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用真菌”的研发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来源 :第九届全国药用真菌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yo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的现状,久远的不谈,就从80年代初至今,即始于第一届我国“药用菌学术年会”至本届(九届)年会为止。20多年来,药用真菌的研究与应用走上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这是我国药用菌学科的科技工作与生产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体现,也是与国际真菌学界相互结合的突出体现。成绩之大,无可厚非。当然,我们不应夜郎自大,“成绩不小,差距甚大”,我们在总结成就之时,更要找出差距,要明确方向,找准切入点,确定关键措施,深入攻关,以利发展。现对笔者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
其他文献
进行虫草灵芝孢子粉的毒理学与功能学检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产品为无毒级物质,Ames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表明该产品无遗传毒性作用,小鼠免疫力低下模型试验表明该产品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DPPH自由基体系,研究了经超滤分级后的松茸多糖粗提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与VC、VE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子量范围>10kDa的松茸多糖粗提物浓度范围在0.04~0.07mg/ml时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比同浓度的VC活性强,且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由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和分离方法,对猪苓菌核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从猪苓菌核中分离鉴定的9个甾体化合物:麦角甾-7,22-二烯-3-酮(Ⅰ),麦角甾醇(Ⅱ),麦角甾过氧化物(Ⅲ),(20S,22R,24R)-16,22-环氧-3β,14α,23β,25-四羟基麦角甾-7-烯-6-酮(Ⅳ),22,23-环氧-3β,14α,20β,24β-四羟基麦角甾-7-烯-6-酮(Ⅴ),(23R,24R,
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在韩国和日本有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虽然应用较早,但是由于对其药用成分和活性的研究不清楚等原因,应用较少。本文就桑黄的主要药刚成分,包括多糖和黄酮类等在子实体、发酵法培养的菌丝体及分泌到发酵液中的含量和主要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与子实体相比,发酵法生产的菌丝体和发酵液中都含有活性多糖和黄酮类物质。用发酵法培养菌丝,生长迅速,菌丝和胞外产物都可以开发利用,环保无污染,具有很好的开
采用常规方法对野生黄绿蜜环菌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Alamar蓝试剂法对野生黄绿蜜环菌水提取物的细胞活性进行了分析。结采显示:野生黄绿蜜环菌的氨基酸总量达21.47%,粗蛋白质42.60%,粗脂肪2.50%,总糖42.65%,粗纤维8.6%。微量元素:钙800mg/kg,磷9200mg/k,钾47500mg/kg,铁345mg/kg,锌98.4mg/kg,硒2.14mg/kg。其水提取物
目的:筛选抗肿瘤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平板分离和纯化粗疣合叶苔内生真菌,液体摇床发酵培养,有机溶剂提取物经MTT法筛选抗肿瘤活性,反复柱色谱分析抗肿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从粗疣合叶苔中分离纯化49株内生真菌,8种测试菌均对HL-60(人白血病细胞)产生了抑制作用,对A549(人肺癌细胞)、LOVO(人肠癌细胞)和QGY7703(人肝癌细胞)三株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作用,T11菌株对A54
食用菌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肿瘤、增强肝功能、抗氧化等多种功效。本文对45种食用菌进行了摇瓶发酵,对发酵液、菌丝水提液及醇提液的总还原能力、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阴离子的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发酵产物均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清除羟自由基和清除超氧自由基能力;菌丝醇提液的抗氧化性比菌丝水提液抗氧化性强。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评价发酵液、菌丝醇提液和水提液抗氧化性,华褐孔菌发
目的:研究灰树花提取物缓解体力疲劳保健功能效果。方法:通过给小鼠连续经口灌胃灰树花提取物与空白组对照,观察灰树花提取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对小鼠游泳时间的影响、对小鼠血清尿素氮的影响、对小鼠血乳酸的影响。结果:给小鼠连续经口灌胃灰树花提取物30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游泳后,高剂量组小鼠的游泳时间显著延长(p<0.05):各剂量组小鼠的血清尿素氮显著性降低(p<0.05);游泳后即刻及游泳后20分钟
目的:研究从菊科植物万花木(Myripnois bioica Bunge)中分得的内生真菌WHM38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和凝胶Toyopearl HW-40C对万花木内生真菌WHM38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采用谱学方法对所得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万花木内生真菌WHM38中分离得到化合物Brefeldin A。结论: Brefel
孢子丝菌病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所致,为人畜共患慢性感染疾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皮肤受到外伤时病原体乘机植入,很少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吸入病原菌而致病。动物咬抓啄蹬,昆虫叮咬均可使人感染本病。本文对一例幼儿孢子丝菌病的诊治情况进行了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