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具有专业化、实践型、标准化等基本特征,呈现出项目生产科学化、服务外包规范化、人员团队化和服务敏捷化的特征,同时呈现出人才需求多元化、从业人员复合型的发展趋势。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下,对于笔译译者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核心,信息技术素养是必需。培养会翻译、懂专业、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笔译人才是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迫切要求。
[关 键 词] 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笔译;译者能力;探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182-03
一、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内涵及基本内容
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教育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翻译服务、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1]从服务范围看,语言服务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和工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如交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催生出许多新业务类型。语言服务行业的外延进一步扩展,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总体表现在三个层面:核心层包括翻译公司、翻译研究和咨询机构、翻译软件开发公司、本地化公司;相关层包括语言培训、留学咨询、酒店接待、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支持层包括政府相关决策和行业协会、高等院校、考试中心。[2]
二、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语言服务除具备专业化、实践型、标准化等基本特征外,还逐步表现出项目生产科学化,服务外包规范化,人员团队化和服务敏捷化的特征,尤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人才需求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语言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语言服务模式和服务面向更加多样化,产业融合度、关联度更加密切。语言服务行业趋向于解决跨语言多语种的转换问题、跨语言障碍和跨文化障碍问题及多模态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交互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语言服务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必将更加明显。
(二)知识能力跨界融合
语言服务行业是语言服务人才主要的职业面向。语言服务行业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等四大业务领域。其中,与本地化服务有关的业务领域涉及网站国际化、多媒体本地化、软件本地化、国际化服务、创译、国际化测试、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以上领域至少覆盖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几大学科门类,涉及语言学、信息科学、经济学、传播学、跨语言大数据、国际商务语言服务、多语言项目管理等交叉领域。业务领域的交叉在宏观层面上为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性提供了可能。
业务领域的交叉协作加快了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的团队化。以本地化项目团队为例,该团队由专业翻译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构成。具体分工时,项目管理部负责项目规划、管控与协调,工程部负责技术支持,翻译部负责译前准备、翻译、编辑、译后校对,排版部负责译后文档的本地化排版,测试部负责本地化测试并协助纠正产品缺陷。团队内部分工明确,职责细化,但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并不单一,他们既是整个项目的“通才”,更是每个环节的“专才”。这在微观层面反映出现代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的跨界融合及复合性特征。
三、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视域下笔译译者能力
翻译是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涉及最多的领域,其中笔译译员的市场需求量最大。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笔译译者的能力构成,以便对高校笔译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语言能力是基础
笔译是提供双语或多语间转换的職业,必须以语言能力为依托。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现行语言服务标准以及中国《T/TAC2-2017口笔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均对笔译译者的语言文本处理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语言能力对笔译译者的基础性作用可见一斑。
语言能力包括源语(Source Language)能力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能力。“源语”在外语教学中指用于教授外语的本族语言,[3]通俗地可理解为“母语”。目的语即译者根据翻译要求者或委托方的要求将源语转换成的目标语言,一般可理解为外语。笔译译者的语言能力指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体包括对两种语言词汇、文法、句法的驾驭能力,语篇的理解分析能力,文化熟知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能力更重要的层面是双语交际能力,即翻译过程中准确识别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知识、体裁知识、文体知识、语用知识方面的异同,运用跨文化能力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本转换。[4]
(二)专业能力是核心
专业能力包括翻译或笔译专业能力和跨专业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笔译译者的基本专业能力,后者是笔译译者的拓展性专业能力。 基本专业能力指译者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了解本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背景及趋势,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完成学习要求,达成学习目标。
拓展性专业能力指译者掌握的非语言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如金融、医学、机械、化学等领域。拓展性专业能力既是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体现,也是从业人员知识能力跨界融合的必然要求。早在2010年,南开大学苗菊教授团队对分布在全国主要城市的60家翻译公司进行了调研,大部分职务要求应具备一个或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需求较大的专业领域有机械、商贸、化工、汽车、IT等。[5]《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语言服务行业涉及的翻译服务领域多样化。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政府外宣成为语言服务提供方受访企业承接的前三名翻译订单领域。[6]事实上,为适应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对复合型笔译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实行英语+新闻、英语+经贸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在翻译硕士(MTI)招生时便将具备汽车、机械、化工、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且外语能力较强等条件作为招考条件。
(三)信息技术素养是必需
随著智能语音、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等技术日益成熟,人工智能给予许多行业以影响和挑战。2019年国家发布的首批新职业中便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翻译职业中也出现翻译工程师、本地化工程师、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新岗位。语言服务市场对译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带来的冲击使外语教学乃至翻译教学的范式得以重构[7],“语言+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素养是在能力之上的更高层面,是个体某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8]美 国 国 家 研 究 委 员 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下属的信息技术素养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最早提出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认为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不仅要熟悉技术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器等),还必须有意识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灵活运用,并能够主动适应技术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语言服务行业插上信息科技翅膀的今天,美国信息技术素养委员会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概念已过于狭隘。笔译译者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技术认知能力
指译者应客观认识技术对翻译行业、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意识到新技术的实践价值,了解主流翻译技术,并在翻译实践中主动适应新技术。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即将来临的5G时代,翻译技术工具趋向云端化、协作化、轻量化和开源化,其功能更加强大,适用范围更广,市场占有率更高,这些都应引起译者的重视。
2.技术工具使用能力
指译者应主动学习和使用翻译技术。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翻译服务国际标准ISO17100。该标准界定了翻译技术的类型,也为从事语言服务的专业人员确立了翻译技术能力范围,包括内容管理系统操作能力、写作系统操作能力、桌面排版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软件操作能力、翻译管理系统操作能力、翻译记忆工具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操作能力、质量保证工具、双语编辑工具、本地化工具操作能力、机器翻译操作能力、术语管理系统、项目管理软件操作能力、语言文字识别软件。王树华教授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垂直领域及企业定制化机器翻译系统的发展,机器翻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将成为主流模式。[9]
3.技术学习能力
指译者应关注翻译技术的最新前沿技术,学习翻译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学习,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四、思考和建议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多达36万余家,比2018年6月底增加了近5万家,语言服务市场的总量、增量和增速可观。更可喜的是,语言服务人才开始受到阿里巴巴、华为等世界一流企业的青睐。但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会翻译、懂专业、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笔译人才仍有很大缺口。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下,对笔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成为笔译人才培养目标
外语专业、翻译专业或MTI专业均属于文科大类,同时又对技术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单一知识型笔译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笔译人才的培养主体,高校应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实践“新文科”建设思路,改变传统的笔译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语言服务产业链体现的产业技术与专业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跨专业项目实战融合,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专业深度融合,推动笔译专业更新升级,培养会翻译、懂专业、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笔译人才。
(二)翻译技术产学研结合应成为高校笔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翻译技术是翻译生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对翻译模式、翻译能力、翻译效率、翻译质量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首先,高校应争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其次,高校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课程体系,引入语言服务企业的真实案例,为学生搭建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再次,应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关注翻译技术的前沿发展,深化翻译技术的宣传普及研发研究,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育和研究的创新发展。
5G时代的到来及全球语言服务的增长对笔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受篇幅所限,文章仅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现代语言服务背景下笔译译者能力的构成,仍停留在思辨性探究层面。同时,文章仅粗浅地探讨了“新文科”建设理念下笔译人才的培养思路,深入的探讨有待进一步阐释。
参考文献:
[1]王立非.从语言服务大国走向语言服务强国[EB/OL].[2019-08-03].http://www.sohu.com/a/331278276_614563.
[2]徐艳英.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
[3]孙迎春.译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4]白玲,冯莉,严明.中国英语笔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念与原则[J].现代外语,2018,41(1).
[5]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
[6]瑞科翻译.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EB/OL].[2019-11-13].http://www.locatran.net/shownews.asp?id=1289.
[7]陈坚林,马牧青.信息化时代外语教学范式重构研究:理据与目标[J].外语电化教学,2019(1).
[8]李智.人工职能时代口译员信息技术素养研究[J],中国翻译,2019(6).
[9]王树华,李智.人工智能时代笔译员翻译技术应用调查:现状、发现与建议[J].外语电化教学,2019(6).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笔译;译者能力;探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182-03
一、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内涵及基本内容
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教育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翻译服务、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1]从服务范围看,语言服务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和工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如交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催生出许多新业务类型。语言服务行业的外延进一步扩展,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总体表现在三个层面:核心层包括翻译公司、翻译研究和咨询机构、翻译软件开发公司、本地化公司;相关层包括语言培训、留学咨询、酒店接待、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支持层包括政府相关决策和行业协会、高等院校、考试中心。[2]
二、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语言服务除具备专业化、实践型、标准化等基本特征外,还逐步表现出项目生产科学化,服务外包规范化,人员团队化和服务敏捷化的特征,尤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人才需求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语言服务行业的广泛应用,语言服务模式和服务面向更加多样化,产业融合度、关联度更加密切。语言服务行业趋向于解决跨语言多语种的转换问题、跨语言障碍和跨文化障碍问题及多模态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同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网络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交互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语言服务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必将更加明显。
(二)知识能力跨界融合
语言服务行业是语言服务人才主要的职业面向。语言服务行业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与培训、多语信息咨询等四大业务领域。其中,与本地化服务有关的业务领域涉及网站国际化、多媒体本地化、软件本地化、国际化服务、创译、国际化测试、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以上领域至少覆盖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几大学科门类,涉及语言学、信息科学、经济学、传播学、跨语言大数据、国际商务语言服务、多语言项目管理等交叉领域。业务领域的交叉在宏观层面上为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性提供了可能。
业务领域的交叉协作加快了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的团队化。以本地化项目团队为例,该团队由专业翻译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构成。具体分工时,项目管理部负责项目规划、管控与协调,工程部负责技术支持,翻译部负责译前准备、翻译、编辑、译后校对,排版部负责译后文档的本地化排版,测试部负责本地化测试并协助纠正产品缺陷。团队内部分工明确,职责细化,但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并不单一,他们既是整个项目的“通才”,更是每个环节的“专才”。这在微观层面反映出现代语言服务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的跨界融合及复合性特征。
三、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视域下笔译译者能力
翻译是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涉及最多的领域,其中笔译译员的市场需求量最大。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笔译译者的能力构成,以便对高校笔译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一)语言能力是基础
笔译是提供双语或多语间转换的職业,必须以语言能力为依托。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外现行语言服务标准以及中国《T/TAC2-2017口笔译人员基本能力要求》均对笔译译者的语言文本处理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语言能力对笔译译者的基础性作用可见一斑。
语言能力包括源语(Source Language)能力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能力。“源语”在外语教学中指用于教授外语的本族语言,[3]通俗地可理解为“母语”。目的语即译者根据翻译要求者或委托方的要求将源语转换成的目标语言,一般可理解为外语。笔译译者的语言能力指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具体包括对两种语言词汇、文法、句法的驾驭能力,语篇的理解分析能力,文化熟知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能力更重要的层面是双语交际能力,即翻译过程中准确识别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知识、体裁知识、文体知识、语用知识方面的异同,运用跨文化能力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本转换。[4]
(二)专业能力是核心
专业能力包括翻译或笔译专业能力和跨专业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笔译译者的基本专业能力,后者是笔译译者的拓展性专业能力。 基本专业能力指译者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了解本专业所属行业的发展背景及趋势,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完成学习要求,达成学习目标。
拓展性专业能力指译者掌握的非语言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如金融、医学、机械、化学等领域。拓展性专业能力既是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体现,也是从业人员知识能力跨界融合的必然要求。早在2010年,南开大学苗菊教授团队对分布在全国主要城市的60家翻译公司进行了调研,大部分职务要求应具备一个或两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需求较大的专业领域有机械、商贸、化工、汽车、IT等。[5]《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语言服务行业涉及的翻译服务领域多样化。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政府外宣成为语言服务提供方受访企业承接的前三名翻译订单领域。[6]事实上,为适应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对复合型笔译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实行英语+新闻、英语+经贸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在翻译硕士(MTI)招生时便将具备汽车、机械、化工、信息技术等专业背景且外语能力较强等条件作为招考条件。
(三)信息技术素养是必需
随著智能语音、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等技术日益成熟,人工智能给予许多行业以影响和挑战。2019年国家发布的首批新职业中便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翻译职业中也出现翻译工程师、本地化工程师、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新岗位。语言服务市场对译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带来的冲击使外语教学乃至翻译教学的范式得以重构[7],“语言+技术”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素养是在能力之上的更高层面,是个体某些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与超越。[8]美 国 国 家 研 究 委 员 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下属的信息技术素养委员会(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teracy)最早提出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认为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不仅要熟悉技术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器等),还必须有意识地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灵活运用,并能够主动适应技术发展。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语言服务行业插上信息科技翅膀的今天,美国信息技术素养委员会提出的“信息技术素养”概念已过于狭隘。笔译译者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技术认知能力
指译者应客观认识技术对翻译行业、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意识到新技术的实践价值,了解主流翻译技术,并在翻译实践中主动适应新技术。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即将来临的5G时代,翻译技术工具趋向云端化、协作化、轻量化和开源化,其功能更加强大,适用范围更广,市场占有率更高,这些都应引起译者的重视。
2.技术工具使用能力
指译者应主动学习和使用翻译技术。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翻译服务国际标准ISO17100。该标准界定了翻译技术的类型,也为从事语言服务的专业人员确立了翻译技术能力范围,包括内容管理系统操作能力、写作系统操作能力、桌面排版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软件操作能力、翻译管理系统操作能力、翻译记忆工具和计算机辅助翻译操作能力、质量保证工具、双语编辑工具、本地化工具操作能力、机器翻译操作能力、术语管理系统、项目管理软件操作能力、语言文字识别软件。王树华教授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垂直领域及企业定制化机器翻译系统的发展,机器翻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将成为主流模式。[9]
3.技术学习能力
指译者应关注翻译技术的最新前沿技术,学习翻译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学习,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四、思考和建议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多达36万余家,比2018年6月底增加了近5万家,语言服务市场的总量、增量和增速可观。更可喜的是,语言服务人才开始受到阿里巴巴、华为等世界一流企业的青睐。但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会翻译、懂专业、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笔译人才仍有很大缺口。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背景下,对笔译人才培养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一)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成为笔译人才培养目标
外语专业、翻译专业或MTI专业均属于文科大类,同时又对技术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单一知识型笔译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作为笔译人才的培养主体,高校应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实践“新文科”建设思路,改变传统的笔译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语言服务产业链体现的产业技术与专业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跨专业项目实战融合,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专业深度融合,推动笔译专业更新升级,培养会翻译、懂专业、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笔译人才。
(二)翻译技术产学研结合应成为高校笔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翻译技术是翻译生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环节,对翻译模式、翻译能力、翻译效率、翻译质量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首先,高校应争取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协同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其次,高校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课程体系,引入语言服务企业的真实案例,为学生搭建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再次,应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关注翻译技术的前沿发展,深化翻译技术的宣传普及研发研究,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教育和研究的创新发展。
5G时代的到来及全球语言服务的增长对笔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受篇幅所限,文章仅从宏观层面探讨了现代语言服务背景下笔译译者能力的构成,仍停留在思辨性探究层面。同时,文章仅粗浅地探讨了“新文科”建设理念下笔译人才的培养思路,深入的探讨有待进一步阐释。
参考文献:
[1]王立非.从语言服务大国走向语言服务强国[EB/OL].[2019-08-03].http://www.sohu.com/a/331278276_614563.
[2]徐艳英.大数据时代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
[3]孙迎春.译学大词典[Z].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
[4]白玲,冯莉,严明.中国英语笔译能力等级量表的构念与原则[J].现代外语,2018,41(1).
[5]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
[6]瑞科翻译.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EB/OL].[2019-11-13].http://www.locatran.net/shownews.asp?id=1289.
[7]陈坚林,马牧青.信息化时代外语教学范式重构研究:理据与目标[J].外语电化教学,2019(1).
[8]李智.人工职能时代口译员信息技术素养研究[J],中国翻译,2019(6).
[9]王树华,李智.人工智能时代笔译员翻译技术应用调查:现状、发现与建议[J].外语电化教学,2019(6).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