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绵动物出现于寒武纪(Cambrian Age),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体态多不对称,具有不规则的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和瓶状等形状,体内有骨针或海绵丝,体表多孔,也称为多孔动物(Porifera)。
海绵分布广泛,从潮间带到6000米以下的深海都有其踪迹。可分为钙质海绵纲(Calcarea)、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和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我国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海绵集中分布的海域之一,约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寻常海绵纲的海绵易于采集,而且往往含有很多结构罕见的具有抗癌或抗病毒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作者对中国南海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 Lindgren进行了抗肿瘤活性成分追踪筛选,以稻瘟霉模型和体外细胞毒模型跟踪筛选,利用溶媒萃取和多种层析手段,分离得到10个异玛拉巴烷(isomalabaricane)型三萜抗癌活性化合物(图1),分别鉴为stellettin A、B、C、D、E、F、G和Geoditin A、B、C。其中,Geoditin C为新化合物,除stelletin A外其余8种是首次从中国海域的该样本中得到。体外均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对HL-60的IC50值在0.001~0.01 mg·L-1。这些异玛拉巴烷三萜类化合物结构中含有长共轭烯链,大都不稳定,单体化合物暴露在阳光下会迅速异构化成为它们的几何异构体,给分离纯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有工作都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获得的三萜类化合物体外均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对HL-60的IC50值在0.001~0.01 mg/L。总三萜类成分对HL-60细胞株有强细胞毒活性,IC50<10-3mg/L。正在进行裸鼠Holly-fiber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近期可望展开针对总三萜类抗癌活性部位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