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号发掘及原址保护技术--大型框架在发掘与保护中的运用

来源 :首届“水下考古·宁波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澳Ⅰ号"2012年度的发掘与保护,创造性地采用了大型框架技术,框架长32米,宽12米,沉降后内部尽空高1.5米,16个吸力锚桩脚,采用主体800毫米,横梁300毫米钢管制造,重约50吨,通过获取框架在水下的大地坐标,成功将水下框架准确吊装到位,不仅提升了水下考古工作效率,提高了沉船水下测绘精度,保障了水下作业安全,同时对"南澳Ⅰ号"沉船遗址的原址保护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他文献
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造成城市地表不透水铺盖面积越来越大,城市的地表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增加,增大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负荷,导致城市洪涝灾害多发、雨水径流污染严重、水资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用材树种之一,栽培区域广泛。杉木自毒作用是杉木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株残体腐
"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水下考古历经线索发现、普查确认、重点调查、船载文物发掘、船体发掘保护、室内保护展示等一系列科考过程.其在项目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诸多创新
由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频发现象,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安全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使人类
"小白礁Ⅰ号"沉船是中国水下考古的最新成果,与其有关的中国古船复原技术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中国是世界古船的发现大国,迄今已发现古船100余艘,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古代造船与
元明时期,各种宝石作为高端奢侈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在明廷和上层社会成为一时风尚.20世纪下半叶以来,屡有宝石在考古中发现,本文即以明代定陵和梁庄王墓的考古发
“绿色、节能、环保”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题,随着节能及环境问题越发引起人们重视,研制新型环保墙体材料已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本文研究一种新型的填充墙体材料—棉花秸秆
亚硝酸盐(N02-)是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水中的常见成分。由于在氮化合物中,NO2-具有细菌氧化和还原的媒介作用,同时在水生态环境中具有毒性,所以NO2-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NO2-
水电工程中既想保证工程的安全又想综合效益得到最大,关键在于泄水建筑物的布置。随着下泄水流的流速越来越大,工程中高速水流的问题也越加严重,直接影响泄水消能系统的安全
大同盆地是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属于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7.0~419.44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882.8mm。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盐渍化在大同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