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意境”的现代知识谱系

来源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4605300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一词的用法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与建构当中不断调整:王国维用"意境"概念强调文艺应该注重真情实感,而不是辞藻、形式;宗白华则把意境泛化为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相异的"审美境界";李泽厚把意境理解为形象与情感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是"最高度的和谐"的美;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族性"成为意境理论建构中的一面旗帜,但实际上却使"意境"的内涵不断膨胀.放弃"意境"理论的宏大建构,回归"意境"一词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用法,才是最终的解脱之道.
其他文献
20世纪西方文论的话语生产有值得借鉴的丰富经验,作为一种理论与批评观念的阐释与表述,其话语的生产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再到文化研究和后理论的复杂变化,透视西方文论在观念建构方面所呈现的内涵与特点,对今日中国文论的话语生产有重要意义.在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建构中,确立完善而具有明确价值定向的学科思想与观念异常重要,因为它决定文学理论的生存根基与发展方向,构成学科的意义世界,并从根基上为该学科的人文/审
艺术学从一级学科升为“门类”,表面上反映出学科格局的调整,内在地传递出人们对学术规律、学科传统、学问路径新的认识和探求。这不仅对传统的文艺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发展启示。作为文艺理论研究的传统文艺学,其主流一直偏重于文学研究。事实上,“艺术”与“文学”平起平坐的地位,或“文学”仅只是“文艺”之一种的现实,始终未得到真正的体认。与此同时,旧的学科门类框架下的艺术学研究,不只因其隶属于
十多年来反本质主义在中国文论界所引发的理论探讨,它促使对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本质主义症结进行深刻反思,并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于等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那种"真理"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认知理性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为基础),而在于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政治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为基础);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在反本质主义之后,也不应走向极端解构,而应进行开放而多元的本质个性化言说及本质观的理论重建,有利于当
笔者认同于下列观点:美学话语转型的目标和方向,不应该是“向后看”,而应该是“向前看”,不应该是简单地回到传统,而应该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实现转型的手段也不是简单地只要采用中国古代的一些术语就算一了百了,而仍然需要立足现实和放眼未来,在中外文化的比较参照中,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照亮和激活传统,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开发中国古代的美学资源,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中国现代的美学传统,以一种宽广的胸怀迎
中国诗人的创作和思索更是在很长时期内自觉地滋生于系统的自然观、本体论、心物论中,并同时成就着自我的道德人生与审美境界。这得益于易道深遂广大的建构能力,它给世界以化生模式、阐释空间,给人以行为规则,给诗歌、艺术以既有法度又不乏自由的理路与逻辑。毫无疑问,在易道视野下的哲学与诗学的共生关系与存在于西哲那里诗歌与哲学的紧张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通过分析易道与诗的关系、圣人与诗人之间的相互渗透及语言问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一些区域开始步入消费社会,在这个时期彰显出消费文化状态.以描写大都市上海的青年男女为对象的畅销作品《小时代》的整个创作流程无不体现着消费时代的烙印,无论其从出版到发行,还是其小说内容及同名电影的上映,及作者对自身的打造都是以消费为中心.在消费社会里,文学所存在的文化语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学作品暗喻着这个时代人们的价值构成体系.《小时代》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一种青年
本文主要从1976-1977年间刘心武写作切入,以《懵懂集》为中心,对文学记忆与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阐述了中国“以中释中”的本土文论在世界舞台上发展的可能性。并以学术楷模黄维梁为例,阐述了其践行“以中释中”的做法。黄先生的确融中西于一体,他既能合理应用《文心雕龙》的“六观法”去评析鲁迅的《药》和《祝福》等作品,又能合理应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评析鲁迅的《祝福》,这种评论模式在他的专著《中西新旧的交汇:文学评论选集》、《璀璨的五彩笔-余光中作品评论集》等,都有所体现。先生以他自己身体力行的
文学不是时尚,但是时尚中有文学,这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学与市场、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特点。在文化经济的时代,文学生产方式的有关理论问题应该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和关注,这个命题包括以下几个要点:首先应该明确,无论在文学生产还是在文化生产的意义上,市场决定论都是错误的;其次,在文化经济的时代,特别是在当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方式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类似,是一种多元共存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叠合的形式存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