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仪式作用刍论

来源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旅仪式包含着丰富的军旅文化内涵,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对内而言,它塑造着军队的精神风貌,可以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对外而言,军旅仪式还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形象展示、媒介传播等渠道起到引导大众构建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的作用。
  一、对共同信仰的培育树立作用
  对一支部队而言,信仰是极为关键的,它可以说是部队的灵魂所在,直接决定着这支部队秉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原则。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源出于宗教之中的仪式天生就具有信仰培育的作用。对我军而言,仪式培育的信仰就是当前我军正在大力提倡的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孝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内容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观体系。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虽然比照宗教的发展阶段来理解仪式,但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不属于宗教,它立足现实,剔除了宗教中的迷信和唯心主义成分,真正实现了仪式中信仰对象由神到人的回归。
  二、对战友之情的连接强化作用
  仪式还具有加深官兵间感情的作用。具体说来,这种作用是以共同信仰的建立为基础的。若是没有共同信仰的凝聚,部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官兵之间也许会产生各种情感,但那种情感不是军队核心价值统摄下的同志之情,因此对于履行部队使命并无直接的积极作用。在一个成功仪式中,参加仪式的成员是部分牺牲了自己的独立性的,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将自己融入一种神圣崇高的体验之中。正是在这种将小我融入大我的体验中,仪式中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他人也如自己一样,是这同一个大我的一部分,我就是另一个他人,他人就是另一个我。此时,对他人的情感也就是对自己的情感,我与战友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组成了一个彼此不分的情感统一体。
  三、对军人身份的自我认同作用
  军旅仪式,尤其是某些过渡性的军旅仪式能够起到让战士转变角色定位,认同自己的军人身份的作用,对此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入伍宣誓。入伍宣誓是军人对职责和使命的承诺和保证,更是对自己军人身份的自我宣告和确认。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战士们着装整齐,面对军旗,听完激昂的军歌,齐声复诵军人誓词,神圣、光荣、责任等体验在心中升腾。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开始明白,自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一名担负使命与责任人民子弟兵。具有类似功能的还有入党仪式和授衔仪式,它们与入伍宣誓的区别的只是参与人员的角色不同。另外,告别军旗仪式也是一种过渡性仪式,不过它却与入伍仪式的方向正好相反,前者是宣告我已经成从普通群众转变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后者则意味着我的军旅生涯已经结束。但千万不要以为,告别军旗仪式在宣告军人职业生涯结束的同时,也要从心理上斩断退伍者对于军队的情感纽带。恰恰相反,通过告别军旗仪式,军人对军队的感情不会减弱,反而会得到加强。那个时刻往往会成为一个刻骨铭心的伤心时刻。眼中噙满泪水的老兵们集体向军旗告别,这必将成为它永远抹除不了的人生记忆。从此以后,他们会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对与部队的眷恋与认同。
  四、对阵亡将士的审美拯救作用
  部队作战和执行危急任务过程中,伤亡在所难免,在危害造成之后,如何将伤亡带来的负面情绪降到最低,不至于引起相关人员情绪不稳,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军队中为遇难人员进行的丧葬和祭祀仪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丧葬和祭祀仪式主要是依靠一种“审美拯救”作用来实现它的稳定军心、安抚家属的目的。丧葬仪式通过音乐、舞蹈、悼词等一系列艺术形式,在仪式的参加者的内心构建出一个神圣领域,将苦难升华,使死亡获得崇高的意义,从而将战友和家属的悲痛情绪转化为一种神圣感和意义感,甚至产生一种向死而生、视死如归的决绝信念,这对于消解部队负面情绪,提高士气具有重大作用。
  五、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作用
  军旅仪式除了作为一种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之外,还能过形象展示、互动交流、媒介传播等方式起到传播军旅文化、引导大众审美趣味的作用。军旅仪式一般要求程序规范、组织流畅、军容严整,还要求官兵精神饱满、口号歌声响亮、氛围庄重严肃,这些都从内而外地展示着一支军队的形象,给人一种军队特有的阳刚之美。这些仪式一旦对外展示往往会大大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给广大观众带来强烈的审美感受。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我国“庆祝建国六十周年阅兵仪式”。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手段,五洲四海、举国上下,都感受到了天安门前阅兵仪式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我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或是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或如群山列队、江河奔腾;或是整齐划一、英姿飒爽……无论哪支部队都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冲击。阅兵仪式过后,社会上对于军人的崇拜和倾慕等正向感情明显增多,各种报刊媒介等正面言论激增,在社会上掀起一种以军人的阳刚之美、规范之美为取向的热潮,这些都是阅兵仪式带来的后续效应。相信随着部队仪式活动不断的规范化,制度化,军旅仪式必将为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进而为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他文献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专门人才的使命,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为此,可通过组织化工实训大赛,以点带面,推动实训教学。  一、化工实训大赛的目的  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 等特性的化工生产过程决定了实现“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教学方法难度较大,而
期刊
英国历来是一个重视教师质量和教师教育的国家。1870年提出的福斯特基础教育法迫切要求英国教师教育要重视教师质量的提高。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詹姆斯报告》的发布,英国教师专业化运动使教师培养途径由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随之而来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英国教师教育改革,使以大学为主导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教师的政策逐步过渡到“以中小学为基地”、中小学与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培养教师的政策。与此同时,
期刊
一、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  舌尖前音和舌尖后同属舌尖音,都是以舌头为主动器官,和口腔中的不同部位形成阻碍发出的清辅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平舌音和翘舌音。我国南方地区的很多方言中没有舌尖前和舌尖后的区分,如云贵川的大部分地区,在其方言中都是只有舌尖前音而没有舌尖后音,这样就在学习普通话发音时就无法区分舌尖前后音。在普通话的21个声母中,这一组音就占了7个,一旦无法区分,
期刊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本文将结合历年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和备战工作经验,探索一套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管理模式。  一、人才储备与选拔培训  (一)赛前的宣传动员。  从大一学生进校开始,学校利用专业教育、历届电子设计竞赛参赛概况、历届学生获奖情况、举办专题讲座、参观实验室、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等机会,
期刊
人的死亡本来是自然规律,但作为特殊公民的罪犯的死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监狱作为在押人员最为庞大、密集的监管场所,在依法治国和公民权利意识日益强烈的今天,服刑罪犯的死亡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监狱处理服刑罪犯死亡的问题上越来越困难,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更容易被人误传误导,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非常容易引起社会的责难,造成恶劣的影响。  在司法实践中,服刑罪犯死亡后,监狱一般是
期刊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是因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关心才得到关注的。虽然政府对他们的关注一直有增无减,但是发布文件不等于解决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财政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财政问题,有了经济保障,他们才能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财政等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困扰着政府以及家长。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进城务工
期刊
一个生命没有了感情,就等于灵魂飘飞了,血肉消洱了,只剩下空洞的躯壳。而苍白的、没有生命力的讲授,讲授者自己全然无动于衷,就更谈不上打动学生了,学生听得味同嚼蜡,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非常差。语文教学贵有情,而我们的老师在授课中偏偏“无情”。教师的语言要有内涵、有情趣、有激情、只有运用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课堂。这就是所谓的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
期刊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元,做一个称职的班主任,搞好一个班集体,是每一个班主任的职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形势的变化,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遇到了新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来开展工作。多年来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一个班集体,特别是一个刚组建的新班,如果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就会事半功倍,班级工作的各项任务也就可以很顺利完成。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循善诱,逐步
期刊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而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依然很重要。美国为了维护其霸主地位,也干涉进入南海事务。希望借此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进而遏制中国。本文将越南战争和南海问题美国从中的政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美国外交的内涵和实质。  一、美国对越政策  (一)越南战争的定义:  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为越南共和国(南越)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越南民主共
期刊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源于人们对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所进行的反思,早期主要是环保运动、环境教育,后来演变到绿色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教授在世界绿色大学研讨会上提出“将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深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提出了“绿色教育”概念,认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