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干净,源自灵魂纯洁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人性的确证。
  敲出上面这个句子的同时,我的脑中便闪现了诗人石玉坤的形象。作为一个在大学期间就频频发表诗歌的早慧才子,作为一位长期坚守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作为一名无论在什么困境中都坚持艺术创作的草根诗人,石玉坤,以他的坚韧、执着和实绩,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清瘦外表下那颗纯洁而高贵的灵魂。在当代,在这个雾霾浓重的国度,找到一片风景干净的山水越来越难,发现一颗纯洁而高贵的诗魂更不容易。石玉坤的诗歌像他的名字一样,质地坚硬,纯粹透明,因为,这些诗歌生长在大地上,感受着地母的心跳,吸吮了土地的营养。
  石玉坤的诗歌,无论什么题材,都遵从诗人内心的规则,不急不厉而又节奏分明。没有断崖瀑布般的气势豪情,却有山间溪流般的跳宕自由。诗人从内心的感动出发,想象的翅膀紧贴地面飞翔,山川纹理清晰可见,花草树木摇曳生长。生活其间的人和万物,秉自然之性,发物类之情,生死歌哭,山水间荡漾着朴素的而又灵动的声音。诗人特别善于把人的活动融于山水之间,寥寥几笔,就把人的精神状态凸现出来,而人和环境的关系又非常协调。人被环境塑造,人又在环境中建立自己的主体形象,并且,读者还能感受到诗中人物那呼之欲出的魂魄,仿佛精神能够挣脱身体的躯壳而独自游走。像《木》《与诗人杨益生登雨山》《环山暴走的人》等莫不如是。诗人关注人的命运,往往是几个简短镜头的拼接,就勾勒出一个人一生命运的起起伏伏。这种白描般的手法,计白当黑,以一当十,简洁高效,留下大量的人生空白供读者填充想象。像《驼婶》《寡妇李》《瞎婆婆》等,每一首都那样令人心酸。诗人写了大量的咏物诗。这些诗歌完全斩断了中国古典咏物诗形象描绘、象征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脐带,也没有所谓的哲理和寓意,它们凸显的是某一物体诗歌元素的本质,充满了一刹那间美妙的联想和想象,但绝不做惯常的引申和发挥。它们像油画中的静物,没有任何说明,只在光影中敞亮自己的存在,留下被时间冲刷后的真实。但它们多数不仅并不难懂,而且诗意盎然。我想,这是诗人并置了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平行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被诗人精神同构,让不在场的世界回到诗歌营造的现实中来。这些诗歌弥漫着“存在论”的气息,可以推想诗人早年接受西方当代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跃过朦胧诗阶段而直接进入当代诗歌腹地的创作历程。
  石玉坤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诗人的教师职业是平淡的,日常生活也是琐碎的。一般人看来,平淡琐碎是诗歌的大敌,但市场经济下的当代生活本质就是平淡琐碎。衡量当下真伪诗人的标志就是如何在平淡琐碎中表现出诗意的光芒。石玉坤的诗心敏感细腻,这倒并不是说他像林黛玉一样观花落泪、见月伤心,也不是说他像孩童那样睁开明亮的眼睛,惊奇地注视花园里的猫、花朵上的蝴蝶、小河里的涟漪,而是说他用成熟的心智灵活驾驭不泯的童心,打破日常生活平淡、琐碎、重复、庸俗、沉闷的外表,构筑起展现诗意生存的精神殿堂。诗人接受日常生活,但又超越日常生活。传统的说法叫心灵的超越,不过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物质基础和人格支撑。石玉坤的诗歌固然也可以称作心灵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有根有源,脉络分明,没有一点玄幻的气息和自怨自艾的忧伤,倒是到处充满着对于生活的感念、生存的感悟、生命的感怀。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带有泥土的味道、血肉的鲜活、生活的烟火和时代的创痕;但是提纯后的诗句又是那样简练、干净、饱满,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抗拒与坚守、深入与超拔、痛苦与自在、泪水与目光。
  石玉坤是从山野间走进大学走进城市的诗人,童年乡村生活的记忆刻骨铭心。三十年斗转星移,这个国家从自然环境到精神状态、从城乡面貌到体制规则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巨变之中,福祸相依,人性撕裂,不能不给生性正直的诗人创作带来潜移默化,然而又深远巨大的影响。对读《乡槐》和《农业夜》两首诗,就能看到时代变迁给诗人创作留下的灵魂的创伤。
  村口的那棵槐树要移走了/绿叶翻动去年的鸟鸣/春风里阳光跳跃/洁白的槐花吐出笑容
  一棵童年的槐树被挖走了/来不及回填的深坑/残根像裸断的骨头/揪痛人心/有人正把它搬运到车上/根紧抱一团乡土/绕缠着几圈草绳
  一棵乡村的槐树已移栽到城里/进城打工的二蛋、三狗子/一眼就认得/浑身臭汗的兄弟俩/刚从公交车上撵下来/抱着槐树痛哭/就像抱着自己的亲人
  ——《乡槐》
  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有这样的夜晚/水稻站在稻田里/风缓缓拂过/它们谦虚的低垂的头颅/父亲们手持镰刀/站在雪亮的露水深处
  这个时刻的田野/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一把柔软的椅子/农业夜端坐其上/母亲们跪在农事里/用耳朵贴住星光/农业的声音清晰极了/谷粒一样实在金黄
  这种夜晚与生俱来/是一些幸福的手/从夕阳和泥土里摘取/此刻,正穿过家乡/白色的门廊/向我们缓缓逼近/眼含恩情的光芒
  ——《农业夜》
  石玉坤创作时的心态应该是平静的,但情感十分浓烈。《乡槐》这里没有轻飘飘的浪漫和唯美,没有自我感伤,只有深入骨头的真实,它揭开了这个时代光鲜外表下血淋淋的伤口,再一次刺痛我们早已见怪不怪的麻木的神经,它像漆黑暗夜里突然射出的一道强光,逼迫我们的眼睛不敢直视。这是一代人的命运,像槐树一样被连根拔起,既脱离了乡土,又融不进城市,在陌生的城市无根地漂泊,茫然面对城市,面对未来。他们丧失了家园,也丧失了尊严,甚至丧失了语言,只有“抱着槐树痛哭”。而他们的上辈,就是《农业夜》里的父亲们母亲们。父母们在露水和星光下劳作,在夕阳和泥土里生活,清贫、辛苦、安然、恬静,对未来有实在的把握,“眼含恩情的光芒”。需要注意的是,这样解读,并不能简单理解成诗人想回到昔日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而是表现了诗人对当代体制性不公的深切感受和深入思考。石玉坤的这些诗歌,锋芒耀眼而又内敛沉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同时又有高度的艺术性,体现了介入现实的深度与强度。
  形式服务内容。但就诗歌来说,形式往往大于内容,或者说形式就是内容。记不起哪一位先贤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却经常隐遁无形。总体来看,石玉坤的诗歌介于传统与后现代之间,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玲珑,又摆脱了其渐已丧失活力和表现力的修辞格套;既吸收了中外现代诗的构思方式和语言表达,又摒弃了其高度自我、幽暗晦涩的诗风,逐渐形塑了自己明净、雅洁、清澈、意味隽永的诗歌品格。石玉坤诗歌的感人,首先在于形式美,即其诗歌语言的纯净精炼、联想想象的贴切新奇、意象选择的准确有力。但是对于石玉坤这样当代诗人的语言,我们又无法像对待古诗一样寻章摘句,用“炼字”的方式去分析其语言。因为,当代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就是诗歌本身,语言像水银一样渗透在诗歌形式和内容的所有方面。不过,有眼力的读者能够清晰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语言的简洁明净,感受到语言那不可思议的魅力魔力。联想是诗歌构思的本质,联想能力决定了诗人的才华。诗人以同名诗歌《从清溪抽出丝绸》命名这本诗集,而这也是诗歌中的一句。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句子能够概括一切诗歌创作,即“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因此,它几乎成为一种象征。不同的是,从清溪抽出丝绸,是那样的新奇质感,熨帖人心,它连接着形象与抽象,连接着实有与虚无,连接着观察与创造。这样的联想,集中所有的诗歌比比皆是。意象选择得是否恰当准确,不仅影响到诗歌表现力的强弱,也关系到诗歌深层精神意蕴的盈枯。还以《乡槐》为例。粗略看去,把移植的槐树改为樟树、柳树、银杏树、桂花树皆无不可,现实中也以城市移栽樟树最为普遍,但“槐树”在中国人传统观念和深层心理积淀中却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家住山西洪洞大槐树”“国槐”“宫槐”“官槐”“媒槐”以及民间大量关于槐树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槐树”安土重迁、乡情乡音等心理意义,但《乡槐》中所有这些涉及传统与心理的内容都没有在诗句中出现。因此,以当代新诗的形式表现中国风格、中国精神,需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对新诗理路有正确的把握,并做出艰辛的探索。在这一方面,石玉坤无疑已经找到一把有效的钥匙。在肯定石玉坤诗歌创作普遍高质量的同时,我也想指出他的少数诗歌没能一以贯之,个别诗作形象不够鲜明有力,意象突兀,给读者的想象造成一些障碍,这大约是他在兴奋时快速创作随后又无暇修改打磨的结果。
  作为艺术家的诗人群体形象,在当代读者的心目中并不高大,有时甚至沦为贬义,被污名化。这与诗人群体的自身修为有关,也与大量诗歌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读者,而一味以自我为中心,自说自话,自我标榜,圈子创作的鸵鸟心态有关。当然,还与当代文化转型,需要大众审美习惯改变、审美能力提高有关。在不太适合诗歌这株植物生长的工业城市,石玉坤工作生活了30年。他坚守诗歌这块阵地,坚守内心的诗歌原则,成果累累。我最看重的是他明澈干净的语言及其背后那颗晶莹透亮、没受污染的原初的诗心。保持这样一颗纯洁的诗心,好诗才能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尖汩汩流出。诗歌带给他清贫、寂寞,也带给他内心的平静、自由、充盈和人性的纯粹、高贵、完整。
  责任编辑 何冰凌
其他文献
1  彩虹?呀,我看见彩虹啦……面对眼前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尽管激动异常,但杨小翼并没有在脸上表现出来。揉揉眼皮,逆着光,他看到瘦骨嶙峋的外公正雕像一样直直地站在地中央,手里的排水管打齐肩处六十度向上斜举,管口在咕咕冒水。接着,他看到外公那随着呼吸悠悠窜动的喉结。杨小翼猜他一定是干累了,在休息呢,又想:“可他为什么不干脆将龙头放到地上?”杨小翼压制着内心的激动,上午的阳光照在他沾着泥巴的手背上,暖烘
期刊
一  谁也想不到新丰化工厂的保密工作做得这样好,停车后的第三天,在厂部召开的例行检修会议上,厂长宣布,这次停车并不是要全厂大修,工厂倒闭了。单桥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脑子里“嗡嗡”直响……  单桥不是中层干部,没有参加检修会议,没有看到那天开会的情景。他只是听说,厂长宣布工厂倒闭的话音刚落,化工三车间主任老皮,首先站了起来。他双手颤抖着,口无遮拦地骂起来。厂都倒了,这些天,还他妈的假模假样的,检查老
期刊
刘鹏艳,安徽合肥人,作家、评论家,出版有小说集《天阉》、长篇童话《航航家的狗狗们》等,作品曾入选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  我和她曾经约定过一场远行,那年我十七,她十八。十七八的年纪,没有什么可能或者不可能,只要你愿意,做什么都百无禁忌。你甚至可以不请求任何原谅,最后却总是会被任何人原谅。结果是那一天她一个人去了远方。她回来时《大话西游》正火,姑娘们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台词:我猜到了故事的开始,但我猜不
期刊
《四眼》很短,6000余言,简洁、洗练而又内蕴深厚,接通了现实与形而上的通道,在故事层面的现实之上,勘探了人的情感意绪和心灵空间,并进而上升到了对生命的哲学追问。不长的篇幅却具备了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了短篇小说应有的诗性和神性,这就是优秀短篇小说的内在品格。  现实的故事层面是完整的,也是敞开的。在神秘、深邃的布达拉宫里,两个带着朝圣心情的青年男女即黄路和夏娃在这里“遇见”,并由此拉开了小说故事的
期刊
1  手紧握方向盘,大灯打到最亮,两只铜铃眼似的,在黑暗里劈开条光路,一侧偶尔有车超过去,程思凡就浑身一紧。妈,开慢点。儿子小非说。没问题。程思凡嘴上答着,心却揪紧了。下坡,刹车!小非又喊。程思凡恍然,连忙调整方向,是个小坡,少说有三四十度角,不爬到坡顶,看不到对面来车。这是她第一次上高速,学车学得糊里糊涂,找了关系,轻松拿证,买车才三个月,过去总是在市里转悠,真上高速,又是晚上,她考虑再三,加上
期刊
广西80后小说作者方阵中,侯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从《立地成佛》《上海,一九八几》到《斯诺克决战》等近期作品来看,侯珏有着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和执着的叙事探索精神。在普遍浮躁的文学生态下,对一个青年小说家来说,这种不懈探索的创作姿态实在难得。  一个巧妙的故事往往依赖于作家在情节推进上驾轻就熟的能力和枝蔓参差中删繁就简的本事。侯珏是讲故事的能手。阅读侯珏的新作《斯诺克决战》,便走到了一个慢镜头控制的世
期刊
这是一篇相对艰涩的小说。  洪放兄这些年的创作,呈现一种喷发的态势,他在写了许多官场长篇之后,近两年开始返回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他的中篇小说《清明》《菩萨蛮》以及短篇小说《芭蕉》《木鱼》我都反复阅读过,喻世和阐禅是其小说的两大主题。《清明》主要揭示了乡村礼崩乐坏的陷落情状和人心的坍塌,《菩萨蛮》则摹写了以田去非为代表的农民企业家的种种堕落、挣扎和自我救赎;而《芭蕉》和《木鱼》这两个姊妹短篇曾是我一度
期刊
1  本来只需25元,舒继扬给了的士司机30元,说了声不用找了,便下了车。他抬头看了看面前这座二十多层,似乎向自己倾倒的四星级酒店,又眯着眼看了看西边半落不落的太阳,嘴角无意识挂了一丝微笑。驻足分把钟后,他步履轻盈地朝大楼走去,不一会就走进大楼的肚子里,又不一会,他便顺着大楼的竖肠子来到了19层。81916房间,这是个很好的号,舒继扬打开房间后,第一开空调,第二烧水,第三开电视。他毫无心思地调着台
期刊
鸡是田园少不了的符号,它们或在庭院里闲逸觅食,或在草垛前翻找麦粒,或在石榴树下引吭长鸣。只要到乡村,你的眼神第一时间遇上的,总是这些跑在村头的鸡们。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丰年留客足鸡豚”,杀鸡是农家待客的朴素之道,也是最高礼遇。农人平时是舍不得杀鸡吃的,来客是个例外。一碗鸡肉,一碟豆米,一壶老酒,能将待客的殷勤铺展成绵绵长路,主客逗留在这条路上闲话家常,将老酒喝成腮边红晕,喝成西天的夕
期刊
终南山的石头是不出奇的暗青色,在陡坡峭壁上显露出来,点缀朵朵墨绿的松树,雾气升腾时,树木显黑,石头显白,墨味很浓,也有些华山的意思了。峭壁边还有一块峭壁,攒起了峰头,因顶上有块“飞来石”,形似人头,当地人称之为人头峰,是这一片山区可见的主峰。人头峰更陡,因而更裸,万万年的裸,石色便转为苍黄了,也有些黄山的味道了。  大凡看山,石头是最显眼的,千奇百怪,莫可名状,才出景色,因此,名山大多是石头山。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