里基本都有电脑,但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的了解充其量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层面上,出了故障也只能請别人帮忙,特别对于主机内部的结构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在课上老师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心和学生一起来探究机箱内部的秘密,当着学生的面儿打开机箱,拆解各零部件,再配合讲解各部分零部件的作用和一些简单的维修知识,这样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原本单调、枯燥、抽象的理论课上活。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我将这些拆卸下来的配件传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能近距离的看一看,亲手去摸一摸,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些电脑硬件知识,还能帮助别人判断一些常见的电脑故障原因。教师还可以在课上故意设置一些简单的电脑故障,找学生来分析原因,动手排障。让他们在别人面前小露一手,当一回“电脑高手”,小小的满足一下他们的“虚荣心”。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四、利用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作业的布置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在课堂中教师应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练习操作,把课本中提供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的、练习转变为生动的、学生较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例如,在讲解利用网络搜索网络资源这部分知识时,为了防止学生在网上漫无目的的瞎逛,在布置练习任务的时候,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查找广鹿岛的风景区、文化遗址、海产品等任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在网上遨游,由于搜索的信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大家表现都很专注,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生活化”的课堂练习既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信心与动力。
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的关系就像鱼与水的关系一样,鱼儿离不开水,而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的生命活力就难以得到滋养,信息技术课堂也将失去应有的光彩。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生活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才能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因为动力源自兴趣,兴趣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