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诚信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管窥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ixing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孟子》中的诚信思想是在继承《论语》诚信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孟子首次将“诚”与“信”相结合,将“诚”纳入到“信”的范畴,提出了“思诚”观,并将“信”纳入五伦体系,提出统治阶级要取信于民的思想。如今,孟子深邃伟大的思想跨越千年依然能为我们提供精神滋养,能在思想文化层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孟子》 诚信思想 现实价值
  “诚信”思想是先秦儒家道德的重要范畴,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在其经典著作《孟子》中继续深化提升其内涵,将其发扬光大,乃至影响着当今的社会道德。孟子在《孟子·离娄上》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a诚,是为人本就有的诚。诚之者,是人为的诚,是人应该做到的诚。在孟子看来,诚信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一种伦理观念,是一种政治价值,是一种社会秩序,是值得现代社会的人们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一种思想。
  一、孟子诚信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产生于实践中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慢慢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孟子的诚信思想也是在这样的规律中孕育并成熟起来的。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是在我国古代先民们不断与自然斗争以及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优秀道德品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争霸而大开不义之战,大行欺诈之风,各种阴谋诡诈之术层出不穷,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大至诸侯国小至乡吏,皆普遍缺失诚信之德,社会动荡,民心丧失,华夏大地一派乱象。此时,先秦儒家“诚信”思想顺应天地和人伦的呼声应运而生。孟子生活在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此时的社会处处充斥着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思想和行为。孟子意识到改变这股风气已经刻不容缓,遂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回击,大力提倡“诚信”思想,以期纠正不正之风。
  二、孟子诚信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所提倡的“诚信”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身处战国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学说 ,提倡仁义治天下,不仅自身重义轻利,还大力推行“诚信”思想。
  (一)理论基础之一:性善论
  《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b又曰:“放于利而行,多怨。”c 重义还是重利是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标准,小人做事会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必将因此被人厌弃,所获得的利益也不会长久。以此告诫世人做人要仁义厚道。后来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并依据此提出了“信”的概念。在《孟子·告子上》里是这样阐释“人性善”的:“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d孟子说,人性就像往下流的水一样,向善是人本身就有的秉性。《孟子·滕文公上》又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e从这句话看出孟子认为如果人生只是满足于吃饱、穿暖、安居,没有受教育,这跟禽兽没有区别。每个人之所以为人,内心都是有良知和良能的,都是向善的,只有本性善良的人才会修“诚信”之德。
  (二)理论基础之二:“浩然之气”论
  对一个社会而言,如果有良好的道德风气,会对社会稳定起到规范约束作用,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美好的道德标准,存在于人的精神层面,人类社会要善养“浩然之气”。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 “浩然之气”是孟子在与弟子公孙丑的一次谈话中提出的。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f
  不难看出,孟子提倡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应该有“浩然之气”,而且要善养“浩然之气”。因为“浩然之气”能让一个人滋养出“诚信”之德,能更好地安身立命;“浩然之气”能让一个社会树立“诚信”之风;“浩然之气”能让一个国家得道多助,立于不败之地。
  (三)理论基础之三:“四端”说
  《孟子·公孙丑上》提出人的“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g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人的内心具备了恻隐、善恶、礼让、是非之心后,才会萌生仁善、道义、礼让和智慧之德,此為“四端”。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开端,是上天赋予的,是与生俱来的。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进一步推延:“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h该句的意思是:仁义礼智,不是外力渗透给自己的,是自己固有的天性而已。据此看来,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如人的本能一样自然真实,“信”同“仁”“义”“礼”“智”一样,也是人的天性。因此,孟子的“四端”说是“诚信”思想的理论基础,“诚信”思想是“四端”思想升华的必然结果。
  三、孟子诚信思想的内涵
  在孟子的思想中,“信”是一项被赋予了极其丰富内涵的理论项目。其丰富内涵包括了下面五个方面:
  (一)首次将“诚”与“信”结合,并称“诚信”
  孔子是将“诚”和“信”分开使用的,首次将“诚”与“信”结合起来使用的是孟子。孟子赋予了“诚信”丰富的道德内涵。《孟子·万章上》曰: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i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想要欺骗对方可以用合适的方法,但是不能用不道德的下流手段。既然(象)以敬重兄长的伪装方式和(舜)相处,那么(舜)就相信并真心实意地与之好好相处。这里的“诚信”虽然不是今天诚实守信地含义,能将“诚”与“信”二词并称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为儒家后来的学者们进一步探讨“诚”与“信”的内涵,并最终将二者完美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诚”纳入“信”范畴
  孔子将“信”视为立国之根本,在谈治国安邦时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他认为不可使民无信;民信为国本,民不信则国本不固。
  孟子将孔子的论“信”扩展到论“信”与“诚”,使“信”包含了 “诚”内涵,化“诚”入“信”。《孟子·离娄上》有云: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0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心意真诚的人才能让父母幸福高兴,让父母欢乐的人才能让朋友安心,让朋友信赖的人才能得到领导的信任,才能有机会开拓自己的事业。可见在孟子看来,“诚”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是一切美好事物发端,只有内心“诚”,并将“诚”转化为外在的 “信”,与君、臣、友、亲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提出“思诚”观,升华“诚信”思想
  子思说过:“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此处的“诚”是诚实、诚恳的意思。在先秦时期,“诚”是真实、实在的意思,并不含有“诚实、诚恳”等道德意义。在这里子思将“诚”视为一种道德修养,视为人的一种思想品质。
  孟子在子思“诚”德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信”之德,继承的同时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孟子·离娄上》写道: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诚是人的自然天性,追求真诚,是人的后天修为。极其真诚却不能感动他人的情况,世间不曾有过;不真诚,也是不能打动别人的。孟子认为“诚”是天道,“思诚”是人道。不论天道还是人道,都是为了将二者合二为一以达到“至诚”的程度。而所谓“至诚”是天人合一的人道,是指人顺应天道,再经后天修为而成的一种良好修养,达到真诚而不虚妄的道德境界,并最终打动他人。也即是只有内诚于心,方可能外信于人。“思诚”外在表现就是取信于人。
  《孟子·尽心上》又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2一个人只要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没有欺诈行骗,是诚实无欺的,就是最快乐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孟子之“思诚”观强调了“诚”乃是人之本性的特点,极大提升了先秦儒家有关诚信思想的高度,使之成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四)将“信”纳入“五伦”体系
  孟子提出了“人伦”关系的概念,即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则。《孟子·滕文公上》曰: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3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人生只是满足于吃饱、穿暖、安居,没有受教育,这跟禽兽没有区别。圣人为此十分忧虑,便让契做了司徒,教人们明白人际关系。
  在该文中,孟子进一步阐释,并首次提出“五伦”之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
  “五伦”指的是父与子、君与臣、夫与妇、长与幼、朋与友之间的人际交往准则,讲究亲、义、别、序、信的人伦关系。孟子之前,并不存在“五伦”之说,是孟子独创性地将“朋友有信”纳入了父与子、君与臣、夫与妇、长与幼的四对伦理关系中,把“信”看作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道德,并备受后人的推崇。如晚清“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对“五伦”之“朋友有信”认可度颇高。
  《孟子·告子上》又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5有人授的爵位。仁义忠信,乐善好施,是上天赋予的责任,此为天道,是所有道德信条中最高层次的范畴。只有奉行仁义忠信之道,统治者才能取信于民。至此,孟子“五伦”说确立了“信”在朋友间交往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底线,人与人交际时若没有诚信就不算朋友。因此,“诚信”成为后世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之一。
  (五)“民无信不立”——提出取信于民思想
  孟子有强烈深厚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他认为只有对百姓施行“仁政”,才会得民心得天下。如果不以民为重,民将不民,国则不国。无民则无君,有民才有君。若想有民,必须得民心;若想得民心,必定要先取信于民,以诚信厚待百姓,让百姓感受到统治者的真诚,让百姓产生安全感,当百姓有了安全感,具备了归属感,国家治理将会顺利。因此,诚信是治国理政的关键所在。
  为了更好地取信于民,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7。还要在经济上惠及民众,帮助百姓置办产业,“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8。只有让民众手头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水准提升了,社會才会安定,天下才会稳固。
  四、孟子诚信思想的现实价值
  孟子继承和拓展了先秦儒家之前关于“信”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诚信”伦理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拥有特殊的价值,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虽然孟子的“诚信”思想诞生于战国时期,可是其有益成份依然跨越千年在当代熠熠生辉。我们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来审视“诚信”思想,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诚信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主要现实价值表现在:
  (一)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
  孟子曰:“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9又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0认为“诚”是做人必备的品质。当今社会正逢盛世,“诚信”已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大力践行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从为人的层面而言,诚信能让人拥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获得别人的尊重,结交更多可靠的朋友,能在社会中立足。诚信能让每个人不断地完善自我,攀登更高的道德高峰,不断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孟子诚信思想教导我们,作为现代人要先修德后修业,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修炼品德,先人后己,以德为先,诚实待人。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继承先哲孟子的优秀思想,要不断强化个人诚信修养,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在面对各色各样的抉择时始终秉承正确的诚信信念,优化自身,信守承诺,遵守法律规范,方能安稳立身、正确处世。推而广之,人人要成为讲诚信、守诚信,传播诚信精神的主体,人人要拥有文化自信,真心爱国、真正爱岗、真诚待人。   (二)诚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之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圈子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人际交往更趋于陌生化。为了社会更好地运转,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对等,相处要诚实守信。诚信已然成了维系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孟子的诚信思想告诉我们要真诚地对待别人,因为真诚是一个人本身具备的天性,不该掺假,不要欺骗。《孟子·离娄上》有云:“至诚而不动,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如果自己对待别人时极其真诚,却不能感动他人,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存在的;同样,如果自己不真诚的对待他人,当然也绝对打动不了任何人。只有做到既不自欺又不欺人,以诚待人,诚实守信,让自己无愧于己无愧于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交往信誉,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讲究“人脉”关系的现代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相反,缺失诚信、充斥着虚伪的人际交往或许会获得一时的利益,随着普遍信任的缺失,信任危机比比皆是,自然也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圈,既有的人际关系也不会长久。要想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网,离不开美好德行的修为和加持,只要有诚信待人的态度,坚持先做人后做事的信念,就会取信于他人,就会事事顺遂。
  (三)诚信是国家为政之道
  诚信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关键,是衡量一个政权稳固与否的标准之一。一个国家能否取信于民,关乎其存亡盛衰。《孟子·离娄上》曰: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
  孟子认为,统治者想要得到天下,就要得到百姓的支持;要想得到民众的支持,必须先获得民心,对百姓诚实守信就能获得民心,民心所向,势不可挡。若立信于民,民众拥护,国富民强;若失信于民,民心背离,国亡民怨。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认为一位国君是否贤明要看是否施行仁政。乃至在军事上,孟子也以百姓的意愿和利益得失作为国君是否英明的评定标准。《孟子·离娄上》有言: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3
  孟子认为,朝廷要讲究信用和道义,如果朝廷不讲信用就好比工匠做工不使用度量衡,那将是无规矩的无序状态,将十分危险。“信”是一个国家起码的伦理价值,是一个社会最普遍的信用体系,政府的诚信会促进社会的诚信,社会的诚信会保一国政权的安全。因此,“诚信”是国家為政之道。
  “诚”和“信”是以人为本的基本执政理念。诚信的精神品质能加速社会的和谐,只有社会和谐了,才会迸发出活跃的生机,只有产生了安民的乐土,国家才会得到治理和发展。
  (四)诚信是经济行为之规范
  经济是一国的命脉,关乎国家的发展好坏,关系着百姓生活的好坏。如何对待经济,如何看待财富,先秦儒家早就有了旗帜鲜明的观点。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曾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
  孔子认为追求富贵荣华要讲道德,不能为了金钱财富而做丧尽天良的事。可见,孔子不反对追求经济利益,但要合乎规矩,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孟子也认为财富利益要通过正当渠道获得,方为德行高尚的君子。《孟子·滕文公上》曰: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5
  这句话告诉我们,经商要讲诚信,不坑不骗,不缺斤不短两,做到老幼无差别,童叟不欺诈。诚信思想教导后世在商业活动中要以诚信经营为基本原则,这样做的商家不但不会少获利,从长远看来,反而因持久的信誉而获得更多更长久的利润。可见孟子提出“诚信”之德对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要大力倡导并学习践行孟子的诚信思想,将其应用于现代经济建设中。
  先秦儒家诚信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孟子的优秀思想应当成为我们当下社会的一种丰厚的文化滋养,孟子诚信思想的价值观念应当被当代中国人继续发扬光大。孟子诚信思想教导我们,一方面,思想上要有敬信精神,加强诚信意识,培养诚信的价值观,不断地探索与挖掘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充分发挥它蕴涵的现代力量;另一方面,工作上要有敬业精神,要有忠于工作岗位并终身追求理想的职业道德,要有勤恳爱岗的精神,以诚信好学的态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孟子“诚信”思想的积极内核,合理利用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有益成分,将其充分转化为当代精神,实现其当代价值,让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助力。
  adefghijklmnopq! 8 st@ 1 @ 2 @ 3 y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0页,第196页,第94页,第46页,第59页,第200页,第162页,第130页,第130页,第234页,第94页,第94页,第209页,第258页,第24页,第13页,第209页,第130页,第130页,第128页,第121页,第94页。
  bcx 〔汉〕刘向:《说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第253页,第199页。
  参考文献:
  [1] 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刘向.说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冯淑慧.道德困境呼唤儒家诚信现代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2).
  [5] 吉飞宇.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6.
  [6] 马福元.先秦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作 者: 王婷,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齐鲁文化传播。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据《朝鲜王朝实录》,朝鲜时代初期(1392—1493)科举存在重经学还是重词章的争论,最终经学派占上风。此外,朝鲜对于经学的重视在官员课试、宗亲试中也均有体现。对经学考试应该以笔答还是口述的方式解释经书、考生或文官应研习一部还是多部儒学经典,皆有争论。但不管争论的结果如何,实质上都促进了经学在朝鲜的本土化发展。  关键词:朝鲜王朝 科举 经学  朝鲜半岛在朝鲜王朝(1392—1910)以前
期刊
摘 要: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李清照“打马”组文作于南渡之后,集才气、霸气、豪气、英雄气于一体,文气激越,用典宏富,多所兴寄,有家国之叹,有时局之忧,有中兴之托,有恢复之志。  关键词:李清照 “打马”组文 文气 兴寄  李清照著有《打马图经》一卷,并为之作《〈打马图经〉序》《〈打马图经〉例论》《打马赋》。打马是古代的一种博戏,宋代陈振孙认为“大约与古之樗蒲相似”a。李清照《〈打马图经〉序》如是说
期刊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源头,艺术一直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迁客骚人、文人墨客乃至无数先民的智慧结晶。文化在传承中发展,而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在中学艺术教学中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每个艺术教师体现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学生心理、运用相关教学方法、有选择性地教授传统文化,在教学中逐渐渗透,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期刊
摘 要: 在昌耀的长诗中,《燔祭》无疑是独特的。它挣脱出古高原史诗般的宏大抒情空间,看似散漫实则富有逻辑,用碎片式的自我争辩倾吐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主义与物化主义的思考,其中有焦虑以及无可回归的绝望感、宿命感,但它指向的终极意义是建构自我,并在虚伪之物与纯粹之物微小的游离中,实现了保罗·瓦莱里所说的诗歌“神奇而脆弱的平衡”。  关键词:昌耀 《燔祭》 《噩的结构》 建构自我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在学生掌握字词基础后的关键任务。读写融合,阅读中熟悉且掌握相关写作知识与方法,增加语言积累,同时提升学生感悟能力,帮助写作能力的增长。在写作训练中,深化素材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理解,活跃学生的平时积累和思维,逐步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与写作 教与学 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与写作时这
期刊
摘 要:经典作品是历经时代的变迁遗留的明珠,作为中学生接受并探寻经典作品的文学之美是必经之路,而统编教材九下语文课本中的《溜索》正是一篇独具文学价值,需要学生去感受所蕴含的民族大美、品味民族之魂的课文,从环境美、象征美、生命美、民族美四个角度出发挖掘文本价值,探索教学趣味,进而再实现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文学价值 教学价值 《溜索》 民族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批以韩少功、阿城
期刊
摘 要: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五言、七言诗的重要作家。山水诗是其诗歌内容的重要方面。在大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发达的时代浪潮中,在盛唐气象的氛围下,李白怀揣着入仕途的梦想,在豪迈不羁性格的驱使下,漫游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把对山河大川的热爱以及个人的诸种情感融入诗歌之中,通过奇诡的想象、大力的夸张,营造了阔大雄伟的山水诗歌的优美意境。  关键词:山水诗 盛唐气象 漫游 阔大 想象  唐朝是诗
期刊
摘 要: 惜春天生孤僻,由公府千金而至出家为尼,清代 《红楼梦》评点给予了一定关注。关于名义,或云“惜”者,息也,即“原应叹息”或“叹息随之”之“息”;或云“孤负春光”,既惜且憾。关于性情,“孤介性癖”为评者共识,美之者有之,惜之者有之,责之者更在多数。关于出家,一者“直伏后来出家根苗”,取生性所近;一者“念头久以立定”,取从小立志;一者“决志出家根由”,取出于不得已。关于意蕴,惜春作画,惜本佛教
期刊
摘 要: 刘兰芝作为《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作者对其倾注了大量笔墨。该形象一直以“善良率真、才德双全”被人们喜爱,又因结局悲惨而令人遗憾。但细究文本,可以发现,刘兰芝的悲剧在根本上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性格悲剧  《孔雀东南飞》作为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历来为人所称道,是乐府民歌的瑰宝。该诗以汉朝为背景,对话贯穿整体,叙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的爱情悲剧,成
期刊
摘 要:逍遥并非固着境界,而是存在于变化与突破之中。在《逍遥游》中则表现为自鲲至鹏的过程。而旧有观点多以鲲鹏与蜩、学鸠、斥鷃两类形象大小的鲜明对比为立足点,将代表“大”的鲲鹏简单地视作“逍遥”的代表,不仅产生了“逍遥”理解的歧义,也造成了主旨的偏差。通过对旧有观点的分析,可将《逍遥游》主旨概括为“逍遥游”。自此出发观察庄子反复强调的鲲鹏与虫鸟的对比,可以发现“逍遥”并非取决于大小。结合“逍遥”本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