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的住宅小区、菜市场、中小学附近,人们常常能见到这样一些广告:午托、晚托、语数英同步辅导、快速作文……在刚刚开始的寒假,这些机构借着商机“狠狠”地打了一场招生广告战。这些培训内容多样、价格收费低廉的托辅培训机构大都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无论是教师资质还是办学场地等条件大都不符合要求,属于地道的“山寨货”。可就是这样的机构,却大受家长欢迎,近几年还出现越来越兴盛的势头,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时下,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在围着分数打转。为提高本地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对教师有偿补课“睁只眼、闭只眼”,致使有偿补课泛滥成灾。“禁补”的执行,按理说应该也能得到家长们的欢迎,但事实上,家长们却毫不领情。有的家长甚至亲力亲为为子女组织集体补习。
“‘禁补令’剥夺了学生正常冲刺,打乱了高考前的复习步骤,迫使家长和学生在寒假花更多的钱财和精力以及安全代价,寻求社会办学,为社会办学谋取利益,这难道就是教育公平,难道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网上的这则抗议,相信能代表很多家长的心声。不论牺牲的利益再怎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依然心甘情愿。
许多高三家长的观点惊人一致:“马上就要高考了,考不上大学谁替孩子负责?现在上面不准公办学校补课,我们就找民办教育机构补课。如今就业压力这么激烈,谁敢拿高考不当一回事!”一位家长更是直言不讳:“高三不努力还什么时候努力啊,我们以前就是这样苦读,才好不容易从农村跳出来。孩子读高三了,一个月时间呆在家里谁有那个胆量啊?我们知道补课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还增加了家庭负担。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能考上一所理想大学,这钱就花得值!
学校不组织补课,自然有父母操心为他们报各种补习班。这些市场上的补习班,好点的“一对一”“一对二”,价格贵得令人咋舌,而便宜一点的大班教学,质量也未必有保障。也有不少学生在补课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科任老师,虽然这既不可能便宜而且也很难实现小班教学,但比起外面的老师,他们毕竟是同学们熟悉且最信任的。
叮叮是长沙某名校的高三学生,她整个假期都奔波在家长们联合为子女安排的补习班中。这些家长一般以学校里的“班”为单位自愿集结,一面为孩子联系科任老师,一面自己安排好补习场地,所需的费用统一交到一名家长手上,然后由其统一支付给老师。叮叮所在的这个由家长们组织的补习班,因为补课老师与别的补课班有交叉,使得老师得在几个场地间跑个不停。
“请老师的费用与市场相差不大,但场地的租借费用却不少。家长们都会尽量选择最好的环境,临近学校,有暖气空调,这样的地方一天就得一两千。”家长们这种硬朗的作风,无形中让孩子承受了不少压力——谁又会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我们无奈,家长也无奈。这事儿大家都不想做,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其他的人都在补习,自己肯定不愿意因此落后呀。”叮叮唯有一声叹息。
禁补令到底帮了谁?是帮助了即将高考的莘莘学子?还是张大血口的私人补课机构?
如果你是要高考的学生,你愿意看着其他同学掏大笔的钱去补课机构,自己却待在家里“减负”吗?“目前的‘补课风’就像传染病那样,一个学生补课,会传染其他学生及家长。如今的高考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谁敢掉以轻心?” 禁补令只是把广大学子从学校“请”到了补课机构,让这些补课机构大赚其财。学子们还是在上课。而且更为辛苦地跑东跑西,一节课近100元的比比皆是。
禁补令禁不住家长们的需求,也禁不住社会培训班的遍地开花。即使用行政命令将学校组织的补课扼杀在萌芽之中,但是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类名目的补习班谁去监管?假期补课有它生存的土壤,在这个温润的土壤上,红头文件就会显得很苍白,会最终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击败。只要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还真切存在,只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补课之风就难以停止,再好的素质教育设计也可能只是徒劳。
结语:
“禁补令”本身并没问题,这个我们先前就说过了,坏就坏在它所处的土壤并不适合它生存。有分析人士指出,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深入推进,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国家与政府、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三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利益冲突,学校既要维护和实现国家的公共利益,承担起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大使命,又要符合和满足家长的私益诉求,为学生创造升学深造的最佳机会,处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成绩“两难”选择之中。
补课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并非一夕之功,一招之式。目前这样笼统地“一刀切”只能增加学校、教师的压力和家长,学生的负担。
不少学校在竞争压力与利益驱动下往往进行变通和妥协,把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当成软性指标,更多地追求学生升学目标的实现,形成目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学校绞尽脑汁密谋补课绝不是贪图学生那点培训费,而是提高升学率——它也是目前评判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硬指标。很显然,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利益是高度重合的,尽管补课让大家都觉得很累,但为了那个终极目标,咬咬牙也就坚持了。所以说,当学校、学生、家长热情高涨齐心协力为理想而奋斗之时,突然闯入的“禁补令”无疑很让人扫兴,很不受待见。没办法,素质教育还在原地踏步,“禁补令”却单兵突进深入到了敌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除了被围剿还能有什么结局呢?
其实除了“禁补令”,近年来的“课堂改革”也受到了不亚于前者的争议。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教育改革探索之路的初衷与愿景都是美好的,只是对于广大师生家长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够平平稳稳地跨过高考这一道重要的门槛。高考政策要“变中求稳,稳中求变”才更符合他们的实际利益。而如果让被夹在“素质”与“应试”中间的学生,成为“试验品”和“牺牲品”,相信更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缺乏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再犀利的政策也会被一路荆棘逐渐消磨侵蚀,最终难逃钝掉的命运。流于形式的“禁补令”告诉我们,只要素质教育还没真正阔步迈进,为学生减负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边是减负的愿望,一边是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理想;一边是教育部门的禁令,一边是学生家长的呼声;一边是想让学生好好休息,一边是中考、高考的压力。究竟有什么方法能摆脱两难的境地?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恐怕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指向。
时下,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在围着分数打转。为提高本地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对教师有偿补课“睁只眼、闭只眼”,致使有偿补课泛滥成灾。“禁补”的执行,按理说应该也能得到家长们的欢迎,但事实上,家长们却毫不领情。有的家长甚至亲力亲为为子女组织集体补习。
“‘禁补令’剥夺了学生正常冲刺,打乱了高考前的复习步骤,迫使家长和学生在寒假花更多的钱财和精力以及安全代价,寻求社会办学,为社会办学谋取利益,这难道就是教育公平,难道就是减轻学生负担?”网上的这则抗议,相信能代表很多家长的心声。不论牺牲的利益再怎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依然心甘情愿。
许多高三家长的观点惊人一致:“马上就要高考了,考不上大学谁替孩子负责?现在上面不准公办学校补课,我们就找民办教育机构补课。如今就业压力这么激烈,谁敢拿高考不当一回事!”一位家长更是直言不讳:“高三不努力还什么时候努力啊,我们以前就是这样苦读,才好不容易从农村跳出来。孩子读高三了,一个月时间呆在家里谁有那个胆量啊?我们知道补课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还增加了家庭负担。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去了,能考上一所理想大学,这钱就花得值!
学校不组织补课,自然有父母操心为他们报各种补习班。这些市场上的补习班,好点的“一对一”“一对二”,价格贵得令人咋舌,而便宜一点的大班教学,质量也未必有保障。也有不少学生在补课时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的科任老师,虽然这既不可能便宜而且也很难实现小班教学,但比起外面的老师,他们毕竟是同学们熟悉且最信任的。
叮叮是长沙某名校的高三学生,她整个假期都奔波在家长们联合为子女安排的补习班中。这些家长一般以学校里的“班”为单位自愿集结,一面为孩子联系科任老师,一面自己安排好补习场地,所需的费用统一交到一名家长手上,然后由其统一支付给老师。叮叮所在的这个由家长们组织的补习班,因为补课老师与别的补课班有交叉,使得老师得在几个场地间跑个不停。
“请老师的费用与市场相差不大,但场地的租借费用却不少。家长们都会尽量选择最好的环境,临近学校,有暖气空调,这样的地方一天就得一两千。”家长们这种硬朗的作风,无形中让孩子承受了不少压力——谁又会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我们无奈,家长也无奈。这事儿大家都不想做,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其他的人都在补习,自己肯定不愿意因此落后呀。”叮叮唯有一声叹息。
禁补令到底帮了谁?是帮助了即将高考的莘莘学子?还是张大血口的私人补课机构?
如果你是要高考的学生,你愿意看着其他同学掏大笔的钱去补课机构,自己却待在家里“减负”吗?“目前的‘补课风’就像传染病那样,一个学生补课,会传染其他学生及家长。如今的高考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谁敢掉以轻心?” 禁补令只是把广大学子从学校“请”到了补课机构,让这些补课机构大赚其财。学子们还是在上课。而且更为辛苦地跑东跑西,一节课近100元的比比皆是。
禁补令禁不住家长们的需求,也禁不住社会培训班的遍地开花。即使用行政命令将学校组织的补课扼杀在萌芽之中,但是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类名目的补习班谁去监管?假期补课有它生存的土壤,在这个温润的土壤上,红头文件就会显得很苍白,会最终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击败。只要高考的指挥棒效应还真切存在,只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补课之风就难以停止,再好的素质教育设计也可能只是徒劳。
结语:
“禁补令”本身并没问题,这个我们先前就说过了,坏就坏在它所处的土壤并不适合它生存。有分析人士指出,素质教育之所以难以深入推进,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国家与政府、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三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利益冲突,学校既要维护和实现国家的公共利益,承担起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大使命,又要符合和满足家长的私益诉求,为学生创造升学深造的最佳机会,处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学生成绩“两难”选择之中。
补课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并非一夕之功,一招之式。目前这样笼统地“一刀切”只能增加学校、教师的压力和家长,学生的负担。
不少学校在竞争压力与利益驱动下往往进行变通和妥协,把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当成软性指标,更多地追求学生升学目标的实现,形成目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学校绞尽脑汁密谋补课绝不是贪图学生那点培训费,而是提高升学率——它也是目前评判一所学校、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硬指标。很显然,学校与学生、家长的利益是高度重合的,尽管补课让大家都觉得很累,但为了那个终极目标,咬咬牙也就坚持了。所以说,当学校、学生、家长热情高涨齐心协力为理想而奋斗之时,突然闯入的“禁补令”无疑很让人扫兴,很不受待见。没办法,素质教育还在原地踏步,“禁补令”却单兵突进深入到了敌后,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除了被围剿还能有什么结局呢?
其实除了“禁补令”,近年来的“课堂改革”也受到了不亚于前者的争议。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教育改革探索之路的初衷与愿景都是美好的,只是对于广大师生家长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希望能够平平稳稳地跨过高考这一道重要的门槛。高考政策要“变中求稳,稳中求变”才更符合他们的实际利益。而如果让被夹在“素质”与“应试”中间的学生,成为“试验品”和“牺牲品”,相信更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缺乏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再犀利的政策也会被一路荆棘逐渐消磨侵蚀,最终难逃钝掉的命运。流于形式的“禁补令”告诉我们,只要素质教育还没真正阔步迈进,为学生减负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边是减负的愿望,一边是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理想;一边是教育部门的禁令,一边是学生家长的呼声;一边是想让学生好好休息,一边是中考、高考的压力。究竟有什么方法能摆脱两难的境地?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恐怕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