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音乐学科的实践性特征、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体验性特征和操作性特征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课堂活动的多变性。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去创新,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去想,这样才可能“出新”比如,有时我上课以前会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老师保不准会有些错误(故意犯的),谁找出错误就奖励谁。”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探究,而有时我又会问学生:“你还能创编出怎样的音乐小片段?你还能说出哪些这样的节奏?你能再填词歌颂自己的家乡吗……?”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由此而产生。
有了创新意识,不等于有了创新胆识,教师应以鼓励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更不应粗暴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训斥那些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以免让学生再没“胆”创新,记得有一节课,教师问:××××××的节奏模仿什么动物奔跑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说这是马儿奔跑的声音。而有一位同学就说:“这是牛儿奔跑的声音。”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该生也脸红耳赤地等待批评与否定。而我此时耐心地鼓励他:“为什么说是牛儿奔跑的声音?”他回答:“牛儿平时行走和跑步都很缓慢,但是遇到生命危险或被追赶时,也会拼命地扬着蹄子‘得得得得得得’地快跑。”回答得多好,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想象,这说明他爱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我给予了肯定与表扬,他自豪地坐了下去。我为我保护了孩子的创新胆识而高兴。如果当时我不假思索粗暴地否认了他的回答,可能他再也不敢冒然提出不同于别人的意见,可能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训练学生创新技能
鼓励创新,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一味地去追求新奇,没有起码的音乐功底和技能你怎么去为音乐创新呢?创新思维,灵感的突现是在长期的思想劳动过程中孕育长大的,它需要条件成熟、瓜熟蒂落,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所以我在音乐课上从高音谱号、拍号、调号等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地巩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从演唱姿势、气息、咬字吐字、表演手型、面部表情等各种音乐技能来着手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掌握了一定技能技巧,有了赏析音乐的能力,有了律动的表演能力……才能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发现机会的能力,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创新。
三、搭建学生创新舞台
儿童在音乐方面有异常的灵感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机会的能力。
(一)器乐演奏、伴奏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即兴演奏及为歌曲创编伴奏或要求学生利用生活的用品来为乐曲伴奏时,由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心理感受能力不同,同一段音乐每人所获得的体验不同,所以他们的伴奏及创编往往是多样化的,我不用固定思维去控制它,而是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与指正,让他们既学会了演奏技能又积极地参与到了表演中,一激发了创新欲望,发挥了创作的潜能。
另外,我的音乐课上,在学生摆弄自己带的乐器,从自己胡乱制造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时,只要不是太过太乱,我一般不训斥而只有一些欣赏,有一点鼓励地看着他们,有时我就想:保不准,这些制造音响的孩子中就会出一个作曲家或者演奏家呢!这个想法我也告诉了孩子们,这是我能给他们的最好的鼓励与期待。
(二)歌曲学习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歌曲教学中,从演唱形式的议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发表个人意见,也可小组交流,探讨歌曲的形式:对唱、轮唱、领唱、齐唱、独唱等,并尝试着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或者选择几种形式联合运用,让学生在交流议论中,选择比较中创编出适合自己适合歌曲的演唱形式,在实践中创新,鼓励个性思维与求异思维。
(三)乐理知识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讲解渐强、渐弱记号时,先让学生听音乐,或者听教师发声,再让学生用动作或图形表示,同学们的想象与表达真的很丰富,有的用渐渐蹲下又站起,有的用吹气球大小变化的动作来表示,有的则用图的渐大渐小来表示。我根据这些图形和动作再讲解乐理知识,既让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了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请你谈谈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特征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
音樂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叠出的口琴……等。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提高他们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水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让我们共同研究,共同开拓,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作者简介:张丽英(1980.10)女,汉,吉林长春市,纪家春华中心学校,小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生往往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去创新,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去想,这样才可能“出新”比如,有时我上课以前会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老师保不准会有些错误(故意犯的),谁找出错误就奖励谁。”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了主动探究,而有时我又会问学生:“你还能创编出怎样的音乐小片段?你还能说出哪些这样的节奏?你能再填词歌颂自己的家乡吗……?”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将由此而产生。
有了创新意识,不等于有了创新胆识,教师应以鼓励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更不应粗暴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训斥那些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以免让学生再没“胆”创新,记得有一节课,教师问:××××××的节奏模仿什么动物奔跑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说这是马儿奔跑的声音。而有一位同学就说:“这是牛儿奔跑的声音。”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该生也脸红耳赤地等待批评与否定。而我此时耐心地鼓励他:“为什么说是牛儿奔跑的声音?”他回答:“牛儿平时行走和跑步都很缓慢,但是遇到生命危险或被追赶时,也会拼命地扬着蹄子‘得得得得得得’地快跑。”回答得多好,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想象,这说明他爱思考,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我给予了肯定与表扬,他自豪地坐了下去。我为我保护了孩子的创新胆识而高兴。如果当时我不假思索粗暴地否认了他的回答,可能他再也不敢冒然提出不同于别人的意见,可能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训练学生创新技能
鼓励创新,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一味地去追求新奇,没有起码的音乐功底和技能你怎么去为音乐创新呢?创新思维,灵感的突现是在长期的思想劳动过程中孕育长大的,它需要条件成熟、瓜熟蒂落,它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所以我在音乐课上从高音谱号、拍号、调号等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地巩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从演唱姿势、气息、咬字吐字、表演手型、面部表情等各种音乐技能来着手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有掌握了一定技能技巧,有了赏析音乐的能力,有了律动的表演能力……才能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发现机会的能力,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创新。
三、搭建学生创新舞台
儿童在音乐方面有异常的灵感和创造能力,教师应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机会的能力。
(一)器乐演奏、伴奏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即兴演奏及为歌曲创编伴奏或要求学生利用生活的用品来为乐曲伴奏时,由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心理感受能力不同,同一段音乐每人所获得的体验不同,所以他们的伴奏及创编往往是多样化的,我不用固定思维去控制它,而是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与指正,让他们既学会了演奏技能又积极地参与到了表演中,一激发了创新欲望,发挥了创作的潜能。
另外,我的音乐课上,在学生摆弄自己带的乐器,从自己胡乱制造的嘈杂音响中获得无限乐趣时,只要不是太过太乱,我一般不训斥而只有一些欣赏,有一点鼓励地看着他们,有时我就想:保不准,这些制造音响的孩子中就会出一个作曲家或者演奏家呢!这个想法我也告诉了孩子们,这是我能给他们的最好的鼓励与期待。
(二)歌曲学习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歌曲教学中,从演唱形式的议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发表个人意见,也可小组交流,探讨歌曲的形式:对唱、轮唱、领唱、齐唱、独唱等,并尝试着用各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或者选择几种形式联合运用,让学生在交流议论中,选择比较中创编出适合自己适合歌曲的演唱形式,在实践中创新,鼓励个性思维与求异思维。
(三)乐理知识方面的创新思维培养
鼓励学生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讲解渐强、渐弱记号时,先让学生听音乐,或者听教师发声,再让学生用动作或图形表示,同学们的想象与表达真的很丰富,有的用渐渐蹲下又站起,有的用吹气球大小变化的动作来表示,有的则用图的渐大渐小来表示。我根据这些图形和动作再讲解乐理知识,既让学生印象深刻地掌握了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请你谈谈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和特征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基础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悖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正确的途径应该是: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
音樂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叠出的口琴……等。
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是重要的。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歌片、挂图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无不应遵循努力创设一个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提高他们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水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让我们共同研究,共同开拓,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吧!
作者简介:张丽英(1980.10)女,汉,吉林长春市,纪家春华中心学校,小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