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后觉的“良知说”和“学问易简”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LER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后觉北方王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现成良知说”,对王阳明心学中“良知”说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学问方面主张“学问易简”,强调易简才是学问之根源。事事物物单讲一个“良”字,无论是学问还是其他,只需从内心处下功夫即皆有成。
  【关键词】:张后觉;良知;学问易简;正感正念
  张后觉(1503—1589),字志仁,号弘山,山东茌平人。早岁,先后受业于颜中溪、徐波石,学习阳明良知之学,身体力践,学问大增。后来,张后觉以贡生身份授华阴训导,仕终华阴教谕。张后觉为官期间,处事深得民心。任华阴教谕期间,“会地大震,人多倾压死,上官令署县事,救灾扶伤,人胥悦服。及致仕归,士民泣送载道。” 其论学曰“良即是知,知即是良,良外无知,知外无良”,主张现成良知说。
  在学问上,张后觉主张“学问易简”,做学问不在于多,而在于易简,“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此处“易简”之意,大概就是做学问需要专心致志,功夫精一,而不是过于庞杂。多杂无益,而易简才是学问之根源。
  张后觉自觉交友不广,于是北走京师,南游江左,讲学之务,事必躬亲,其门人弟子遍布各地。东昌知府罗汝芳、提学副使邹善很是尊崇阳明心学,因此为先生两建书院,一名愿学书院,一名见泰书院。张后觉便据此处聚徒讲学,一时之间,士人云集。“凡吏于其土及道经茌平者,莫不造庐问业。巡抚李世达两诣山居,病不能为礼,乃促席剧谈,饱蔬食而去。”
  张后觉平生不做诗,不参禅,不事著述,其主要学术思想和问答语录由其弟子孟秋、赵维新等人整理而成。
  张后觉、孟秋和赵维新作为心学在北方传播的重要人物,对北方王学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万历四十六年(1618),张后觉的《弘山集》,孟秋的《孟我疆集》,以及赵维新的《感述录》、《感述续录》等编纂为《茌邑三先生合刻》刊行于世。在《茌邑三先生合刻》多次重梓后,人们便对此三位学者以“茌邑三先生”合而成之,以示敬仰之情。
  (一)良知说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不同,王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晚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学说,将王阳明心学引向了不同派别的分化。张后觉师承颜中溪等人,继承了其师现成良知说,但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张后觉心学思想,用“良”代替“良知”。“近时只体验出个良字,觉得此字最妙,只说一良字,再不消说一知字,说良而知自在其中矣。人能体此良字,自然本体灵明,日觉有益”。可见,在张后觉的心学思想里,“良知”二字的含义已然被提升为“良”字,对其的理解也产生了不同。对事物无偏向之心是“良”,无欲无念是“良”,贤贤是“良”,尊德性、道学问也是“良”。单是这一个“良”字,就囊括了万事万物。在与邹颖泉的会谈之中,张后觉说道:“某近觉得良字甚为有力,透得此处,真是作圣之基。外此言知,不是真知,外此言能,不是真能,此本然之善也,生而有者也。知則天知,能则天能。天心不假人力,复之者复此者也。故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在这段话里,张后觉认为“良”是成圣成贤的根基,在此之外言其他之物都是不能够成功的。而且“良”是天成的,丝毫不假外力,是人心原来自然的本体,是圣人贤者的“赤子之心”。“这个良字,是我天然自有本体,无有分毫人为的意思。若有一毫人为,纵所为当也算不得良能。”
  “良”是心之本体,人人都有,“只以此良應将去,就是圣学”。存天理,灭人欲也只需要在这个“良”上用工夫即可。时间久了,天理自存,人欲自去。若是有心存天理,去人欲,亦无需刻意为之,存天理,去人欲本来就是一件事情,天理在,人欲自然去了。在张后觉看来,“阳明先生教人,如猫伺鼠,如鸡伏卵,我则以为不然,只体一良字,何等省力,此是捷径工夫,圣学之要”。
  张后觉只提“良”字,不提“良知”二字,但是并没有将“知”字完全抛离,而是“良知二字不可分,良就是知,知就是良,良外无知,知外无良,须要识得只是一个。”“良”与“知”实是不可分的,只提“良”字,“知”也蕴含其中。
  (二)学问易简
  在学问上,张后觉主张做学问讲究“易简”功夫,圣学只在易简而不在多学。曾有弟子问求学易简事变恐怕应变不及如何?在张后觉看来乾坤至易至简却能知险知阻,天地万物多少繁细之物也都是一个“简”字得来而已。人若是真能够得一“易简”,那尧舜可成之事,便都能够成功。虽然张后觉曾在东昌一带进行讲学,但是他却认为,学问的真谛不在于讲学,为学只要真心就好。“为学只要真心,心有不真,终日讲学还是假的,不谓之闻道。”因此,学问也贵在执着,“学不在讲说,此心常常如此,再不间歇就是圣人之心。”而圣人之心,在张后觉看来即是“乍见”。就如见孺子入井,恻隐之心人人有之,且这也是真心。但是通常情况下却是不能够保存长久的。因此,若是人们能够体验、保守这份“乍见之心”,便是圣人之心,便是圣学了。
  在这里,张后觉强调的是“体验”和“保守”这份赤子之心。这与王阳明所主张的良知人人都有,只需要达到“致”这一工夫,也就是“致良知”又有一些不同。前者是强调“体验”、“保守”,也就是从情感上维护好这份“赤子之心”就足以,而后者强调的却是在行动上的“致知”。这与“为学不要在人为上用工夫,只天机自运而已。天机到了熟处,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位”是一致的。
  张后觉在阐释学问道理的时候并没有将“学问”二字孤立起来,而是能够将学问、良知、工夫等很好的糅合在一起。张后觉尝说:“圣人学问第一义只论性,不论过;圣人学问只在明上做,不在照上做。”这便将学问与工夫结合在一起,强调做学问的关键也也是不假外力,和良知自成一样,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并不强调工夫的关键性。学问心中有,便一切皆有。他还曾告诉弟子,学问不分动静,因为人心是活的,人心本来就没有不动的时候,因此,动静本是一体,绝无二致。只要人心活着,便没有无感、无念的时候,这样无时无刻不在感念,便就是学问上实实在在的功夫了。“人心原是活的,原无不动时,动而无动便是静。圣人主静,君子慎动,动亦静,静亦动也,只是一个。人心是活的,原无无念时,原无无感是,正感正念,便是实功。”
  因张后觉主张现成良知说,因此,在学问也与之“现成”二字相契合。学问遵循“易简”,讲求“正感正应”都没有刻意追求外在的事物,一切都是从简单处开始,在内心处下功夫。如此,便万事万物皆能够有所成就。
  张后觉作为北方王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源于王阳明,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张后觉在王阳明“良知”二字上进一步发展,只提“良”字,断不再提“知”字,是王阳明的“良知说”的进一步发展。与其良知的现成相一致,在学问方面,也是强调遵从内心,不刻意讲求外在工夫,这与王阳明强调的“致良知”中“致”的重要性又有所不同。张后觉一生收徒众多,讲学亦盛,因此,其思想学说对于北方地区王学的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
  [2]张后觉:《张弘山集》,齐鲁书社,1995年。
  [3]王阳明:《传习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4]张廷玉:《明史》,岳麓书社,1995年。
  [5]李绂 撰 ,杨朝亮 点校:《陆子学谱》,商务印书馆,2016年。
其他文献
【摘要】:社會大环境下传媒翻天覆地的改变,为高校带来机遇与挑战。现如今,大学生消费能力日渐增大,大学校园成为更多企业看重的细分市场,越来越多的宣传和营销进入校园,寻求校园媒体合作,传统的零散随机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有损校园文化环境,因此,校园需要一个专业团队统一校园主流媒体的经营,而校园雄厚的人才资源,高素质的文化团队为此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锻炼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
期刊
【摘要】:我国古代人口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本文从天时、地利和人和三方面,对我国古代人口南移现象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气候、天下局势等因素对人口南移的影响。  【关键词】:天时;地利;人和;人口南移  “三才”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到战国时期,荀子用“三才”理论阐述农业思想,其思想主要表达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1]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提高,财富增加。而在这三要素中,又
期刊
【摘要】:本文从《逻辑哲学论》探讨关于本质的问题。由世界的本质,引申到艺术的本质。关于本质的追问是我们语言无法抵达的,就像没有人可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美是什么?所以本文将主要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李森老师的漂移学中汲取营养,领悟关于本质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逻辑哲学论》;世界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本质空相  逻辑哲学论  对本质的渴望和追求,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本真的精
期刊
【摘要】:叔本华认为概念知识根植于直观知识,并且直观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较概念知识具有优先性,默会知识论学者关于强的默会知识与明言知识关系的论述与叔本华直观知识和概念知识的论述可以相互阐发。  【关键词】:直观知识;强的默会知识;概念知识  叔本华通过对康德的批判继承,试图用非理性的直观认识代替理性主义认识,在此过程中叔本华的认识论显示出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转向。叔本华非理性的直观认识中
期刊
【摘要】:鉴于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方式死板、课堂沉闷、效果低下,我试图把音乐和古诗文的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利用民乐的教化作用、渲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探索,积极完善,使之切实可行。现在所做的,其实都是为了抛砖引玉,给同行提供一种可以参考借鉴的模式。相信每个人都去尝试、都去探索,我们的语言课堂必将充满活力,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必然前途无量。  【关键词】:音乐;古诗文;可行性;具体做法  一、
期刊
【摘要】:《活着》讲述了福贵老人对一生苦难的追忆。他由一个嗜赌成性的地主少爷变成了农民,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他没有一直过着既富且贵的日子,而是过着既贫且苦的生活,正是这样的生活,让他悟到了“活着”的意义。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剖析福贵的多面人生,品味他对苦难的坚忍,对生命的豁达。  【关键词】:福贵;活着;研究方法  一《活着》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余华偶然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究其原因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决定人才的因素则是创新性教育。因此,高等数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必须全面重视起来,从多角度着手,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笔者基于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需遵循的原则及创新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期对高等数学的可持续
期刊
【摘要】:在我国,民间科学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一方面公众对科学的热情日益升温,另一方面,人们对科学活动又缺乏基本的了解。民间科学可以细分为民间科学爱好者和业余科学爱好者,对于民间科学的评价,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问题。本文将着重从民间科学爱好者这一群体出发,探讨民间科学与科学划界和科学普及的问题,从民
期刊
【摘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更是各时代文人笔下经久不衰的题材,在中国长达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从未停止。爱情之于女性,如雨露之于旱土,暖阳之于寒流,自古女性对爱情充斥着美好的幻想,在心里构划着理想的爱情蓝图,但爱情就像罂粟,有着诱人的魅力,也同时让人迷醉,女性的敏感多情,使得爱情更具几分苦涩,对情郎的思念,对爱情的执着,对婚姻的背叛,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无奈,都在女性爱情的土
期刊
【摘要】:俄罗斯高等教育主要是以许可、评估、委认系统进行质量的监控,中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以院校评估、专业评估、专业委認为主体进行质量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对俄中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及其优缺点,从而对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高等教育;外部保障  一、前言  进入 21 世纪,我国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