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的理念,主要社会功能是保护社区的文化及文化的多样性。六枝梭嘎、贵阳花溪镇山、黔东南的堂安、隆里,现在还比较完好地保存着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些比较完整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而建立了生态博物馆。但当前,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民族原生态文化消失的步伐也正在加快,文化变迁和异化表现特别强烈和明显。致使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对此,笔者提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建议。
  【关键词】 生态博物馆; 民族文化; 保护; 发展
  【作 者】周真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阳,
  550004
  【中图分类号】C9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6)03-0193-005
  
  Cultural Protection Research of the Ecosystem Museum
  Community Race—— Take the Guizhou
  Provincial Ecosystem Museums as the Individual CasesZhou Zhengang
   Abstract: The ecosystem museum is a kind of new principle, the main social function is diverse sex of the culture and culture that protects the community.For protecting and continuing these more the race of the integrity original
  ecosystem culture, but built up the ecosystem museum.But current, the race of the ecosystem museum community original the step that the ecosystem culture disappear also just speed, the culture changes to express with alienation special mightiness and obvious.Cause the race
  original ecosystem culture of protection face the huge challenge and rigorous tests.To this, the writer put forward if to insist policy and“valid protection,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suggestions of“protection is lord, rescue the first”.
  Keyword: the ecosystem museum; the race cultur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一、生态博物馆:保护社区文化及文化的多样性
  
  生态博物馆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具体说来是1971年产生于法国。国际博物馆协会前领导人、生态博物馆运动和生态博物馆学的倡导者之一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s·Henri·rieviere)先生认为:“生态博物馆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和当地居民共同设想,共同修建,共同经营管理的因种工具。公共机构的参与是通过有关专家、设施及设施机构所提供的资源来实现的;当地人民的参与则靠的是他们的志向、知识和个人的途径。”法国政府在1981年颁布的有关文件,对生态博物馆的官方定义为:“生态博物馆是一个文化机构,这个机构以一种永久的方式,在一块特定的土地上,伴随着人们的参与,保证研究、保护和陈列的功能,强调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以展现其代表性的某个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张文彬先生及苏东海先生一致认为:“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无形遗产进行保护、原地保护、发展中保护和居民自己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中并和谐地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新方法。”
  笔者以为,生态博物馆乃是生态和博物馆的有机结合体,这就赋予了生态博物馆的特殊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保护生态,维护生态的平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至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由于生态博物馆是一种特殊的博物馆,生活在这个社区的里群众既是这一博物馆的特殊“藏品”,同时也是这一博物馆所保护的文化的创造者、所有者及载体。因此,这一社区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所创造、总结、形成和使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譬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房屋、建筑、交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一切文化,都应该是必须和很有必要收集、研究和有选择地作为教育教材和进行传播,有甄别地进行传承、保护、发展和创新。作为一种工作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手段,生态博物馆保护的对象是一个鲜活的文化整体。在生态博物馆社区中,自然环境、社区居民、民族原生态文等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特殊的意义,都应该在保护之列。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包括对民族原生态文化、自然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既要保护静态的文化,也要保护动态的文化;不仅要对文化的现状加以保护,而且要接受文化变异的和发展的事实,尾随追踪,在文化变异的衔接层面上对其进行保护、发展和创新,从而保持自我在历史进程中的动态发展。
  
  二、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一)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
  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社会区,地处贵州省六枝特区境内。社区内生活着一个苗族的分支,共有4000多人,至今仍延续着一种古老的、以长角头饰为象征的独特的苗族文化,这种文化非常古朴,有原始的平等、民主风尚,有丰富的婚恋、丧葬和祭祀礼仪,有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仍过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
  为了保护和延续这里独特的苗族文化,1995年,经中国和挪威文博专家考察后,获得国家文物局和贵州省政府的批准,正式列入了中挪文化交流项目。1997年10月23日,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签订《关于中国贵州省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协议》,决定在中国建立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根据协议,1997年,梭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建设工程破土动工,挪威政府为此项工程提供无偿援助88万挪威克郎(折合人民币80万元),用于场馆建设和征集实物。1998年10月31日,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
  
  (二)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贵州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国与挪威文化建设合资项目,距黎平县城80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上为葱郁的原始森林,下为连绵不断的层层梯田,云雾环绕,百泉喷涌,群鸟清歌,幽静安闲。山寨有10多个寨门,有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有侗族代表性建筑鼓楼、戏楼,民居全为三层木构穿斗式建筑,古朴和谐。这里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的侗族大歌非常优美,十分有名。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特征,寨中四通八达,小径曲曲,寨中通道均用青石板埔墁,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寨门,寨子中的附属设施还有禾廊、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堂等建筑物等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对于堂安侗寨自然景物和古朴的建筑与民俗,杰斯特龙先生说:“这里的一切自然和文化遗产都被看作是生态博物馆的一部分,任何实物都可能成为社区人民过去的历史记录。”
  堂安侗寨历史悠久。侗族本无文字记载,根据堂安侗族长者的口碑资料,该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从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墓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状况来看留下一道道历史的痕迹,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先生说: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国际知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苏东海说:堂安侗族文化体是相当成熟的。”
  
  (三)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镇山村国家级生态博物馆在贵阳花溪风景区和天河潭风景点之间的花溪水库中段,是一个三面临水一面向山的村寨,距省会贵阳市西南21公里。山寨建在半岛上,三面环水,半边山直插云表。镇山村分上下两寨,下寨是1958年修花溪水库时搬迁而来的。上寨则是古屯堡区,民居均建在屯墙内,有石巷石街联通,据当地布依族家谱记载,镇山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李姓先祖因北调南征来到了这里,与布依族班氏女子联姻。村内既完整地保存着屯兵的石墙、三合院民居、武庙等遗存,又保存着木构架的石板房,鳞次栉比,形成了丰富的建筑空间,体现出汉族和布依族民居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镇山村这个民族村寨,每年正月初十都要举行“跳场”活动,参加者有来自石板镇一带的布依族、苗族,女子身着艳丽的绣花衣裙,男子穿着民族服装,吹笙跳舞。"跳场"的场子中央立着丈余高的花树,上挂标语条幅,男女青年绕树吹笙唱歌,欢歌载舞三天三夜。
  在镇山村,对歌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主要方式,恋人们以歌代表、借歌传情。对歌最先是互唱《赞美歌》,接着是女问男答的《盘歌》,有《盘花歌》、《盘古歌》、《盘八仙》等,唱到高潮处是《情歌》,这时男子转答为问。经过如此一段时间的对歌了解后,男方家才请人上中意的姑娘家提亲。在这个民族村寨中,除了恋爱时唱的歌外,当地还有许多神话故事,如《半边山的由来》、《盘古开天地》等。而绣花、挑花也是其民间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其针法多样,内容也十分丰富,花鸟虫鱼多入绣花图案。
  
  (四)隆里汉族生态博物馆
  隆里生态博物馆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古城,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的南部,距锦屏县城52公里。四周环山,座落在田畴之中,自然环境十分优美。隆里古城基本上保留着公元1385年建立军屯的格局,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里重要的历史遗迹有古城墙、鼓楼、书院、宗祠、古井、古葬、碑刻、道观等。古城居民以“玩龙”著称,节日节庆和迎送宾客都有“五色龙”出行。
  唐朝隆里为龙标县,著名的诗人王昌龄贬至此七年之久,在隆里创立学校传教授学,以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佐证,后人修建昌龄墓、状元桥、状元祠、怀伯亭、状元碑等作纪念。走进隆里犹如走进中国的历史。隆里古城的历史对于研究我国明代卫所制度、汉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崇祯率大军征剿义军,在隆里实行“军屯”,始建隆里古城,它是明代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的产物,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晶。城内居住多为明代“南征北调”时军人的后裔,保存着浓厚的汉文化特色,舞龙文化历史悠久,龙灯制作精巧,表演活灵活现,气势宏大,独具魅力,民间汉戏、迎故事、玩蚌壳等更具民族特色。饮食、穿着、习俗等仍保留着汉人的特点。
  隆里古城是一座“亦兵亦农”的军事城堡,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并均建有城楼,城内街道均为卵石铺就,镶嵌以图案,以南门“蜈蚣街”和“古钱币”为典型。街道均为“丁”字结构,布局合理,独特,四座城门出口的“勒马回头”更具特色,城内排水设施完善,城四周有城墙,城墙外有城壕和护城河。城内现存典型民居宗祠40余幢,建筑宏伟各异,木质结构风火墙,后院设有后门,户户相连,城内街道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虚实结合。隆里古城的建筑及布局对于研究房屋建筑结构,城镇建设规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三、对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保护的一些思考
  
  (一)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首先,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生态博物馆社区居民过着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由于地处山区,土地又较为贫瘠,他们是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含义解释和文化价值的界定只能是潜意识的,社区的居民缺乏界定和解释自己的文化和对自身民族文化认同的知识,对自己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模糊,态度没有端正。
  其次,全球化把最边远最偏僻的穷乡僻壤和民族地区广大落后的农村纳入经济一体化、文化元化的大市场体系,市场经济的浪潮拍打着城市和广大的农村,封闭的大地吹进了市场经济的热浪,农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和物质文化的需要发生了碰撞,而且这对矛盾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
  第三,近十年来,从小就生活在农村而且是从未出过门的大批青年农民由偏远而封闭的大山走向城市,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外出打工的人回到家乡后,不仅自己学着现代都市的穿着打扮,还让自己的妻子、情人、姐妹享受城市人的生活,让她们也改变自己的装束,独特的民族服饰的设计(主要是在颜色、用料、图案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作用也就日趋变得功利起来,本来的功能减弱。而在生态博物馆建立之后,因为“生态博物馆”而提高了知名度,来参观、访问、旅游的人数是逐年增加。这更使得这一社区弱势文化不得不承受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原生态文化消失的步伐正在加快。
  第四,在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市场经济熏陶下的思想观念、信息化的思维方式随着电视、广播和一茬又一茬的打工族的潮流中,父辈们古老的歌谣在现实中是无法“敌”得过现代劲舞和摇滚乐的猛烈冲击的。寨主、寨老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其几乎只是这个村寨的族徽或者具有一定意义的精神领袖,而传统意义上的“寨主、寨老”最多也就只拥有在口传古老故事上的优先权了。
  第五,在以前,生态博物馆社区的居民,一开门见到的事物,口中吐出的言语,无不是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在那样的语言环境下,民族语言的变迁相对来说要缓慢得多。但是,现在他们面对的将是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多得多的问题,是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其所居之处的文化生境、社会生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收录机、电视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现代化的学校和教学模式,等等。蜂拥而至的游客往返于此,旅游业飞速地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在给生态博物馆社区带来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会对其语言带来洪水般的冲击。在没有能够很好地推行双语教学以及本族群教师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操民族单一语言的老一辈逐渐老去,相继告别人世,操多语者在一段时间内越来越多,将会使民族语言在这里消失的尴尬局面出现。
  还有,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多数是到邻近的县、市或者省城,做繁重的体力活,比如背煤、在工地挖土、背泥巴等。但相对来说,他们所到之处的经济、文化等要比梭嘎当地发展和先进得多。而由于语言、习俗、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使他们一方面难以融入城镇、都市的主流社会,饱受歧视、孤独之苦,从而造成精神空虚、价值失落。在加上频繁的流动,使他们接受了不少的新知识、新事物,并在不自觉中渐渐疏离了滋养他们的原生文化、优良道德。
  由此足以可见,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
  
  (二)对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建议
  1.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生态博物馆社区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民族文化生态的建设应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以保护促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通过发展促进保护”、“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妥善处理文物抢救、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关系。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与自然遗产,阐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演进规律,为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服务。要保护好这独特的民族文化,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开发,严禁在生态博物馆社区内乱搭乱建,破坏民族文化生境,以及破坏民族文化的完整性,损坏民族文化的美学价值。对民族文化要大力地挖掘、研究、抢救和保护。
  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博物馆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可以通过开发旅游来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而民族风情的旅游中最有价值的也就开发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展示民族文化的美感,塑造民族文化的精品。对生态博物馆社区而言,以生态博物馆或类似的其他形式进行民族旅游的保护性开发,完全有可能使现代旅游业与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嫁接,通过跨越式发展,直接进入符合生态理念的后工业社会,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民族文化保护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紧密结合。
  民族文化的保护,最主要的就是对文化的多样性及文化生境的保护。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与民族文化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极为密切。保护文化的多样,直接说来就是保护文化生境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多依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这些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更好地适应为了环境,保护生态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发展和创新以及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同样意义重大。
  3.保护民族文化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
  现在,梭嘎生态博物馆社区已拟订了《管理办法》,并规定了性质、任务、管理和开发。但仅此是不够的。在2001年8月,梭嘎生态博物馆社区12个自然寨就派代表组建并成立了“社区民族原生态文化自然保护管理委员会”,并制定了《章程》。该《章程》是社区居民自觉保护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产物,共强调“各自然村凡涉及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问题不得擅自作出决定,有关问题应及时提交管理委员会讨论后执行”。由于“乡规民约”符合传统的习俗,具有乡土性,而在社区居民中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是约定俗成的规定,在执行中效果显著,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保护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特殊形式。
  4.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评价和推荐。组织和动员强有力的队伍,对民族文化生态进行全面的分门别类的调查、整理、研究,把蕴藏着的丰富宝藏发掘出来,形成一批有价值的文化成果,包括各种论著、资料汇编、画册、电视系列专题片及多媒体光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正在内的民族艺术的研究。这就要组织一批文学艺术研究者积极撰写评价性文章和通俗性读物,抑或印行装帧精美的画册,采取多种措施,开通多种渠道,向海外广为宣传,从而推动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结 语
  
  我们把生态博物馆引入中国,是把它作为抢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生态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的工作模式。这在贵州作了初步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宝贵的经验。笔者认为:生态博物馆,是我国民族政策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部分村镇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都市个性化的需要,也是协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需要。我们可以把生态博物馆搬到中国来,是要用“生态博物馆于生态的保护有重大的作用”这一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手段、管理模式理论,再结合我们自己的本身情况来建设我们的生态博物馆事业和构件我们的生态博物馆学科理论,使之真正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特别是为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的发展服务,并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研究与世界文化研究接轨。
  
  〔责任编辑:陈家柳〕
其他文献
[摘 要]华南经济圈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经济区的合作历史或发展过程亦不尽相同。华南经济圈内的各个经济区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甚至可以辐射东南、中南和西南经济带。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着亚大经济区域化,在南中国海融入世界体系近10个世纪的今天,华南经济圈已真正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经济的重要平台,而且它与世界经济的合作方式更为多样,机制更为灵 ’活,前景也更为广阔。  [关键词]华
期刊
[摘 要]《嘹歌》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以及新近搜集整理的《恋歌集》《散歌集》《客歌集》《新歌集》组成,共4万余首,16万多行,可谓浩如烟海,堪称中国民歌之最。《嘹歌》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按篇幅可分为长歌、短歌、中歌三种;按歌唱的时间,可分为日歌和夜歌两种;按曲调,可分为“那海嘹”“哈
期刊
一、修订《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重要意义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关系到我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民族问题五种丛书》是由国家民委组织编修的系统介绍我国各民族基本情况和民族工作成就的大型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1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55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57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
期刊
[摘 要]后文化人类学尽管承袭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话语,但更多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体系分蘖。作为其代表思树的生态田野考察,将促使我国影视学的重心和价值发生双重转捩,锤塑非学院派(台里派)的学术规范,荡涤西方中心主义和贵族尊优阴霾,并据此经典化DV—民间影视,营造和呵扩影视多元精神生态。  [关键词]生态田野;思树;DV—民间影视;经典化;非学院派  [作 者]杨新磊,北京联合大学广播电视学博士。北
期刊
[摘 要]广东属岭南地区,历史上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盘古文化遗存。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的盘古文化遗存,是历史上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先民越人所开创,与珠江中上游的盘古文化同属于一种文化体系;汉族迁入该地区后,接受和吸收了原住民族创造的盘古文化,使之得以世代传承下来。而肇庆市的盘古文化以及盘古祖殿里供奉的“狗头人身”(盘瓠)塑像,则是由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瑶族所
期刊
【摘 要】中国有关“开辟创世”和“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故事传说,分为南北两大系统:以中原的女娲、伏羲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北方型神话系统和以珠江流域的盘古兄妹故事为代表的南方型神话系统。本文通过对《述异记》最早记载的“南海中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祠”的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阐明盘古神话源于华南—珠江流域的“盘古国”,三国时传于吴楚间。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而求为广西勾漏令,后止于广东的
期刊
[摘 要]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正式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式启动。2003年10月,中国和泰国签订第一批农产品零关税协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试图以农产品零关税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预测,进一步研究广西的优势及面临的机遇,提出广西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零关税;
期刊
捧读石朝江的《中国苗族哲学社会思想史》,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历史上被蔑称为“野蛮民族”的苗族居然有哲学,岂不是神话 然而,深长思之,亦非偶然。  近代以来,绝顶“聪明”的西方民族,遥想着中国人躺在床上吞云吐雾,昏昏然不知所以,便大摇大摆地破门而入。却没有想到“割地赔款”之后,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于是警醒起来,振奋精神,富国强兵,与之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师夷之长技以
期刊
[摘 要]“虎日”戒毒盟誓仪式的考察与研究运用了人类学的人类研究的整体论原则,在寻找地方族群毒品依赖行为的社会丈化原因的同时,考虑建立不同于科学的方法论的另一种方法论—即以文化的力量战胜人类生物性的成瘾性。彝族人民运用强大的习惯法与仪式、家支组织、信仰与尊严、民俗道德、亲情教化等集合的文化的力量,成了中国戒毒成功率最高的范例。影视人类学片《虎日》则一改传统纪录片单纯描述与诠释的特点,卷入了探索影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特色和明确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提出可以以法律的民族志写作为其工具,进行法律的文化批评,用实践化的研究风格树立其独特的交叉学科形象。  【关键词】法律人类学;法律民族志;法律的文化批评  【作 者】文永辉,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3级博士生。广州,510275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