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nix_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格特的小小说《窗》,塑造出了两个迥异的形象——“近窗者”与“远窗者”,通过塑造他们道德品质上的崇高与卑劣、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与污秽不堪,形成令人惊诧的强烈反差,体现了惩恶扬善的主题。“远窗者”是“恶”的代表,然而真的如此吗?“远窗者”到底是谁?
  一、他是一个普通人
  原文中有这样几段文字。
  1.“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看到,“近窗者”与“远窗者”经常“谈天”,“远窗者”有沟通的欲望和与人交往的需求;“谈天”的内容涉及“家庭妻小”,证明“远窗者”有正常的情感关系和家庭关系;他们有“各自的工作”,证明“远窗者”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有完善的社会关系……
  2.“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津津有味”“享受”表明“远窗者”能够体会到“近窗者”所描绘的图景之中的美好之处,这说明他有共情能力,能感受美好。
  这些都表明此时的“远窗者”和“近窗者”一样,是有着自己生活的、有着情感需求的普通人。
  3.“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惭愧”“竭力”可见“远窗者”在产生欲念后的纠结,面对窗外美景的诱惑,他一方面极度向往,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产生这样的欲念而觉得羞耻和挣扎。
  综上所述,“远窗者”是有血肉的,他对生命充满热爱。他在产生欲念后内心也有纠结、挣扎,可见其明善恶、知廉耻。他是一个普通人。
  二、他是一个处在极端环境中的人
  在小说中,作者设置了一个极端的环境,先来看原文。
  1.“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2.“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3.“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4.“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为何说这样的环境极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作者设置的这个环境,恰恰剥夺了“远窗者”的大部分需求。
  首先,生理需求。原文中说“病情都很严重”,“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病情已经严重到如此程度,可以说是朝不保夕,不知何时就会离开人世,何谈生理需求的满足?
  第二,安全需求。这要求劳动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和未来有保障等。而“远窗者”病情如此严重,劳动、职业、生活……都已离他远去,未来如风中之烛,何谈安全?
  第三,社交需求。原文中“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表明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除了能与“近窗者”谈天以外,“远窗者”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只剩一扇门和一个窗户,考虑到“远窗者”的病情,那扇窗户对于他而言也不过是个“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安慰罢了。当然,还有一扇门,但那扇门又通往何方?可以推测,门外通往医院的其他地方,可以和医院的其他人进行沟通,然而事实呢?这就牵涉到尊重需求。
  第四,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原文当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沒有大惊小怪。”这就是“门”外的世界中的代表,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这些医务人员的反应是“静悄悄”“丝毫没有大惊小怪”。可以想见,如果“远窗者”也死去了,受到的也只会是这样的待遇。在这里,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因此,在这个环境中,“远窗者”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为了让自己的生活不要变得如行尸走肉一般,两个病人只剩下了唯一的需求:“看看窗外的世界”。
  为什么要设定一个极端环境?其实,文学艺术首先是假定的、想象的。小说作品本身就不是现实生活完全刻板的反映。歌德曾说过:“艺术是通过假定达到更高程度的真实。”小说就是假定了两位病人在这间病房里与外界的相对独立性,让两个人物在病房这个封闭的空间内上演关系的纠葛,让人物自身去选择各自的命运,故而又达到了艺术创作中的另一种真实。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出:“假定性是一种透镜,作家以非常残忍的客观性去试炼他的人物,考验人物的品德和本性。”在这一极端环境中,“远窗者”的需求被剥夺,因为其身体条件所限,他对这一残酷的环境没有改变的能力,他最后的需求——看看窗外的世界,也被“近窗者”所“剥夺”了,而这,是他唯一能满足的需求——只要“近窗者”消失。在这一环境中,“远窗者”面临着极大的诱惑,而在诱惑之中,一个普通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这其实正是作者所希望展现给读者的。
  作者设置这一极端环境,其目的是为了试炼人物的品性,“远窗者”其实只是一个有血有肉,对美好充满向往,同时也对自己的欲念充满愧疚的普通人,我们不妨认为,作者所试炼的,不仅仅是“远窗者”,更是“远窗者”所代表的“人”。
  三、他的身上,体现着“人性”
  但丁在《神曲》中写道:“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这其实就是对常人欲望的一种比喻。常人常会在特定的环境中迷路,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或是别人及时指点迷津,一错再错直至铸成大错是完全有可能的。
  而黎鸣的《中国人性分析报告》前言部分也指出:自私是天经地义的,非善非恶,就正如树要向上长,水要向下流,非如此,个体不能生存,群体不能繁衍。只有当某人的自私妨碍了他人的自私,才谈得上是恶,只有当某人在自私的同时又尊重或有利于他人的自私,才谈得上是善。可见,人都会面临诱惑,欲望本身也不是十恶不赦的,“远窗者”并非恶徒,而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恶,也是一种普通人都可能有的恶。
  所以,“远窗者”到底是谁?他是普通人,是处于极端环境中被试炼人性的人。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弱点,每个人都可能和他一样,迷失在欲望的丛林中。因此,我们并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远窗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远窗者”,他的弱点也是我们的弱点,当我们处在他所处的那种极端环境中,我们的心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的品德和人性,经得起考验吗?
其他文献
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形成写作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从学生视角出发,让学生以心会文,提高写作能力。  一、以手写心,激活写作热情  在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其难点就是学生不愿意写作,虽然大家都知道写作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们对于写作还是没有激情。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首先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学生情
期刊
乔布斯让电脑“手掌化”,他改变了世界。微信技术的使用,便捷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趋势,微信技术必将被教育所用。众所周知,为了便于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每个班级几乎都建立了学生家长与教师共同组成的微信群。那么怎样发挥微信群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呢?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进行德育教育,赢得家校合力  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占无比重要的位置。然
期刊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学生学识、思想等素养的最终形成都有赖于这个阶段的教育。为此,对于教师而言,选择上佳的教育切入点应该被摆到紧迫的地位上。本文拟以《现代诗二首》为例,谈谈以得体的表达作为切入点的初中语文教学。  一、激发少年的心,让学生有表达的冲动  初中生处于人生的金色时期,这样的年华理应将阳光灿烂自然流露于青春的脸庞之上。毫不夸张地讲,这应该是所有学科教学所追求的重大育人目标。而对于语文
期刊
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内涵。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文本思想情感,就要熟悉作者,要了解写作的背景。介绍作者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最近听了多位青年教师的同题课,课题是南唐后主李煜写的一首词《相见欢》,他们在处理作者介绍的教学环节上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一、明确指向,切中肯綮  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的
期刊
当前小学语文考试评价模式导致的教育现状是这样的:语文教师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背诵和默写。课堂上,教师可能大半节课都在不停地讲解课文,归纳知识点。殊不知,这样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慢慢减退,他们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一、笔试做减法  针对目前的小学语文考试评价现状,我们必须改革单凭一张期末试卷来判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考试
期刊
《都市精灵》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随笔,文章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联想,着力描述若干个大都市中人与动物精灵和谐相处的景象,主旨鲜明地提出了都市中人应当与鸟、鱼、兽等精灵和谐共处的观点。“人与环境”虽为人类所面临的难点问题,但以此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对于八年级学生已属屡见不鲜,这难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更遑论进行严肃的思考了。那么,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致地主动走进文本,愿意亲近
期刊
新课改的应用不断推进,让教育进入到新的领域。教师需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相应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促进教育迈入到正轨,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力争让语文教学获得新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加需要对自身进行调节,让自己成为课程改革的领路人,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一、渗透情感,促进身心发展
期刊
【文本】  《秋天的风》刘益善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毕国瑛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山茶花》郭沫若  (选自《小学语文新补充读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走进秋的怀抱,感受秋天的声色美。  2.赏读诗文,在语言情境中进一步学习观察,丰富积累,想象表达,深化对秋的体验和感悟。  3.激发对秋的喜爱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生活
期刊
当下的大教育观和大语文观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要具备语文课程意识。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需更多地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也就是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教学中的人、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  一、基于语用的读写结合教学能有效体现课程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
期刊
近日,我执教了学校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现代美文阅读》五(下)中的主题单元“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短短的40分钟是有限的,要在一节课上呈现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该如何展开?于是,在备课时,我首先在思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该“教什么”。  “教什么”——大胆取舍,让教学内容精简  思考一:这一单元的四篇散文的教学是否都要在课堂上呈现?  “异域风情”这一单元共有四篇散文:《与象共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