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暑假建校劳动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tao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1年3月初,我到杭锦后旗第二中学任初中语文教师。
  不久,暑假到了,学校做出了新建两间教室的决定。为了节约建校经费,校方只请了几个泥工师傅,教职工则一律不放假,参加建校劳动。男教师中,一部分负责拉红土、和泥、上泥,另一部分从附近农民家里借来人拉小胶车,从坯场往工地拉坯子;女教师则负责搬坯子。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谈笑风生,没有一个因牺牲暑期休息时间而闹情绪、有怨言的。
  一天,一位师傅因病请假没上工,分管建校劳动的何副校长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姓罗的老师挺身而出:“我来当师傅!”还没等何副校长表态,罗老师便跳上了墙。我见“师傅”上了墙,迅即拉好线绳,不想罗老师摆手喊道:“不需要,用不着,我是学美术的,眼力硬。”我便把拉好的线绳撤了下去,开始递坯子……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带班师傅拿着水平仪来测罗老师砌的墙,测完后伸出了大拇指:“墙砌得笔直,是个合格的师傅!哎,这个徒弟我收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喝彩:“真是无师自通,无师自通。”有的老师开玩笑说:“看来这家伙没吹牛。”罗老师站在墙上,自豪地说:“哪个敢说我吹牛,你们上来试试看”!又是一阵大笑……
  建校劳动是艰苦的:每天早上6时半出工,中午12时半左右收工,下午2时半出工,晚上6时半左右收工。一天大约10个小时的劳动,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也是够累的,更何况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教师呢?尽管如此,我们却没有一个人迟到早退、偷懒请假。
  邢连生是5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的中年教师,在建校劳动中,他的任务是开机动三轮车和另两个教师往工地上拉红土(那时都是用锹上土)。因不慎,他撞断了左于的拇指和食指,于术后仅一个星期就又回到了工地。当众多老师看到他挂着绷带出现在工地上的那一刻,下意识地没有了说笑,不由自主地停止了劳动,一个个立起身,默默地注视着他。何副校长劝他在家休养,被他拒绝,只能无奈地给他分配了适合他的工作。多年后的一个国庆节前夕,我回到学校,还看到他左于上套着棉袖套。他解释说,年年这个时候,不戴就冷得痛……
  建校劳动没有补助。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提出过补助的要求。当时学校给予的唯一待遇,就是管饭。可是,参加建校劳动的校领导们一个也不来。快竣工的时候,校方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杀了一头学校养的猪(教师食堂和学生食堂厨工兼喂),教职工们都吃了,唯有几位校领导没吃。总务主任感到过意不去,便派事务员给他们各送了三斤肉,却都被如数退还,事后总务主任还挨了批评。
  当时的领导同志们,个个都清廉、勤恳,令人爱戴。分管建校劳动的何副校长,在指挥建校劳动的同时,还参加劳动;党支部书记年龄大了,患有严重的胃下垂,就算不参加劳动,也不会有人说闲话,但他还是来到了工地;校长也50多岁了,为了让大家吃得好一些,领着总务主任和事务员去离学校十几里远的地方打鱼(那时社会上没有卖鱼卖肉的),可到晚饭吃鱼的时候,他却回家了。
  不久,教室建成。女教師和50岁以上的男教师放假,其余教师随师傅参加内外墙抹灰、铺地、清场、油漆新桌凳等劳动。建校劳动井然有序,一切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为迎接新生的入学而准备着、进行着……★
  (本刊选录时有删节)
其他文献
住人人工作18年,没请过一次假  首位并非出自“三大家族”的澳门特首,以392票当选,得票率高达98%。表示要确保爱国爱澳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一国两制”事业后继有人  2019年8月25日上午10时,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特首)选举,贺一诚以392票当选,得票率高达98%。选举结果揭晓后,《澳门日报》印发“号外”,在澳门主要街道向市民发放。  家族企业成功,“父亲的努力是第一位的”  澳门
期刊
2019年,是中央统战部成立80周年。中央统战部是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的简称,是党中央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中央统战部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成立初期叫中央统一战线部,主要负责友党、友军及少数民族等方面的工作。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统战任务不断加重。在中央统战部成立之前,一些中共中央派出机构和某些省委,
期刊
1936年7月,红军大学在陕北志丹县的土窑洞里开课。窑洞没有门,几次有狼跑进去,学员们就用脸盆堵在门口,身边放一根打狼棍。开课当天,毛泽东前去视察,风趣地说:“你们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却学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毛泽东去作报告。他说:“我在陕北保安,看到这里的毛驴很多,要使毛驴上山有3种办法,一推,二拉,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抗日的,我们就推他、拉他、再不干就
期刊
公元2015年11月7日,广州白云山下人头攒动,来自海内外的近万名校友走进广外北校区体育馆,出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校50周年庆典大会”。  1978年底,广外迎新晚会上,一首酣畅的《乌苏里船歌》,唱出了我这个1966届高中毕业生的欢快心情:从太湖到珠江,从知青到大学生,一场“文革”终究无法阻挡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法吞噬“我要上大学”的梦想!终于,歌唱般的俄语和恢宏的俄苏文学加上3年的高中俄语,引领
期刊
因为他,在全世界面前,万国防疫大会第一次给了中国人礼貌的待遇并首次增用中文  自2019年11月12日北京确认接诊两名鼠疫患者以来,一个已沉寂了多年的名字,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他是首位被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的人。  他用64天消灭疫情,拯救了东北万万同胞的生命!  他就是“鼠疫斗士”——伍连德。  伍连德,字星联,是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和协和医院
期刊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他们走在人群中,是平凡的一个;站在危险前,  却爆发出英勇无惧的力量。他们带走的,  是病毒肆虐的至暗时刻,留下的是疫去春来、山河无恙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政治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的这句话,让很多人鼻子一酸。   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刻,在疫情“风暴眼”武汉,这群“最勇敢的人”成为护城先锋。他们之中有大国院士,有一院之长,也有普通医护
期刊
“我想在延安办一次画展,用两辆大轿车接延川的农民朋友参加开幕式,一车小程村,一车桑洼村,让他们来看看来自他们生活中的画。”这是靳先生晚年的一大心愿。他还说:“我在黄河边画画时,农民朋友经常用毛驴车拉着我早出晚归,搶着为我送饭,他们是我最亲的人。”  靳先生住院病危,我们去探望,他的夫人俯到他的耳边说:“延安的朋友来看你了。”老人家微微张了张嘴,似乎轻轻唤了一声“延安”,便是泪花盈盈。  1959年
期刊
父母去世至今已有20多年,如今我也迈入老年,仍忘不了他们的言传身教。  父亲出生在清末,刚成年,我的爷爷就得病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孤儿寡母无以为生。我的奶奶只好带着父亲和未成年的姑姑去闯天津衛!  到了天津安顿下来后,奶奶去了一家大户人家做佣人。父亲则去了豆腐房做工,后来又去收废品。  父亲遗传了奶奶的心灵手巧,再加上肯动脑筋,他把收来的钟表、留声机拆卸开,反复研究,重新组装,最后竟然无师自
期刊
不少负责同志的主要工作范围,几乎是同一个模式:主持会议或参加会议;约人谈话或听取汇报;选阅文件,考察资料  前些日子,我们这些曾经在中南海为首长服务过的老同志们聚在一起,老话重提,旧闻拾零,大家回忆为首长服务时的点滴往事,陷入对他们的追思……  选址中南海  关于中央首长的住地为何选址中南海,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毛维忠谈道:早在1949年3月,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时,各方对党中央、政务院(后改国务
期刊
日本和中国应该进入事业合作的时代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像你们想象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2018年12月18日,我代表外祖父大平正芳参加了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大会表彰了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人,其中10名是外国友人,当中有两名是日本人,一位是我的外祖父,另一位是松下幸之助。大会颁给外祖父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他获评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