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文明形态往往会对前一种文明形态进行打击和排斥,用以保持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必然会对其实行打压、排挤,甚至想消除农业文明。这就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屡屡受阻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工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追求大规模批量生产,以投资最小化、利益最大化为宗旨,一方面导致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受损甚至窒息,另一方面,则是引发了一系列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这样的模式已经使得民族地区的发展走入了瓶颈,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回过头来审视人类走过的历程,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延续几千年,完全得益于人类一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这样的和谐共生关系,正是依托"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杰出典范-农业文化遗产,为载体而表现出来,维系了人类几千年的稳定延续。随着文化的变迁,社会背景的改变,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下社会也暴露了它们的劣势。但是,并不能因为它们的某些不适应因素就将其视为糟粕而全部清除,而是要取其精华,充分利用现代化带来的便捷和资源,在原有基础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和发展思路,将其升级换代。这样将农业文化遗产再次激活,不仅可以排除不利因素,确保农业文化遗产得以顺利保护与传承,使得农业文化遗产产生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能够确保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背景下,满足人们对生态维护和经济效益的双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