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在劳动中既创造了丰裕的物质世界,也缔造了绚丽的精神世界。没有劳动,就没有文明;没有劳动,世界永远是一片原始洪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建立明确的劳动目标,激起他们劳动的欲望,给予他们参加劳动的机会。
关键词:劳动;教育;精神
2013年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10~15岁的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参加劳动的时间只有10分钟。
植树节这天,某小学在校园里种树。学校门口出现了一支奇怪的“队伍”。一些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到校园。他们对老师说:“还是我们来种吧,可不敢让孩子去种树。他们哪里种得好树。种树是百年大计,可得认真!”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才真正是百年大计!
人们都渴望获得幸福,然而,什么是幸福,如何做才能获得幸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的。幸福既不能靠他人施舍,也不能靠投机取巧,更不能去侵害他人的利益,幸福只能靠劳动去创造。只有劳动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人。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机会增多了。他们可以参加学校劳动,也可以参加一定的社会劳动,甚至可以在节假日勤工俭学。家长应要求孩子常常参加家务劳动。在家务劳动中,有生活常识的传授,有手脑的配合练习,有体力体质的锻炼,有优良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亲子情感的交流,有对生活苦乐的体验,有意志的磨炼,有技能的培养。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旁做起,从现在做起。例如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洗碗、整理书架、整理房间。保持下去,孩子才能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
少年儿童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在享受由父辈开创和建设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自觉地继承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把这种精神财富作为生活的支柱,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广大。只有这样,人才能有高尚的精神生活,生活才过得充实、康健、有意义。
一些发达国家,生活条件比我们好很多,但他们的家长依然注重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值得我们家长深思。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应该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时机和条件。普遍的做法是依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十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清扫庭院;十二岁的女孩能用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八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
有一名家长很彷徨地问老师:“有一次我让孩子去洗碗,孩子说,如今都是按劳取酬,您得给我洗碗的酬金。我很惊讶,不知道怎样回答他,您说孩子劳动要不要付酬?”而今,劳动酬劳要体现新的特色。义务劳动是不计酬劳的自觉为大众利益所进行的劳动,小学生参加这类劳动要意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和崇高目的,应该大力倡导和坚持。从事家务劳动是小学生的义务,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当然不应该付酬。家长还应该对孩子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让孩子体验劳动时以及劳动后的舒畅心情,既要看到劳动能带来物质利益,又要避免单纯为钱而劳动的做法。
劳动不但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精神财富,并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劳动能转变懒惰的习惯,有益于培养勤劳美德。劳动还能促进身体发展,提高人的生命力以及大脑的生机。小学生参加适度的劳动,能使肌肉、筋骨得到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和体力。无比重要的是,劳动促进智慧发展。孩子在劳动中,必定会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提高学习文化科学的积极性。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迪创造性。适量的劳动只会对学习有益。最后,劳动还能促进美育。劳动中能接触大自然的美、团体的美、产物的美、创新的美,劳动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介入家庭建设,培养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的本领。
其次,激起他们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小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教师和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在劳动中的失误指责过多,更不要去搞物质刺激。
再次,要指导他们的劳动技巧。因为小学生在体力以及技巧方面和成人都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详细指导,教授他们一些“窍门”,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巧。
最后,要给他们参加劳动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进行适宜的安排,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去倒垃圾,不许孩子吃完饭后洗碗,是怕孩子打坏碗或者把衣服搞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关键是家长要舍得、放手。
总之,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小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师和家长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否则,到他们长大成人什么也不会做而被社会所淘汰时,后悔晚矣!
关键词:劳动;教育;精神
2013年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10~15岁的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参加劳动的时间只有10分钟。
植树节这天,某小学在校园里种树。学校门口出现了一支奇怪的“队伍”。一些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到校园。他们对老师说:“还是我们来种吧,可不敢让孩子去种树。他们哪里种得好树。种树是百年大计,可得认真!”其实,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才真正是百年大计!
人们都渴望获得幸福,然而,什么是幸福,如何做才能获得幸福,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明白的。幸福既不能靠他人施舍,也不能靠投机取巧,更不能去侵害他人的利益,幸福只能靠劳动去创造。只有劳动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人。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机会增多了。他们可以参加学校劳动,也可以参加一定的社会劳动,甚至可以在节假日勤工俭学。家长应要求孩子常常参加家务劳动。在家务劳动中,有生活常识的传授,有手脑的配合练习,有体力体质的锻炼,有优良生活习惯的培养,有亲子情感的交流,有对生活苦乐的体验,有意志的磨炼,有技能的培养。
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旁做起,从现在做起。例如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洗碗、整理书架、整理房间。保持下去,孩子才能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
少年儿童是继往开来的一代,在享受由父辈开创和建设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自觉地继承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把这种精神财富作为生活的支柱,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广大。只有这样,人才能有高尚的精神生活,生活才过得充实、康健、有意义。
一些发达国家,生活条件比我们好很多,但他们的家长依然注重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值得我们家长深思。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应该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时机和条件。普遍的做法是依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各的角色:十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清扫庭院;十二岁的女孩能用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八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
有一名家长很彷徨地问老师:“有一次我让孩子去洗碗,孩子说,如今都是按劳取酬,您得给我洗碗的酬金。我很惊讶,不知道怎样回答他,您说孩子劳动要不要付酬?”而今,劳动酬劳要体现新的特色。义务劳动是不计酬劳的自觉为大众利益所进行的劳动,小学生参加这类劳动要意识到劳动的社会意义和崇高目的,应该大力倡导和坚持。从事家务劳动是小学生的义务,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当然不应该付酬。家长还应该对孩子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让孩子体验劳动时以及劳动后的舒畅心情,既要看到劳动能带来物质利益,又要避免单纯为钱而劳动的做法。
劳动不但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创造精神财富,并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劳动能转变懒惰的习惯,有益于培养勤劳美德。劳动还能促进身体发展,提高人的生命力以及大脑的生机。小学生参加适度的劳动,能使肌肉、筋骨得到锻炼,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抗病能力,从而增强体质和体力。无比重要的是,劳动促进智慧发展。孩子在劳动中,必定会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提高学习文化科学的积极性。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迪创造性。适量的劳动只会对学习有益。最后,劳动还能促进美育。劳动中能接触大自然的美、团体的美、产物的美、创新的美,劳动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方面,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劳动目标。劳动不单纯是为减少父母负担和学会干活,而是通过劳动,介入家庭建设,培养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在劳动中,孩子还可以学会与人交往的本领。
其次,激起他们劳动的欲望。设法使小学生从劳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肯定。不要让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教师和家长可以示范,不要对孩子在劳动中的失误指责过多,更不要去搞物质刺激。
再次,要指导他们的劳动技巧。因为小学生在体力以及技巧方面和成人都有差距,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劳动,家长应进行详细指导,教授他们一些“窍门”,帮助孩子改进劳动技巧。
最后,要给他们参加劳动的机会。教师和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进行适宜的安排,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去倒垃圾,不许孩子吃完饭后洗碗,是怕孩子打坏碗或者把衣服搞湿弄脏,反而给自己添麻烦。所以,关键是家长要舍得、放手。
总之,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小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师和家长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否则,到他们长大成人什么也不会做而被社会所淘汰时,后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