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心稳定性训练及其测试的思考与反思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能训练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相较于以往,如今运动员更需要保持身体健康和延长运动寿命,以致起源于康复训练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成为现代竞技体育研究的热门话题。现阶段越来越火的核心训练在我国处于"遍地开花"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体能教练将核心训练的重点集中在所谓"核心激活"和"核心稳定性"上面,认为核心训练就是在不稳定支撑平面上的练习,忽视了许多基础核心力量训练和整体力量的发展。本研究从"核心稳定性训练"方向文献出发,参考"核心"、"核心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测试"方向文献,对"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梳理和解读,探讨最适合的核心训练内容和比例,希冀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1.现今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慢速、低负荷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有效减少核心表面大肌群的激活并同时提高核心深层小肌群的激活。虽然这个观点缺少科学严谨的实验证明,但大部分关于核心稳定性的文献和核心力量书籍中都会在核心稳定性的作用中写道这个观点。2.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无负重深蹲、仰卧起坐和俯卧撑时,均显示出不稳定平面的躯干肌肉激活程度大于稳定平面,爆发性动作暂无论证;当负荷强度为30%1RM时,非稳定条件与稳定条件下对比核心区的肌肉激活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当负荷强度为50%1RM和60%1RM时,非稳定条件下和稳定条件下对核心区肌肉激活程度已无显著影响;负荷强度高于中等负荷后,也许是因为容易导致受试者受伤的原因,非稳定条件下的研究较少。非稳定条件下的等长收缩练习,肌肉动员和力量输出均小于稳定条件下的练习。可以看出随着负荷的增加,核心区肌肉激活的比例相较于低负荷逐渐降低。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运动是在非稳定界面进行的,在训练中进行这种非稳定界面的训练,往往被认为是非功能性的。而且在非稳定界面进行训练时,大多数是进行自重或低负荷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无法有效促进肌肥大,也就代表无法有效提高最大力量。3.非稳定界面上的深蹲练习,所使用的重量较轻,且动作速度较慢,而力量和速度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界面越不稳定,1RM和动作速度的损失就越大。稳定界面的传统力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对躯干的稳定性拥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发展核心稳定性,并且该类练习具有较高的专项性,可以更好的促进训练适应向专项运动表现的转化。没有证据表明杠铃力量训练(如深蹲、硬拉、高翻、抓举)仅仅影响表面大肌肉群而导致躯干表层肌肉力量和深层肌肉力量之间的不平衡。恰恰相反,在杠铃力量训练中,核心部位的肌肉处于较高的激活水平,也有研究表明稳定条件下大负荷练习对核心肌群的刺激程度要优于中等小负荷的不稳定条件。4.躯干稳定所需的力量水平取决于运动任务。在有关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文献中,似乎只有肌肉激活才是重要的,但高度激活的小肌肉群也只能产生低水平的力量。核心区像一座链接上下肢的桥梁,即使再强壮也仅仅是一座桥梁。没有强壮的四肢,核心区域再强壮也不能给予运动员良好的运动表现。5、在竞技体育中,人体的最基本几个动作均需要核心的参与,但在动作中无法衡量核心力量的参与和贡献程度。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核心测试方法均是倾向于肌耐力测试,和在赛场上真正用到的动作模式差距过大,无法体现核心力量在运动中的作用。研究结论:1.在体能训练中,以基于地面上的杠铃复合训练为主,以瑞士球、悬垂带等不稳定支撑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为辅。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初级训练者从康复的角度来说,不稳定训练可以带来力量和平衡感的提高,但对于需要提高运动表现的职业运动员来说远远不够。核心稳定性训练不应以负荷强度作为训练目标,而应强调给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刺激,以促进其对新颖压力的适应。2.在需要核心主动发力的项目中(如排球、网球和标枪),更应注重核心整体性肌群的基础力量训练和爆发力训练。适当加入单侧力量练习,通过基于地面的相对不稳定训练来提高核心的抗旋抗屈能力,注重三个运动面的训练。3.在体能训练中强调核心训练的周期化设计,要渐进超负荷的进行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作为核心力量训练和核心爆发力训练的基础,临近比赛期时核心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应逐渐增多。4.今后的核心稳定性测试手段要注重与专项技术特点相结合。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低压台区应用方案已不能满足智能台区的建设需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电力物联网技术的低压智能台区应用方案,利用电力物联网智能感知设备,精确感知低压台区的线路及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该方案实现了低压台区运行状态感知、精益管理、有序用电、新能源接入管理等核心业务,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
寓教于乐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工作所追求的新境界,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将游戏化教学引入音乐教学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主要论述了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和相关策略,希望可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期开创寓教于乐的音乐教学格局,推动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与音乐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
人类社会即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催生重构教育新生态,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以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为切入点,探究新时代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的新路径,重点阐述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如何驱动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分析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如何助力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尝试提出教育评价体系变
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融入音乐教学的各个阶段。音乐学科自身独特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开展德育的有效方式之一。面对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运用理论阐释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历时与共时两个方面综合看待通过音乐实施“立德树人”的价值:在历史语境中,我们可以印证音乐作为连接德育内涵之艺术媒介的有效性;在当下语境中,我们正在将并且也应该将红色基因通过红色革命
有一些规则,即便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物体也必须遵守。有关黑洞的一个中心定律预测,黑洞的事件视界(任何物体都无法逃离的边界)面积永远不会缩小。这就是以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命名的霍金面积定理,于1971年由霍金推导得出。五十年后,一项最新研究利用引力波得出证据,表明黑洞事件视界的总面积永远不会减少。麻省理工学院和其他地方的物理学家利用对引力波的观测,首次证实了霍金提出的面积定理。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
期刊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辅导员“思政—学业”育人机制诠释了“三全育人”的理念,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学业为载体的辅导员“双师”育人机制是以学生学业为主线,以学生在校思想变化为抓手的育人机制。但是,当前的高校辅导员和学生学业仍然存在难以融合的问题。因此,加快创新辅导员育人模式,既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也有利于培养出当代有理想、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