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开放拓展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82-0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常常将教学的舞台局限在课堂、局限在课本、局限在“当前”,以至于我们的数学教学“高耗低效”。为此,我们必须走出“数学”的框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组织教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一、选材内容变“数学”为“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教学的拓展,要找寻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活动的突破口,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例如《分桃子》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同样多”、“平均分”以及“如何平均分”等概念。为了把这些概念“融人”学生的思维体系,也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际的情景中运用“平均分”,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桃子的真实情境:先出示8个桃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把这8个桃子分给两个小朋友。话题一出,有的说大一点的小朋友分5个,小一点的小朋友分3个,因为大的能吃;也有的说大一点的小朋友分3个,小一点的小朋友分5个,体现尊老爱幼……面对学生们的“唇枪舌剑”,我把话题一转:如何分才让两个小朋友都口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中心小学
陶云满意?由此让学生领会“平均分”的意义。接着,我又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进行拓展:分糖果、分玩具……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当学生初步领悟“平均分”后,我又出示了9个桃子,让学生把它们放在若干个盘子里,只要每个盘子里的个数一样多就行,问有几种放法:(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由此提问:“可有几类情况?”学生很快得出: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二、实践操作变“解题”为“参与”。让学生积累经验
要想学生获得真正的经验,就必须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历亲为”,在“亲历亲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统计》数据的整理。下表是我国某上半年的汽油价格变化数据,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做成一个统计图。
如果我们从培养学生“解题”这一目标出发,当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后,操作过程即告结束。但学生的经验仅局限于解题活动。这样的结果,很难为学生带来“数学生长的力量”。为此,我们不妨将此题进行改编、拓展,将“解题”活动置换成“记录数据、制表、分析、结论”这一系列活动。虽然改编后的问题难度增加很多,虽然解决问题的战线“拉长”,虽然解决问题的干扰在增多,但是它给学生带来的经验积累却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改编后的问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去“记录”、去“整理”、去“分析”,这一过程正是“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学生经历了这些真实的、丰富的过程后,就为他们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可能。
三、思维训练变“机械”为“灵活”。让学生习得真知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既要遵循思维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小学生的个性,力求变“机械”为“灵活”,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生长的土壤”。
例如《测量》一课的教学。该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对具体事物进行测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用现成的工具进行测量的,需要人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随机应变”。为此,我在教学时,就以测量为媒介,让学生的(测量)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首先让学生用手中小尺去测量一下容易测量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等的长度;接着,我让学生用小尺测量桌椅的高度,因小尺的长度有限,测量的结果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准确且方便地测量出桌椅的高度呢?此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替代法”,先用一根长线,去量桌椅的高度,再用小尺来测量这根线的长度。学生在这个替代的方法中,较为准确地量出了桌椅的高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
(责编:罗永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82-01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常常将教学的舞台局限在课堂、局限在课本、局限在“当前”,以至于我们的数学教学“高耗低效”。为此,我们必须走出“数学”的框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组织教学,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一、选材内容变“数学”为“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教学的拓展,要找寻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要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教学活动的突破口,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例如《分桃子》一课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同样多”、“平均分”以及“如何平均分”等概念。为了把这些概念“融人”学生的思维体系,也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际的情景中运用“平均分”,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桃子的真实情境:先出示8个桃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把这8个桃子分给两个小朋友。话题一出,有的说大一点的小朋友分5个,小一点的小朋友分3个,因为大的能吃;也有的说大一点的小朋友分3个,小一点的小朋友分5个,体现尊老爱幼……面对学生们的“唇枪舌剑”,我把话题一转:如何分才让两个小朋友都口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高良涧中心小学
陶云满意?由此让学生领会“平均分”的意义。接着,我又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进行拓展:分糖果、分玩具……让学生形成“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当学生初步领悟“平均分”后,我又出示了9个桃子,让学生把它们放在若干个盘子里,只要每个盘子里的个数一样多就行,问有几种放法:(1)每盘放3个,9+3=3(盘);(2)每盘放9个,9÷9=1(盘)。由此提问:“可有几类情况?”学生很快得出: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
二、实践操作变“解题”为“参与”。让学生积累经验
要想学生获得真正的经验,就必须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亲历亲为”,在“亲历亲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统计》数据的整理。下表是我国某上半年的汽油价格变化数据,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做成一个统计图。
如果我们从培养学生“解题”这一目标出发,当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后,操作过程即告结束。但学生的经验仅局限于解题活动。这样的结果,很难为学生带来“数学生长的力量”。为此,我们不妨将此题进行改编、拓展,将“解题”活动置换成“记录数据、制表、分析、结论”这一系列活动。虽然改编后的问题难度增加很多,虽然解决问题的战线“拉长”,虽然解决问题的干扰在增多,但是它给学生带来的经验积累却是非常丰富的。因为改编后的问题,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去“记录”、去“整理”、去“分析”,这一过程正是“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学生经历了这些真实的、丰富的过程后,就为他们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可能。
三、思维训练变“机械”为“灵活”。让学生习得真知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既要遵循思维训练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小学生的个性,力求变“机械”为“灵活”,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生长的土壤”。
例如《测量》一课的教学。该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手中的工具对具体事物进行测量。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用现成的工具进行测量的,需要人们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随机应变”。为此,我在教学时,就以测量为媒介,让学生的(测量)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首先让学生用手中小尺去测量一下容易测量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等的长度;接着,我让学生用小尺测量桌椅的高度,因小尺的长度有限,测量的结果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准确且方便地测量出桌椅的高度呢?此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替代法”,先用一根长线,去量桌椅的高度,再用小尺来测量这根线的长度。学生在这个替代的方法中,较为准确地量出了桌椅的高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
(责编:罗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