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走进科研”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笔者简要概括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举办的“走进科研”系列活动,并简述了其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走进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2]。在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每个国家都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人才资源的强国。只有拥有人才,同时合理、高效使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区别于普通劳动者的是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3]。然而,文献报道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较弱[4]。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依托科研平台的建设,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科学研究和本科生教育的交叉融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5]。
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按照“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办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不仅从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加强创新实验内容教学、刺激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等方面来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多途径选派优秀本科生到国际一流大学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等地访问交流学习,培育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探索过程中,我校以“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为依托,于2017年底首次开展了“走进科研”系列活动。通过此形式,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对“走进科研”系列活动的情况及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实施目的
“走进科研”旨在通过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构建包括大一、
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梯队,形成科研团队,并在每个学期定期开展,
以形成稳定的师生互动机制,为专业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施方式
本活动在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开展,首先由专业教师填写在研项目信息,教科办收集汇总后,交于学生工作办公室向学生发布,教师对申报学生进行面试,并将确定的学生名单报于教科办备案。
三、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通过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而“走进科研”这个活动是以科研项目为平台,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文献调研、拟定实验方案和路线。这些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采用的方法也都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科学前沿。另一方面,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去开动脑筋,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必须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才能更高效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分工越來越细,在一个单位内部也越来越强调专业化,未来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多个单位和部门、员工的合作。科学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这需要一个团队乃至几个团队的协同创新。“走进科研”这一活动包括众多环节:实验方案的撰写、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结果的汇报、成品的展示等。学生必须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这些任务,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4.促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及日后就业方向
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多数学生会遇到对专业意识模糊,不清楚、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究竟能做什么,从而产生茫然甚至是厌学的情绪。通过“走进科研”系列活动,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位比较明晰,了解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类型,消除了学生的茫然感,增加了专业责任感,为他们日后就业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走进科研”系列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于教师指导团队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以笔者为例,通过“走进科研”这一活动,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以题为“中空多孔硫化镍立方体电化学传感检测多巴胺”在核心期刊《分析试验室》上发表论文一篇。学院张老师指导本科生在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并指导本科生以题为“基于碳纤维丝的超微电极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获得了新苗计划。
参考文献
[1]杨聪,孙宾宾.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8,13:202-203.
[2] 乐率,胡启文,熊 坤,胡晓梅,王 竞.以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生命的化学,2017,37(3):458-462.
[3]曾宇露,祝志芳,王欢,张志杰.工程认证背景下以科研为载体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20,297(3):48-49.
[4] 孙颖颖,郭赣林,苏振霞,浦寅芳.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进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7,14:102-103.
[5]肖福坤,丁淑芬,赵美芳,张国华,迟学海,胡刚.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经济师,2017,12:216-217.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高教研究课题(YBJG201950)
作者简介:
刘红英(1984-),女,安徽宣城人,教授,生物材料与传感.
关键词:走进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合格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2]。在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每个国家都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人才资源的强国。只有拥有人才,同时合理、高效使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处于领先优势。区别于普通劳动者的是人才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科研素养的提升,科研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科研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3]。然而,文献报道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创新能力较弱[4]。在此背景下,高校如何依托科研平台的建设,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推动科学研究和本科生教育的交叉融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5]。
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按照“笃学力行、守正求新”的办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不仅从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加强创新实验内容教学、刺激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等方面来推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通过多途径选派优秀本科生到国际一流大学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等地访问交流学习,培育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在探索过程中,我校以“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为依托,于2017年底首次开展了“走进科研”系列活动。通过此形式,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对“走进科研”系列活动的情况及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实施目的
“走进科研”旨在通过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构建包括大一、
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梯队,形成科研团队,并在每个学期定期开展,
以形成稳定的师生互动机制,为专业教师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机会,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施方式
本活动在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开展,首先由专业教师填写在研项目信息,教科办收集汇总后,交于学生工作办公室向学生发布,教师对申报学生进行面试,并将确定的学生名单报于教科办备案。
三、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通过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传授。而“走进科研”这个活动是以科研项目为平台,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文献调研、拟定实验方案和路线。这些都是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采用的方法也都是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科学前沿。另一方面,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去开动脑筋,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必须激发出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才能更高效的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当今社会分工越來越细,在一个单位内部也越来越强调专业化,未来大部分的工作都需要多个单位和部门、员工的合作。科学问题的解决也是如此,这需要一个团队乃至几个团队的协同创新。“走进科研”这一活动包括众多环节:实验方案的撰写、实验过程的实施、实验结果的汇报、成品的展示等。学生必须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这些任务,才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综合能力。
4.促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及日后就业方向
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多数学生会遇到对专业意识模糊,不清楚、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究竟能做什么,从而产生茫然甚至是厌学的情绪。通过“走进科研”系列活动,学生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定位比较明晰,了解毕业后可从事的工作类型,消除了学生的茫然感,增加了专业责任感,为他们日后就业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通过“走进科研”系列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于教师指导团队的热情与积极性。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的科技项目与学科竞赛成果。以笔者为例,通过“走进科研”这一活动,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以题为“中空多孔硫化镍立方体电化学传感检测多巴胺”在核心期刊《分析试验室》上发表论文一篇。学院张老师指导本科生在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并指导本科生以题为“基于碳纤维丝的超微电极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获得了新苗计划。
参考文献
[1]杨聪,孙宾宾.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8,13:202-203.
[2] 乐率,胡启文,熊 坤,胡晓梅,王 竞.以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J],生命的化学,2017,37(3):458-462.
[3]曾宇露,祝志芳,王欢,张志杰.工程认证背景下以科研为载体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20,297(3):48-49.
[4] 孙颖颖,郭赣林,苏振霞,浦寅芳.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进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7,14:102-103.
[5]肖福坤,丁淑芬,赵美芳,张国华,迟学海,胡刚.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经济师,2017,12:216-217.
基金项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高教研究课题(YBJG201950)
作者简介:
刘红英(1984-),女,安徽宣城人,教授,生物材料与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