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过渡语设计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计和使用过渡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获得思想启迪。有效的过渡语应当具有艺术性,如行云流水,哀梨并剪,在课堂上起到巧妙的衔接组合作用。
  一、设置悬念,一问一答巧过渡
  古人云:“学贵有疑。”在过渡语设计方面,教师要恰当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专注、更有效地与文本对话。具体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充满悬念、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吸引学生认真思索和积极探究。例如,在教《赵州桥》一课时,晁明芳老师就准确捕捉了赵州桥的特点,明确课文主旨,实现巧妙过渡。在课堂教学之初,她先向学生概括说明赵州桥的情况:“在我国河北省赵县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赵州桥。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狂风骤雨的洗礼、洪水地震的侵袭,与它同时代的建筑几乎都不复存在了,可它依然岿然不动。”接下来,她通过设置悬念,实现自然过渡:“为什么这座桥历经千百年仍然留存着当年的雄姿?答案就在课文《赵州桥》之中。”这样的悬念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此外,王崧舟老师在教《小珊迪》一课时,所使用的过渡语同样具有吸引力。他说:“一个求学于德国的中国学生,顺利地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决心留在德国发展。但是他连续找了好几家大公司,都被拒绝了。他找了足足25家大公司,都始终没有找到工作。终于他还是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历和才干,到小公司应聘肯定不成问题。但仍然没有被录用……你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寻找时机,逐步拨开疑云迷雾:“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答案吧。”在过渡语中巧设悬念,让学生带着思考积极地探究文本,带着兴趣进入课堂,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由易到难,随文入境渐过渡
  就语文教学而言,要使学生对文本达到理解通透的程度,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由易到难,随文入境,巧妙过渡。以《两个名字》课文教学为例,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是一个难点。而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这一课时,信步走入学生之中,轻松愉快地对话起来。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住一位小朋友的手:“你好,我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随即站起来,同样高举手中铅笔,兴奋地说:“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接着贾老师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急切想与教师对话,贾老师却让学生先说,自己再作回答。同时,使用了这样的过渡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你们能不能说说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无疑增加了对话的难度。有一个学生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您好!我有一颗爱心。”贾老师随即回应:“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随后师生合说:“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设计、使用这样的过渡语,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类型多样,一招一式拨心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异刺激”能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过渡语,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常见的过渡语有以下几种。
  1. 归纳式过渡,纲举目张
  将繁多的课堂环节及内容进行必要梳理、总结、简化,归纳出教学重点,能够使课堂教学目标、任务更为明确,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在讲《燕子专列》一课时,针对《燕子专列》和《翠鸟》两篇课文有同有异的情况,可让学生就这两篇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自由发言和归纳提炼。教师归结说:“其实《燕子专列》一课和《翠鸟》都在宣扬保护动物的主题,但请你们仔细想想,在故事叙述角度上,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样的归纳式过渡,承上启下,水到渠成。
  2. 提问式过渡,风光无限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富有艺术趣味的问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在教《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于漪老师运用了这样的提问式过渡语:“我们跟随着作者启程登泰山了,你们看到雨中的泰山是一幅怎样的风景?过岱宗坊后初入眼帘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奇景?”学生认真阅读,欣赏完虎山水库奇景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但雨大起来了,我们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的‘绝顶’又是怎样的仙境般的美景呢?”于漪老师这一系列提问,达到了“巧妙过渡,引人入胜”的效果,让语文课既精彩又高效。
  3. 粘连式过渡,类比衔接
  通过联想、类比找到语言材料之间的内外联系,进行粘连,能够起到自然衔接的作用。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教《我最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所使用的一句过渡语是:“从刚才的片段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通过写故乡的杨梅‘可爱’,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杨梅树和杨梅树果的可爱呢?请同学们一起往下看课文。”在同一篇课文中,王老师将杨梅和杨梅树的写法进行类比粘连,一气呵成,达到了承上启下、紧密衔接的效果。
  4. 拢好缰绳,结语过渡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要让课堂更具开放性,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或合作探究。而当学生兴高采烈,发言踊跃,局面一时难以“控制”时,教师必须展现“既放得开,又收得攏”的本领,比如通过巧设结语式过渡,在“控制”好局面的同时,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借此沟通课内外,为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后探究搭起“便梯”。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她运用了这样的总结性过渡语:“当年面对美国的侵略,亲人的正义和良知凝结成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侵略者。其实,我们还要衷心感谢《再见了,亲人》的作者魏巍,是他让我们感同身受地经历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体会到别样的亲人情怀。”这一结语式过渡,巧妙地激发了学生了解作者魏巍的兴趣,成功地推开了课外阅读的大门。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的过渡语,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应灵活知变,注重使用不同的过渡语,几种类型共同使用,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展现无穷魅力。
  责任编辑 黄铭钊
其他文献
高中数学文化资源包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本质,感受文化的魅力,领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而提升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本文以“平面向量”章节为例,阐述高中数学文化资源包的开发价值与功能探究。  一、数学文化资源包的产生意义  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水平,以及数学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状况,笔者于2018年夏对学校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对数学文化
期刊
英语综合拓展课综合滚动出现所学的相关话题语言,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它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是否切实可行、实施效果彰显与否?本文以广州市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4“Travel”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本节课的课型为综合拓展课,教学滚动出现与旅游相关的话题、词汇等语言知识,如交通工具、日期月份、季节天气、活动短语、食物地点等。教学点还包括正确使用will及be goi
期刊
今年我有幸观摩了陶维林老师上的一节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深切感受到了一节收放自如、回归数学本质的生成课是如此的鲜活,课堂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一、教师的“放”成就了学生的“生”  课堂一开始,陶老师就用几何画板作了一个圆,以及过圆外一点作了一条动直线,直线是可以绕着定点旋转的。他接着拖动直线,分别停留在图1、图2、图3的状态,让学生动态观察,说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圆相交、相离
期刊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构建并实施校本化美育课程,倡导学生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契合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主题要义,是改进学校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东莞市莞城阮涌小学基于文化行走课程改进学校美育,通过统整社会美育资源、定位校本化美育课程目标、革新传统
期刊
目的: 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鞘内注射抗神经生长因子特异性抗体,观察其镇痛效果,探讨NGF在骨癌痛中可能的作用。 方法: 雌性SD大鼠,建立大鼠胫骨癌痛模型,大鼠随机分组,假
名师工作室是以教学、科研、培训为核心,融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于一体的研修团队。美国教育家马斯·丁·萨乔万尼说:“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就是以平等的姿态参与研究、学习、实践
期刊
介绍了用于EMC测试的开阔测试场地性能的评价方法 ,测量并分析了建于某高层楼顶的开阔测试场地的归一化场地衰减 (NSA) ,并对在该类场地进行EMC测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个词叫“美丽富饶”。南雄市珠玑镇群山环绕,山青水秀,云雾缭绕,美丽得如仙人居所,但这几年我到珠玑镇支教,却发现“美丽”其实并不一定“富饶”。珠玑镇美得只剩下颤颤巍巍的穷乡僻壤,年轻人都去了繁华富贵之都。终日与苍山古木为伍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珠玑,虽经济不发达,孩子们却出奇的有钱,孔乙己状“排”出好几张百元大钞的孩子不乏少数。运气好的日子,一不小心捡到面值不等的人民币,那也是
期刊
2017年5月25日上午,坐落在佛山市南海区里水河畔的里水初级中学 (以下简称“里水中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 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等一行. 朱之文
期刊
目前,儿童诗教学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一种途径,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儿童诗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舌尖上的诗音袅袅,唤醒儿童美好情感  诵读是语言教学的“第一方法”。通过诵读,学生能体会到汉语的韵律美感。通过感受大量生动活泼的文字、欢快的节奏与声韵,引导学生从中体悟儿童诗的韵律与情感。不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