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学生来评课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邀请学生来评课?乍一听,您一定很诧异:小孩子会评什么?作秀吗?简直是胡扯!
  告诉你,这可真不是作秀。最初,我们并没有预期计划,只是受课堂上教师和孩子们的感染,突发奇想而已。要说有所设想,也是源于那次和孩子们不经意的闲聊。
  又到了中午闲聊的时间,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我们的“心语小屋”。每日的聊天没有固定的主题,聊着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和喜欢的老师。
  “我喜欢上英语课,朱老师说话声音特别好听,总是笑眯眯的,特别像我妈妈。看到她,我一点儿也不紧张。”
  “我特别喜欢数学课,秦老师课上得特别好!上他的课,一点儿都不累,特别好玩儿。他总带我们做游戏,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
  “我喜欢语文老师,她课文读得特别好,表情也特别丰富!”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夸赞着自己喜欢的老师,别提有多兴奋了。当然,有的孩子也表露了自己不喜欢的课堂,比如有的老师上课拖堂、唠叨不停、板著面孔、爱批评人等。
  听完孩子们的心里话,我似有所悟。看来,如果俯下身子,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会发现我们总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数情况下是一场“一厢情愿”的改革。大道理耳熟能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完整的人,“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人是学生。可现实中,理念与实践背离——我们总是忽略“主人”的真实感受,总在采取各种手段想当然地揣测、预设孩子的学情,却没想过通过了解孩子们的感受反向追问我们的课堂是否有效,是否满足了孩子们的真正需求。
  这不,今天正巧是四年级1班秦老师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秦老师以他特有的智慧,深挖教材,悄然无痕地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实践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孩子们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体验,在“三角形”的王国与幸福相遇。尤其是秦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课堂时常发出开心的笑声。看着老师春风化雨般的适时点拨,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探索,观课的我们也不自觉地沉醉其中。
  我们从不追求行云流水的完美课堂,偶尔的冷场,是师生思维的适度留白;激烈的争辩,是师生思维的深度碰撞。此时,也许正应验了一位老朋友的话:“适当的停顿是为了更好的呼吸。”是啊,能触摸到人性呼吸的课堂,多么令人迷恋!
  平日里的教研评课,老师们越来越理性而专业,没有一味奉承和取悦,没有刻意迎合和敷衍。大家或建议,或争论,或设身处地,或集思广益。一贯的朴实、扎实、真实作风让我们的教研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因为习惯了,所以大家基本都能畅所欲言,毫无保留。
  临近评课的环节,受老师和孩子们的影响和启发,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邀请我们的孩子也来评一评课呢?从孩子们的角度反思,一定更能立体化地改进我们的课堂,也更能检验我们课堂的品质吧。于是,年级组教师和我挑选了两个孩子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尝试评课(那个小男孩是我故意留下的)。
  我们担心两个孩子紧张、有压力,因为毕竟是第一次面对领导和教师参与所谓的“专业”评课。但是我们希望从孩子口中听到的并不是“正确的废话”,而是童心童语的真实流露。
  于是,我们带着真诚的微笑与孩子闲聊。两个孩子似乎少了些许顾虑,开始畅所欲言。
  小女孩坦言自己到讲台前参与比赛的第一次“发蒙”:“我按照秦老师的要求和李梦涵比赛拉动图形。我拉的是平行四边形,他拉的是三角形。可第一轮比赛结束后老师却公布‘一动不动’的李梦涵赢了,而我输了!”
  “那你当时什么心情呢?”
  “我很不服气!这也太不公平了!所以我抗议啊!”说到这里,小女孩似乎还沉浸在课堂中,有些激动。
  “后来呢?”
  “后来,我又蒙了!因为老师让我自己想办法怎么反败为胜。我想啊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就在平行四边形的中间加上一个木条,把它平分为两个三角形。这样我也能‘一动不动’了!”
  “你可真聪明啊!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想到这个好办法!”听到老师们的赞赏,孩子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那你最后明白老师为什么要你们比赛了吗?”
  “当然明白了!原来秦老师是想让我们体会一下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个特性!”
  听到孩子真实的声音,老师们一致认识到,有趣的课堂要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的课堂更能让孩子记忆深刻。正如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般,这样的知识教学也“稳如泰山”地留存在了孩子的内心深处。
  还有一个小男孩,他的评课更与众不同。
  “老师,这节课我刚开始有点儿不高兴!”
  老师们吃了一惊:“怎么了?因为什么呢?”
  “秦老师叫我到黑板上给三角形画高,之后他表扬我了……”孩子低下头,情绪有点儿低落。
  “表扬你还不高兴吗?”我故意追问(因为课堂上我记录了这个小细节)。
  “秦老师……是表扬了我,可他……”在我们的鼓励下,孩子终于大胆表露了心迹,“他说我以前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不爱发言,但是今天表现得特别好……”
  听完孩子的话,老师们面面相觑。
  是啊,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不是鼓励,是“揭短”!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要摒弃这种“今非昔比”式的伤害性表扬。以前在教研的时候,我也提醒过教师们不要忽略这样的细节。可今天,从孩子的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我们的老师才真正意识到“无心之过”所能造成的伤害,不当的表扬无异于另一种批评!
  感谢孩子!感谢孩子让我们再次理性地审视我们的课堂!孩子们在我们的掌声中离开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基于儿童视角,我们发现孩子们真正喜欢的课堂是有趣、有料又有用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文是语言的盛宴,但都必须与生活相融,与体验相连。如上文中小女孩坦言自己参与游戏时的两次“发蒙”到最后的恍然大悟乃至豁然开朗,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到:高品质的课堂一定要顺势而生,顺心而为,顺情而发。只有让“盐溶于水”中,这样的教学才会成为孩子记忆里的珍存,才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而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能忽视“人”的存在。不论是从课程论、教学论的角度,还是从教学效果、观课议课的角度来说,都应当“主动邀请”学生参与评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应体现在课堂教学评价上。因此,请学生参与评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应然之事。
  不过,在邀请学生来评课的时候,有些细节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学校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敢于实话实说。不然,这样的评课就会沦为标新立异的“秀场”。
  2.这种充满挑战的“以学评教”,不能简单地泛泛地让学生谈听课的感受,而应该由发问者从孩子的视角精心设计,提出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问题,并随时随地地给予孩子鼓励和引导,不要让孩子有压力、有顾虑;或者根据每位授课者课堂的特点或学校教研的意图,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发问。如上述事例中针对秦老师注重联系生活和学生体验的课堂,可以这样设问:“这节课哪个环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这样,学生便会围绕老师设计的实践任务(如摆三角形的操作、拉图形的游戏)来作答。如果授课教师讲授过多,总是一言堂,我们不妨这样设问:“你最喜欢哪种学习方式?”……
  3.让讲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与孩子形成积极的互动。由“一厢情愿”变成“两情相悦”,才能全方位、多元化地提出改进课堂的有效策略。
  4.孩子参与评课的方式不要拘泥于一种,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如现场评课、课后座谈、问卷调查等。“现场评课”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趁热打铁”式的“及时评价”,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加上授课者本人在场,更利于现场交流、解惑、诊断和反馈;不利的地方是怕孩子和老师有顾虑,听不到真实的声音。而课后座谈和问卷调查都是“延时评价”,及时性相对差了一些,但是都能减轻孩子当面反馈的心理压力,在保护“私密性”的前提下更能听到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不过,只要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哪种方式都能让我们基于儿童立场改进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林伟民纪念小学)
其他文献
师生交往难免会有误会,若不及时消除,可能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何帮助学生纠偏,走上正道,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是教育爱的体现。在班级管理中,我也没有逃出师生关系尴尬的魔咒。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爱和教育机智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情感支撑。  一次在苏州参加培训,听到一个女孩的故事,我泪流满面,立刻给“猪猪女孩”发去信息:“老师想你了,你还好吗?”她秒回:“罗妈妈,想您!离开学校才知道失去了您
期刊
“老师,这不是我的错,你为什么总是抓着我不放呢?”炸雷般的一声将刚下课、正准备回办公室的我惊得不轻,原来是一位班主任正和学生谈话。这一幕似曾相识,思绪将我拉回到十多年前……  2008年秋季开学,我接手了一个升高二时综合排名全年级倒数第一的班级,各学科成绩基本锁定在后两名。看到成绩表的那一刻,我的头脑一片空白,感觉天旋地转,心像被掏空般的难受,毕竟我资历尚浅,只有带过一届毕业生的经验,没有点石成金
期刊
“外王”:成为课堂之外的“孩子王”  有一种方式,可以使班主任自觉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即假如全班有51个学生,学号为1~51,那么班主任就设定为第52号。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班主任用自己的情趣、智慧成为“孩子王”,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  “孩子王”是什么?是花果山的猴王,而非孙悟空。成立班级之初,需要的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亲密融合,达到师生合一的状态。老驾驶员会灵活运用“车体感”:虽然看不见车子的四个
期刊
“故乡是个山村,在温州雁荡山的东外谷。仿佛千年万年都是静止的。山鸟的声音、虫子的声音、山涧的流水声,让山中的世界变得更静。我从小就体验着这种静止,比寂寞更深的静止。外界的消息到了这里,都是零零星星的。外界很远,这里的生老病死、嫁娶婚丧,也都显出寂寞来,就连山间的花开花落也是那样的寂寞。”  在有回忆录性质的新作《开门见山——故乡雁荡杂忆》中,傅国涌先生这样平静地记述故乡雁荡山与早年的山居岁月。他说
期刊
暑假后,我接手二年级2班班主任。有这样一个孩子,全校的师生都知道——陈鹏飞,患有先天性白化病,瘦弱的身体 ,皮肤、头发亮白。为了掩饰自己的头发是白色的,他总是戴着帽子,故意把帽檐拉得很低。他眼睛的瞳孔是红色的,而且还伴有口吃,说话“磕磕巴巴”。  要知道,这样的孩子就像一只被折断羽翼的“白鸟”,没有了翱翔蓝天的本领。在这个本该充满欢笑的年龄,他的心被自卑感所占据,他紧紧关上了那扇小小的心窗。  鹏
期刊
孙绍振  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1992年在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1995年至1996年在香港岭南大学做访问研究。论文《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成为新诗发展史中的重要文献。著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
期刊
这几年,每次接手新班,总会碰上一两个智障孩子。当然,他们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斜眼、歪嘴、流口水。其实,他们眉清目秀,天真烂漫,从外表上看和正常孩子没什么区别。他们本应去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业的教育,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父母不忍心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智障”的标签,同时怀着自己孩子和正常孩子多接触后能慢慢“聪明”起来的希冀。每天面对他们,我常常陷入沉思:他们也是天使啊!只可惜,思维的翅膀被折断!我该如
期刊
都说“后妈”难当,我还不以为然:不就是中途接个班吗?能难到哪里去?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班的学生难管,总不至于翻了天。  然而走进班里,我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些学生对我的抵触情绪,虽然他们与原来的“老班”相处得并不融洽:几乎天天都惹是生非,原来的“老班”王老师不堪其扰,每天都疲于应对。最近她又意外怀孕,精神压力很大,学校领导便决定由我来接替她的工作,却没想到学生又开始怀念原来的“老班”,打着王老师的幌
期刊
他,是那年毕业班时转入我们班的一个帅帅的小男生。最初几天,他得到同学们的喜欢,可没到一个月,就被同学们“排挤”。通过调查,我发现这个孩子不讨同学喜欢的原因不光因为他学习成绩差,还因为他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时还喜欢炫耀。同学们觉得他一无是处,就不再接近他。他在新的环境里很难融入集体,只能当个“独行侠”,每天沮丧地耷拉着小脑袋。  孩子妈妈到学校来跟我交流情况,我了解到孩子多么希望在新的环境里
期刊
近日举行的诸城市2020年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有16位语文老师同台竞技,阅读教学同课异构,展示了诸城青年语文教师队伍的风采。赛事尘埃落定,我不禁回顾反思,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从哪些标准来观课议课呢?以阅读教学为例,笔者认为,一堂好课,通常绕不过以下“五看”。  一看文本处理。文本的处理,应恰到好处。拿来一篇文章,即便不会教学,也知道读一读。教参中都有关于文本的解析,这是现成的。但单是这些还不够,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