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下,旅游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转型,但旅游人才不足仍是其发展瓶颈。为培养高技能服务型人才,发展旅游业,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导游专业为例研究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合理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0-02
0 前言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中原旅游业面临新一轮的升级转型。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面对着充满战略发展机遇的中原旅游业,定位更加明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方式转向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主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提高型为主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因此必须加大培养旅游人才力度,努力形成旅游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
1 中原經济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飞跃,旅游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今中原经济区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高职教育占有重要比例。从学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大约占到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的以知识为体系教育模式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需求。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初期,不少旅游企业用人的现状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现代旅游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走到旅游企业一线还具备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操守与较高的个人素养。目前多数高职旅游专业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即便成绩优异,到工作岗位总觉得不能适应,主要是缺乏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行为规范不足),职业能力不够(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少,陈旧,脱离实际),导致很多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一大部分都流向了其他行业。所以出现高就业率高流失率的现象,也就是一方面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用工单位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可用人才。
2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库,是培育旅游人才的摇篮。目前旅游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与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市场所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尽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吸引力弱;旅游专业建设不够完整等。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在认知、理解、技能、经验方面应达到的标准。作为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旅游人才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学术型人才,他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实践,其课程内容就不应该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能力为核心,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对培养目标具有盲目性,缺乏职教特色。很少有院校能够持整合企业相对应的岗位所需能力,坚持能力为导向来培养学生。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翻版的”本科旅游课程,太过系统化,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导致很难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旅游专业生源不尽统一,对不同生源采取统一的教学计划,未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而课程设计中缺少针对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热点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不符合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特点;缺少针对地方旅游发展的特色课程,与地方经济与行业的发展脱节,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本地区就业,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未来所需。
2.3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重“概念原理”的知识,而轻“过程、方法的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设计并未体现国家教育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选修课较少,学生跨校、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机会更少;文科与理科等不同类型课程比例不合理。特别是文理渗透课程太少,并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培养,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高职导游专业设置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校课程设置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各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相关课程内容中就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会被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反复讲授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教育资源,导致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
3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以导游专业方向为例
究其缘由,做到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做到生产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要设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1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目标的确立
教育作为特殊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社会需求。旅游人才需求很大,高职旅游教育如何培养高技能性服务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关键是看其培养方法与模式,这首先就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总体课程目标从大方向上指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它为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提供了依据。许多高职院校,为体现其层次较高,把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达不到目标,也不符合我们市场需求,我们的市场和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高智能和具备操作技能的劳动者。高职院校开办旅游专业必须明确高职旅游教育不是培养旅游管理的理论家,而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旅游专业人才。课程目标一定要明确,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正确的目标指向下去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3.2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的设置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的人才基本标准是接近企业需求,能迅速融入企业。高职导游专业必须以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作为课该专业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专业理论性课程体系基础上,注重应用性课程设置,增强课程实用性和战略性。
导游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保证培养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达到成功对接,要在专业目标指导下,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目标工作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课程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见图1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在设置过程中,首先要调研专业面对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并归纳、总结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再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科學分析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用哪些课程支撑,达到从能力分析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导游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4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施保障
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的核心点是课程设置,同时也是直接对应教学目标、办学特色这两个核心目标。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零距零”,还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4.1 丰富课程体系设计主体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完整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需要丰富设计主体。要让行业专家参与,主要负责导游职业能力的专项分析;要职业教育专家要亲自参与,指导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进度和方向,负责将专项能力整合为具体的课程;教师要进行市场调研,亲自实践导游工作,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能力;学校决策人员要组织课程开发专家、行业专家、教师等多方设计主体讨论并制定出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负责监督课程开发的进程和质量;设计主体各方明确其权利义务,发挥各自优势,以确保课程体系设计的质量和流程的顺利。
4.2 强化教学方法与管理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导游专业教学不仅涉及到许多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等实物,而且涉及到许多实际操作技能,迫切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导游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有利于接受信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管理也不能是僵化的条条框框,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注意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学分制的实施要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配。课程设置突出灵活性,体现高职教育面向人人的特点,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可以不采用统一的内容和进度,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4.3 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不仅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学校的设施以及旅游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实训教学设施。很多的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除了课堂教学外,增加了实际操作环节,但由于受实训、实践场所的条件局限,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职导游专业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09.
[2]曲秀梅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
[3]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告知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辽宁师范学院,2009.
[4]端木礼明.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J].人民黄河,2012.
[5]陈国生等.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0-02
0 前言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中原经济区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中原旅游业面临新一轮的升级转型。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面对着充满战略发展机遇的中原旅游业,定位更加明晰,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方式转向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主发展,模式转向质量效益提高型为主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因此必须加大培养旅游人才力度,努力形成旅游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
1 中原經济区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飞跃,旅游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当今中原经济区旅游教育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高职教育占有重要比例。从学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大约占到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对整个经济区经济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传统的以知识为体系教育模式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需求。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初期,不少旅游企业用人的现状是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现代旅游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走到旅游企业一线还具备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操守与较高的个人素养。目前多数高职旅游专业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很好地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即便成绩优异,到工作岗位总觉得不能适应,主要是缺乏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服从意识、行为规范不足),职业能力不够(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少,陈旧,脱离实际),导致很多旅游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一大部分都流向了其他行业。所以出现高就业率高流失率的现象,也就是一方面是旅游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用工单位苦于找不到适合的可用人才。
2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高职旅游专业是为旅游产业发展出谋划策的智库,是培育旅游人才的摇篮。目前旅游业人才的总体水平与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市场所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人才培养结构不尽科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不畅;旅游人才队伍稳定性差,吸引力弱;旅游专业建设不够完整等。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教育课程目标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在认知、理解、技能、经验方面应达到的标准。作为以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旅游人才的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学术型人才,他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实践,其课程内容就不应该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能力为核心,但很多高职院校对对培养目标具有盲目性,缺乏职教特色。很少有院校能够持整合企业相对应的岗位所需能力,坚持能力为导向来培养学生。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创新,“翻版的”本科旅游课程,太过系统化,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导致很难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旅游专业生源不尽统一,对不同生源采取统一的教学计划,未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多样性与灵活性,而课程设计中缺少针对旅游业发展新形势的热点课程,不能与时俱进,不符合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特点;缺少针对地方旅游发展的特色课程,与地方经济与行业的发展脱节,调查发现,大多数的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本地区就业,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未来所需。
2.3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重“概念原理”的知识,而轻“过程、方法的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僵化,课程设计并未体现国家教育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选修课较少,学生跨校、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机会更少;文科与理科等不同类型课程比例不合理。特别是文理渗透课程太少,并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培养,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高职导游专业设置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校课程设置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随着各科内容的扩展,所授内容越来越多,相关课程内容中就出现了一些基础理论会被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反复讲授的问题,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教育资源,导致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
3 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以导游专业方向为例
究其缘由,做到中原经济区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合旅游业发展需要,做到生产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要设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1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目标的确立
教育作为特殊服务产业,人才培养必须考虑社会需求。旅游人才需求很大,高职旅游教育如何培养高技能性服务型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关键是看其培养方法与模式,这首先就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目标是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总体课程目标从大方向上指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它为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提供了依据。许多高职院校,为体现其层次较高,把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高级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达不到目标,也不符合我们市场需求,我们的市场和行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高智能和具备操作技能的劳动者。高职院校开办旅游专业必须明确高职旅游教育不是培养旅游管理的理论家,而是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旅游专业人才。课程目标一定要明确,才能真正使受教育者在正确的目标指向下去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3.2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的设置
职业性和实践性是高职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的人才基本标准是接近企业需求,能迅速融入企业。高职导游专业必须以旅游企业和行业的前沿动态作为课该专业程设置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完善专业理论性课程体系基础上,注重应用性课程设置,增强课程实用性和战略性。
导游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保证培养人才的特色供给与旅游人才需求达到成功对接,要在专业目标指导下,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目标工作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课程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见图1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在设置过程中,首先要调研专业面对的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并归纳、总结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再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科學分析该工作岗位(群)所需的专项能力用哪些课程支撑,达到从能力分析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导游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4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施保障
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能力培养的核心点是课程设置,同时也是直接对应教学目标、办学特色这两个核心目标。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实现培养人才与市场需求“零距零”,还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4.1 丰富课程体系设计主体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完整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需要丰富设计主体。要让行业专家参与,主要负责导游职业能力的专项分析;要职业教育专家要亲自参与,指导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进度和方向,负责将专项能力整合为具体的课程;教师要进行市场调研,亲自实践导游工作,体验实际工作中需要哪些能力;学校决策人员要组织课程开发专家、行业专家、教师等多方设计主体讨论并制定出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负责监督课程开发的进程和质量;设计主体各方明确其权利义务,发挥各自优势,以确保课程体系设计的质量和流程的顺利。
4.2 强化教学方法与管理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说明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采用最佳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另外,导游专业教学不仅涉及到许多旅游景点、设施、设备等实物,而且涉及到许多实际操作技能,迫切需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导游专业教学的现代化,有利于接受信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管理也不能是僵化的条条框框,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注意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学分制的实施要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分配。课程设置突出灵活性,体现高职教育面向人人的特点,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可以不采用统一的内容和进度,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4.3 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力度
高职导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不仅对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要求更高,而且对学校的设施以及旅游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河南高职导游专业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实训教学设施。很多的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在有关课程的学时分配上,除了课堂教学外,增加了实际操作环节,但由于受实训、实践场所的条件局限,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职导游专业应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2009.
[2]曲秀梅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7.
[3]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告知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辽宁师范学院,2009.
[4]端木礼明.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研究[J].人民黄河,2012.
[5]陈国生等.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模式构建特点[J].咸宁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