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第二部电影产品《箭士柳白猿》何时上映?”
“不知道,没人愿意发行!”
“为何?”
“说演员都没名气。”
“他们不看你的产品吗?”
“他们在乎演员的名气,并借此来判断市场。我300万小投资的电影,做好发行的话,他们要投入500多万,他们不愿意冒险。这就是现实。”
我的心咯噔一声,放下酒杯。徐皓峰淡然地说,他在筹拍第三部电影作品。我说,你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我建议编辑部同事都认真看看,尤其是你的新作《武士会》,它们带给我震撼和思索。汪若涵说,这是真的。他腼腆地笑了笑。在我们岔开话题前,我跟他分享了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一段日记:“我作画至今日(1821年4月20日),许多作品都不比别人的差,或许可说是全神贯注地完成的,但从来没有因追逐金钱而迫使我粗制滥造,由于我对待自己的作品过于精心,往往完成后在构思上不符合时代精神。最后,我终于明白我的作品被敌对者视为最大的缺陷,原来在于我的作品不像他们。”又举起一杯,饮下。
酒后,走在大街上,仰望看不到星星的星空,我吐了一口浊气。“这就是现实”,的确,而且我们都认为这很正常。那些对自己产品忠诚的人,总会被扣上“不接地气”的帽子,我们整个社会文化是成功学文化,不是创新型文化,很多创新产品出来根本没法到达用户。但也就是当我们把这当正常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没有想象力,也让一切都变得乏味和无聊。我找不到反驳外媒的说辞:“在当今的中国经济中,企业家精神就是对其他地区发明创造的标准产品进行生产、营销和售卖。这就是中国至今研制不出iPhone和iPad这样的了不起的产品,且在全球经济中没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
我想说他们胡扯,但一时失语。那个夜晚回到家里,我想起不久前跟普涞经纪公司创始人陈戈的一次聊天。他说,宁浩拍《疯狂的石头》前是他的员工,他看了宁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大戏,知道他是个人才。宁浩想拍电影时,他四处跟人推介说,这人是个天才。但没人投宁浩。“不就是300万吗?我为什么自己没投他?说到底,别人没信这个新人,我也没真信这个没经验的毕业生!”陈戈说,“要是今天,他真看好一个人,一定拿出4亿投一个,每个片子4000万,想好了再拍,一共10部片子,但千万别赶工。10部片子,能都砸吗?”体味着“千万别赶工”,窝在沙发上,我再次翻看起《武士会》里所讲的,“三流人干成一流事,不是手艺好,是他们不赶工”。
什么样的商业思维模式,逼得我们如此赶工,到处都是粗制滥造?追求效率的极致,结果什么都过剩了,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其实又什么都缺。
难道我们不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能让我们不赶工,能让每个人对自己的产品保持忠诚,能让消费者看到布满星星的天空?
吐了一口浊气,总想吸一口清气。拜访瑞鸣唱片创办人叶云川,他说:“你要每月出版啊?今天做什么都得赶。唉!有什么好赶的呢?”他不喜欢赶工,所以没什么出版计划,有他想做的唱片了就认真去做。在国外别人介绍他时,总说他的公司是中国唯一靠自己赚钱的唱片公司。他在北京亚运村租了几十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司,算他一共六个人,三个做销售,两个做他的助理。有人想投资他,派了一名专业人士来公司了解情况,扫了一眼办公室后问他:“你觉得自己公司值多少钱?”“2000多万吧!”结果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一脸诧异,一个一脸无辜。他理解对方的诧异,“这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思维模式,看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没有投资,他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用心做音乐”。他送我关栋天的《短歌行》,说这是他做音乐10年的毕业产品。
回来聆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半歌半啸,亦放达亦性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我体会到2013.06 他们的用心,也仿若看到了一颗星星在闪烁。
“不知道,没人愿意发行!”
“为何?”
“说演员都没名气。”
“他们不看你的产品吗?”
“他们在乎演员的名气,并借此来判断市场。我300万小投资的电影,做好发行的话,他们要投入500多万,他们不愿意冒险。这就是现实。”
我的心咯噔一声,放下酒杯。徐皓峰淡然地说,他在筹拍第三部电影作品。我说,你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我建议编辑部同事都认真看看,尤其是你的新作《武士会》,它们带给我震撼和思索。汪若涵说,这是真的。他腼腆地笑了笑。在我们岔开话题前,我跟他分享了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一段日记:“我作画至今日(1821年4月20日),许多作品都不比别人的差,或许可说是全神贯注地完成的,但从来没有因追逐金钱而迫使我粗制滥造,由于我对待自己的作品过于精心,往往完成后在构思上不符合时代精神。最后,我终于明白我的作品被敌对者视为最大的缺陷,原来在于我的作品不像他们。”又举起一杯,饮下。
酒后,走在大街上,仰望看不到星星的星空,我吐了一口浊气。“这就是现实”,的确,而且我们都认为这很正常。那些对自己产品忠诚的人,总会被扣上“不接地气”的帽子,我们整个社会文化是成功学文化,不是创新型文化,很多创新产品出来根本没法到达用户。但也就是当我们把这当正常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没有想象力,也让一切都变得乏味和无聊。我找不到反驳外媒的说辞:“在当今的中国经济中,企业家精神就是对其他地区发明创造的标准产品进行生产、营销和售卖。这就是中国至今研制不出iPhone和iPad这样的了不起的产品,且在全球经济中没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
我想说他们胡扯,但一时失语。那个夜晚回到家里,我想起不久前跟普涞经纪公司创始人陈戈的一次聊天。他说,宁浩拍《疯狂的石头》前是他的员工,他看了宁浩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大戏,知道他是个人才。宁浩想拍电影时,他四处跟人推介说,这人是个天才。但没人投宁浩。“不就是300万吗?我为什么自己没投他?说到底,别人没信这个新人,我也没真信这个没经验的毕业生!”陈戈说,“要是今天,他真看好一个人,一定拿出4亿投一个,每个片子4000万,想好了再拍,一共10部片子,但千万别赶工。10部片子,能都砸吗?”体味着“千万别赶工”,窝在沙发上,我再次翻看起《武士会》里所讲的,“三流人干成一流事,不是手艺好,是他们不赶工”。
什么样的商业思维模式,逼得我们如此赶工,到处都是粗制滥造?追求效率的极致,结果什么都过剩了,看起来什么都不缺,其实又什么都缺。
难道我们不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模式,能让我们不赶工,能让每个人对自己的产品保持忠诚,能让消费者看到布满星星的天空?
吐了一口浊气,总想吸一口清气。拜访瑞鸣唱片创办人叶云川,他说:“你要每月出版啊?今天做什么都得赶。唉!有什么好赶的呢?”他不喜欢赶工,所以没什么出版计划,有他想做的唱片了就认真去做。在国外别人介绍他时,总说他的公司是中国唯一靠自己赚钱的唱片公司。他在北京亚运村租了几十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司,算他一共六个人,三个做销售,两个做他的助理。有人想投资他,派了一名专业人士来公司了解情况,扫了一眼办公室后问他:“你觉得自己公司值多少钱?”“2000多万吧!”结果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一脸诧异,一个一脸无辜。他理解对方的诧异,“这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思维模式,看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没有投资,他不太在意,他在意的是“用心做音乐”。他送我关栋天的《短歌行》,说这是他做音乐10年的毕业产品。
回来聆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半歌半啸,亦放达亦性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我体会到2013.06 他们的用心,也仿若看到了一颗星星在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