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曲解的“思无邪”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j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里我最不喜欢的一句话,是孔老夫子的一条书评微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概括一下说,就是思想纯洁态度端正觉悟高。
  《诗经》里有那么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坦荡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慷慨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讽刺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荤如“狂童之狂也且”。百花齐放,风格各异,活泼得不得了。可孔老夫子这么一提炼一拔高,突然间众诗面色一板,个个成了道德标兵。原来它们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繁荣封建主义精神文明而写出来的,不仅有着崇高的创作动机,并且都紧跟着当前“克己复礼”的大好形势。
  有朋友不同意我的观点,她说“思无邪”根本不是这意思,而是孔子称赞诗经的表达自然真诚,没有矫饰,也没有斧凿,纯粹是淳朴的性情流露,孔子认为这是最美好的创作状态。
  为求谨慎,我决定去搞清楚孔子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于是我翻开历代大儒的注疏,看看人家是怎么理解的。这一路昏天黑地查下来,我发现历代大儒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不停替孔子提炼中心思想,圣人之所以为圣,每句话一定都是有深意的,我们一定得把微言大义挖出来。朱熹认为诗经可以让读者“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有点儿过了;到了清代刘宝楠,中心思想已经上升到了“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的高度。
  我愕然发现,我所厌恶的孔子对《诗经》的古板评价,其实是这些位大儒们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或者用“发挥”更为恰当——孔子的本意,可未必是那么回事。
  根据杨伯峻先生和李零先生的考证,“思无邪”典出《鲁颂·駉篇》:“思无邪思,马斯徂。”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的君王哟,您永远正确,马儿你跑得欢。第一个“思”字其实是个语气助词,没实际意义,跟《十送红军》歌词里“里格”、“带支个”的性质差不多。
  孔子先把“思无邪”从整个句子里切走,然后把“思”字曲解成“思想”之意,所以这个“思无邪”,很有点儿冷笑话段子的风味,本身就挺邪的。能有这种幽默感的人,我觉得不会太古板。所以我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孔老夫子就是顺嘴玩了个文字游戏的梗,寓教于乐,结果被后世徒子徒孙一层层解读阐释,愣是把它变成了马哲考研真题。
  仔细想想,孔子其实是个非常可爱的人。他有一次跟几个弟子聊天,问你们志向是啥?其他几个弟子纷纷表露远大志向,愿意为儒学传播奋斗终生,就差举拳头宣誓了。就曾点一个人说我就想春游出去玩玩。孔子没搭理那群喊口号的,一拍大腿:“还是点儿正!”这么一位老先生,又怎么会把《诗经》的中心思想“提炼”得如此无趣呢?
  这么多年来,无数贤者往孔老夫子脸上涂了太多的脂粉,给他的一言一行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替他说了太多的话。儒家成了儒学,儒学成了儒教。本来一个很有趣的人,就这么被意识形态塑造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乏味圣人,面目全非。
  熊十力写过本书叫《原儒》,认为自汉以降的儒生们都在曲解孔子,需要抛开历代的意识形态包袱,以原初的視角去审视孔子本来面目。学术的事情我不懂,但这个方法论我举双手赞同。现代人不再奉儒学为圭臬,可以更加平心静气地越过千年,去直面孔子。我猜孔子的本来面目,一定和《诗经》一样,是天真直率的“思无邪”吧。
其他文献
向往物质富裕,追求美好生活,这是人之常情,是人类特有的本性之一。这种特有的本性激励着人类不断地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地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不断地为改变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处境而奋斗不息。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经这样说过:“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意思是说,人类追求富裕而美好的欲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本能性的特质。所以,司马迁又说出了这样的经典名言
期刊
杨案真相  “杨乃武小白菜冤案”是所谓“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但正因为关注度过高,真相反容易被遮蔽,尤其是经小说演义乃至当代影视传媒的渲染之后。  近人日记、笔记中很多都谈到了此案,如《翁同龢日记》、《清代野记》、《春冰室野乘》《异辞录》等,而记述最为详实准确的,当推先以诗人著称后以汉奸殒命的黄濬所著《花随人圣庵摭忆》。黄氏在书中广为搜罗公私记录,并有考辨,杨案真相灼然可见。  杨案的大致过程是这样
期刊
伊尹,名挚,号阿衡,夏周时代有莘国(今河南省栾川县)人,中国古代有名的治世良相,史称元圣,因其生于伊水上游,官职为尹,史称其为伊尹。  伊尹是生于伊洛大地,长于伊洛大地,业绩非凡,千古流芳的治世名相,大商王朝的开国元勋;然而他的身世,却是十分悲凉的。《吕氏春秋·本味》等典籍里记载一个关于他出生情况的离奇荒诞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有莘国有个采桑女子在一次采桑时,从一棵空心桑树的树洞里面发现了一个婴儿,
期刊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谁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
期刊
我国两宋时期,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这可以说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而作为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城,聚集了全国重要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枢首脑的地方,因而成为各地间谍的汇聚之地。  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也曾表示过担忧,说:辽人对我们朝中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啊!  政府为此曾多次下诏,公开招聘京城内外的能人来抓捕间谍,抓到一名赏钱三十万,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功名。而知情不
期刊
模糊不清的形象  ——夏、商、西周的间谍活动    随着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王朝内部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激烈地进行,中国古代间谍活动也应运而生。我们从最早的夏、商、西周三代扑朔迷离的传说与记载中分辨出中国历史上最初的一些间谍们仆仆风尘的身影,如商朝兴起,有伊尹在夏为间谍;周朝兴起,姜尚曾在殷了解内情。  年代久远,史料残缺,外交、军事活动未明确区分,这是中国古代谍报史这
期刊
海外汉学家小传  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1916—1999)美国汉学家,犹太移民后裔。在二战以后的国际汉学史上,史华兹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在近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在三个领域内都留下了影响较大的著作。1997年,他荣获美国历史学会的杰出学术贡献(Scholarly Distinction)奖。在哈佛东亚研究
期刊
李白的《静夜思》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乃至家喻户晓。然而,这首只有四句二十个字的短诗,现今域内域外却有众多版本。袁茹在《李白〈静夜思〉版本嬗变及其诗学思想阐释》(《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一文中就举出由宋代到清代《静夜思》的八种版本。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在《静夜思》的这八种版本中,有两种版本最为重要。  一种是宋代版本,现存李白诗文集中,最早的就是宋代版本。域内域外的宋代版本所载《
期刊
近期来,“包子”成为热词。包子进入百姓餐桌,始于宋代。  宋代包子是在唐代笼饼基础上产生的,在宋代出现了一种餕馅的面食,其与馒头形状相似,馅有素菜馅和肉馅两种,这就是现代“菜包子”和“肉包子”的原型。  “包子”一词,在宋代已出现,时又称“包儿”,吴自牧《梦粱录》中即有“细馅大包子”、“笋肉包儿”等各种包子的记载。  宋代的包子已有发面或半发面两种。宋人王栐《燕翼诒谋录》记载,大中祥符八年(101
期刊
清末,中国德育出现了新局面。伴随新式学堂的出现,有些学堂开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德育课程——修身课程。与此相应,民间开始引进或编撰中小学修身教科书。癸卯学制颁布后,中小学修身教科书大量涌现。在那中西文化、古今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岁月,修身教科书在如何塑造国民精神方面被寄予厚望。浏览清末中小学修身教科书,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教科书编者为普及德育所做的探索。  传统上的改造  癸卯学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