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设题陷阱,主要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考查。文言文阅读的题型除了翻译题,其他小题均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包括词语解释题、信息筛选题、分析概括题等。考生要想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意,提高分值,可以从选择题中找突破口。
【经典试题】
(2014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④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阅读技法】
一、自后而前,巧妙作答
阅读时,考生首先要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章和试题的内容用心地默读一遍,在大脑中快速贮存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然后,考生要打破原来的解题常规方式,自后而前作答,即从后往前做题,先做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即分析概括题,因为这道题以分析、评价文章中的人物言行为主,内容完整地覆盖了整篇文章。从历年考查的题目来看,该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将所给的4个选项连缀起来便是整篇文章的大意,而且4个选项内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道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是错误的内容,而是大部分内容都正确。这样,考生就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段主旨,理解文意,拨正初次阅读时偏离的航线。
二、讲究方法,对照排除
(一)分析概括题主要采用“对照”法
分析概括题即上文选择题的第2题,这道题主要是要求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进行归纳与概括。命题者一般提供4个对原文进行归纳概括的选项,让考生判断出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从多年来文言文选择题设置的选项看,该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涉及原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考查考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文段文意。
解答上文选择题的第2题,考生可采用“对照”法,按照4个选项的先后顺序,对照选项与原文的不同点。A项,第一个逗号前“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的归纳错误,对应的原文是“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也就是说有人邀请张祖斩除大拇指来免除兵役,张祖犹豫不决,就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劝他:“法律是可以逃避的,斩掉的手指却再也长不出来了,为什么要斩去它呢?”于是张祖避开了这件事情没有做,所以张祖并没有真正地斩去手指。由此可见,该项错误。
(二)信息筛选题主要采用“先对照再排除” 法
信息筛选题即上文选择题的第1题,考生答题的方法,就是结合语境来作答。具体是先对照原文,分别找出选项中所给出的语料与其在原文中的对应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概内容,看它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在运用“对照”法发现不合题旨的语料后,就将含有该语料的选择项排除,一般发现一段不合题旨的语料可排除两个选项。
例如解答上文选择题的第1道题,题目中,有两个限定条件,分别为:陈述对象必须是“张祖”(“①闽中法令严核”陈述的主语不是“张祖”,首先排除A项和B项),以及内容是“尽职尽责”(“尽职尽责”的内容从文章的第三段可找出,也就是张祖开始担任官职之后才出现在他身上的一种品质,②选项不涉及“尽职尽责”,即“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错误,可排除C项)。正确答案为D项。
【实战演练】
(2O15年福建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词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参考答案:
1.D(运用“先对照再排除”法。②是说乐毅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乐毅给燕王写信的原因)
2.C(运用“对照”法。“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的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乐毅不会说赵伐燕)
【经典试题】
(2014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④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阅读技法】
一、自后而前,巧妙作答
阅读时,考生首先要带着“何人” “何时”“何地”“做何事” “结果怎样” “为什么” 等问题,对文章和试题的内容用心地默读一遍,在大脑中快速贮存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然后,考生要打破原来的解题常规方式,自后而前作答,即从后往前做题,先做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即分析概括题,因为这道题以分析、评价文章中的人物言行为主,内容完整地覆盖了整篇文章。从历年考查的题目来看,该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将所给的4个选项连缀起来便是整篇文章的大意,而且4个选项内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是大致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道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是错误的内容,而是大部分内容都正确。这样,考生就能够更好地把握文段主旨,理解文意,拨正初次阅读时偏离的航线。
二、讲究方法,对照排除
(一)分析概括题主要采用“对照”法
分析概括题即上文选择题的第2题,这道题主要是要求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进行归纳与概括。命题者一般提供4个对原文进行归纳概括的选项,让考生判断出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从多年来文言文选择题设置的选项看,该题主要考查的内容涉及原文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考查考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文段文意。
解答上文选择题的第2题,考生可采用“对照”法,按照4个选项的先后顺序,对照选项与原文的不同点。A项,第一个逗号前“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的归纳错误,对应的原文是“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也就是说有人邀请张祖斩除大拇指来免除兵役,张祖犹豫不决,就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劝他:“法律是可以逃避的,斩掉的手指却再也长不出来了,为什么要斩去它呢?”于是张祖避开了这件事情没有做,所以张祖并没有真正地斩去手指。由此可见,该项错误。
(二)信息筛选题主要采用“先对照再排除” 法
信息筛选题即上文选择题的第1题,考生答题的方法,就是结合语境来作答。具体是先对照原文,分别找出选项中所给出的语料与其在原文中的对应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概内容,看它是否符合题干的要求。在运用“对照”法发现不合题旨的语料后,就将含有该语料的选择项排除,一般发现一段不合题旨的语料可排除两个选项。
例如解答上文选择题的第1道题,题目中,有两个限定条件,分别为:陈述对象必须是“张祖”(“①闽中法令严核”陈述的主语不是“张祖”,首先排除A项和B项),以及内容是“尽职尽责”(“尽职尽责”的内容从文章的第三段可找出,也就是张祖开始担任官职之后才出现在他身上的一种品质,②选项不涉及“尽职尽责”,即“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错误,可排除C项)。正确答案为D项。
【实战演练】
(2O15年福建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
①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②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③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④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⑤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⑥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词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参考答案:
1.D(运用“先对照再排除”法。②是说乐毅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乐毅给燕王写信的原因)
2.C(运用“对照”法。“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的表述错误,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借此表明乐毅不会说赵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