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y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有“国色天香”之称,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牡丹之所以被称为“牡丹”,须从“牡”、“丹”二字的本义说起。自古至今,“牡”都表示兽类的雄性,“牡牛”即公牛,“牡马”即公马。左边的“牛”并不仅仅表示牛这种特定的畜类,而是泛指各种畜类。而之所以以牛表意是因为牛在古人的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农耕中是人类的主要帮手,在祭祀中则为祭牲的第一等级,所以它可以被视为“六畜”之首。进而成为各种牲畜的代表。“牡”既然表示雄性,又很自然被引申开去表示一些具有某种雄性特征的事物。雄性的动物,一般都比雌性形体硕大,因此在传统称名的习俗中,“牡”又可表示“大”,而“牡丹”之“牡”也正揭示了这种名花的特点——花朵奇大。“丹”字本义即为“朱砂”。朱砂是古人染红色的主要原料。所以“丹”字又有“赤”义,所谓“丹心”就是赤红之心,“丹顶鹤”就是指头顶赤红的仙鹤。显然,“牡丹”之“丹”,又对应着这种名花的另一特点——花色红艳。
  牡丹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进入了文学领域,此后,歌咏牡丹的名作不胜枚举,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咏物诗创作。据传,有一次唐玄宗在内殿观赏牡丹时,问及牡丹之诗何者为首,陈修已奏曰,当推李正封,其诗有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牡丹自此便有“国色天香”之称。唐代刘禹锡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色、姿、香、韵俱佳,故《本草纲目》称:“群芳中以牡丹为第一,故世谓‘花王’。”唐诗有“翠雾红云护短墙,豪华端称作花王”。唐徐夤赞“万万花中第一流”,唐时王公贵族以观赏牡丹为热,白居易有“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牡丹花姿美,花大色艳,富丽堂皇,雍容大度,欧阳修赞曰“天下真花独牡丹”,故牡丹有“富贵花”之号。
  在歌咏牡丹的名作中,有的从不同角度描写赏花人形象,如“情愿扛壶人醉乡”(段应式《牛尊师宅看牡丹》),这是豪放性格的赏花人;“不必繁弦木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吴融《红白牡丹》),这是内向的赏花人。“待到天晴花已老,不如携手雨中看”(窦梁宾《雨中看牡丹》),这是雨中来赏花的;“高低深浅一阑红,把火殷勤绕露丛”(温庭筠《夜看牡丹》),这是夜里来赏花的。还有描写赏花人的心理变化的,如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咏花抒怀之作中赏花人的形象;大多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再现,因此我们也就从这些诗作中感受到诗人们思想感情跳动的脉搏。
  有的通过牡丹表达他们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这是唐人吟咏牡丹之作中思想性最高的,白居易的《秦中吟》之十《买花》诗可作为代表。其诗云:“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全诗通过对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残酷现实,主题十分鲜明,发人深省。而诗歌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如此显豁的社会主题,并不是由作者直接出面加以申明,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个旁观者“田舍翁”的感叹而揭示的。
  有的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如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住在逆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一:“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帷。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损几枝。”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残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亲朋的失意,以小见大,寄托遥深。
  有的借牡丹抒发感慨。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却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颖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有的借牡丹传递爱情。《诗经》中热恋的青年男女就相互赠以芍药。李白曾写《清平调》三章,借吟牡丹来赞扬杨贵妃的美貌,其中第一首最为出色,“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而这其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又是一开始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有立意、构思都是从这一句逐渐展开的。句中两个“想”字,化实为虚,虚实结合,把唐玄宗此时最为得意的“名花”与“爱妃”非常巧妙地联系起来,天上那多姿的彩云,犹如贵妃翩翩的霓裳,而眼前这娇艳无比的牡丹,恰似贵妃的花容月貌,盛开的牡丹和美艳的妃子,正所谓“国色天香”,就这样被李白轻而易举地用短短的七个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真是别具匠心,妙不可言。既然第一句是一笔两到,以花喻人,那么接下来的诗句自然也就笔笔是花,又句句写入了。
  最后,牡丹在成为文学作品吟咏对象的同时,还产生了许多趣闻轶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所有这些都影响和加深了我国人民对牡丹的喜爱。
其他文献
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四十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这两种消息几乎同时到来,都在他二十一岁那年。  一个满心准备迎接爱情的人,好没影儿地先迎来了残疾——无论怎么说,这一招是够损的。我不信有谁能不惊慌,不哭泣。况且那并不是一次光荣行为的后果,那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普通得就好像一觉醒来,看看天
期刊
钟敬文先生在《季羡林散文全编,序》中用四句诗来评价季先生的文章:“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长。”这四句诗正是对季羡林散文风格特点的极佳概括,说得通俗明确些,就是自然、真实。季先生国学根底深厚,又懂多种语言;饱经忧患,又见多识广;敢说真话,又洞明世事,可谓集史、识、才情于一身。因此他的散文任意挥洒,新意迭出;评人论事,妙语连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慧眼;常常是寓
期刊
毕淑敏的《谈怕》是一篇思想蕴藉、语言朴素的哲理散文。文章不故作高论,而是从人之常情的小事“怕”入手,有感而发,有为而作。以小见大,翻空出奇,从平凡之中引出深刻。文章既以丰厚的思想内涵发人深省,又以隽永的哲理情思引人遐想。整篇文章灵动鲜活,别具一番动人的哲理意味。  “怕”本是人之常情,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本能心理。但是毕淑敏恰恰是从“怕”这一司空见惯的小事侃侃而谈人生的种种“怕”。人生总要“怕”点什么
期刊
小小说《一步》所讲的故事,可以说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城管整治乱摆乱放的摊主谁没见过?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一经写出,便妙趣横生,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巧妙的谋篇布局能力。且看——小说一开篇便简要地向我们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即事件的主人公刘义由于有病办了内退在街上摆地摊卖水果,可城管一天到晚在街上巡逻,等到他们转足了圈,什么三轮车、秤杆儿、水果小也就散得满地都是。这样一来。不可避免
期刊
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有几十处写到梦境,大多数梦境都是描写恶梦,而《好的故事》则于昏沉的背景之中,为我们打开了一种带着明亮的暖色和淡淡的温馨的回忆画卷,表达了鲁迅思想深处的那种执著的美好追求。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好的故事》一如它的篇名,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作者让我们“
期刊
刘义办了“病退”在街上摆摊卖水果,开张不久就遇上了“城管”。城管的小巡逻车一天到晚“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日儿——”一圈儿,“日儿——”又一圈儿。来了,掀三轮车,撅秤杆儿,一片狼藉扬长而去。  刘义望着踩烂的一地瓜果想,这就卫生了?尤其是城管的那个队长,他不来,刘义他们还能“收拾旧山河”。重开张。他一来就不行了,往中间一站半天,不亲眼看着你从他眼前消失绝不收兵。虽然摊主们轮流望风,可摊主的三个
期刊
我总觉得钓鱼与写作是一回事。  钓鱼须先准备好充足的鱼饵,鱼饵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所钓之鱼的多寡大小。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性无须赘言,大作家与好钓手一样,均会时时留意身边之“钓饵”,并注意收集。待意欲垂钓之时,则不会出现手忙脚乱、临时抓瞎之窘境。鹰隼欲奋翮高翔,必先敛翅蓄力,此乃自然之理也。  钓鱼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因为很少出现一下饵垂竿便有鱼儿上钩的情形。往往是一竿下水,半天浮子
期刊
另一曲舞蹈之歌  [德国]尼 采    “最近我凝视你的眼睛,哦,生命啊:我看到黄金在你的夜色昏暗的眼睛里闪闪发光,——我的心由于这种快乐而停止跳动了:  ——我看到一条金色的小船在夜色昏暗的水面上闪闪发光,一条下沉、浸在水里而又露出来招手示意的、金色的、摇荡不定的小船!  你对我那痴迷于舞蹈的双脚瞥了一眼,欢笑的、若有所问的、使人要融化的、摇摇荡荡的一瞥:  只要你用小手敲打两次响板——我的舞
期刊
这篇散文语言质朴。虽无华丽的辞藻,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认识,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作者从引述一封匿名读者的来信切入,接着谈了对这封信的感受,然后由此及彼,由信中的一句话引出话题“生命”——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确,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为名利而终日奔波,正如作者所说的“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
期刊
[2008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