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重型柴油机Tire3排放下的低油耗研究

来源 :中国内燃机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中小功率柴油机分会、基础件分会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非道路Tire3(以下简称T3)排放标准,对我国非道路排放起指导意义.对于国内针对出口市场开发的一些非道路用发动机,必须通过T3排放.如何实现既能满足T3排放,又能为用户省油,这是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的.本文通过对某重型非道路柴油机通过Tire3排放的试验研究,优化不同方案的增压器同时优化预喷角度、预喷油量和优化后喷,达到改善燃空比,改善燃烧,降低排放和油耗的目的.通过试验得出,调整增压器状态,优化电控参数,在满足T3排放下可以实现低油耗.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向进气管喷入N2气体控制进气氧浓度,研究了在不同进气氧浓度下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进气氧浓度降低,缸内最大爆发压力降低,放速速率减慢,燃烧效率降低,滞燃期延长.在较低的氧浓度下,NOx和碳烟排放都很低,但CO和THC排放则很高.喷油压力提高,最大爆发压力略有升高,着火时刻有所提高,碳烟排放降低,但CO,THC和NOx排放变化不大.在相同氧浓度下,N2比例越大(即CO2)
本文应用三维CFD商用模拟软件FIRE,对车用共轨柴油机在高负荷工况下,采用近后喷策略的缸内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了后喷量和主/后间隔角对有害排放物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后喷量和主/后间隔角的增加NOx的生成量显著减少,而经济性有所恶化;同时,后喷射还是降低柴油机Soot排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适当的后喷射参数一方面能对缸内流场造成较大的扰动,另一方面能使后喷燃油主要在富氧区域内形
本项目对某型柴油机采用大小涡轮相继增压系统后的动态响应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选取不同的转速工况对柴油机分别采用相继涡轮增压系统和原机增压系统进行了恒转速突加载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低速工况时相继涡轮增压系统的突加载响应性能比原机提高最多,在n=900 r/min时由空载突加载至该转速的80%最大转矩的时间减少近41.7%.之后,在大小涡轮相继增压系统的三个典型加速区间
本文借助燃烧闭环控制系统,研究了传统燃烧到低温燃烧的切换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循环的燃烧闭环控制系统能够跟踪CA50的阶跃输入,并且能很好地抑制转速、负荷、油轨压力和EGR率等系统干扰.在传统燃烧到低温燃烧的切换过程,通过燃烧闭环控制系统实时地调节喷油始点,可以使燃烧相位保持在设定值附近,从而保证燃烧的稳定性,并且减小了切换过程的烟度.
本项目在一款1.8L高压共轨柴油机上进行了燃烧开发试验研究,对不同的压缩比、燃烧室形状、喷油器及喷嘴头部突出高度、增压器以及喷油控制进行了柴油机的外特性对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了燃烧系统的优化匹配使得柴油机的升功率达到了45.6 kW/L,排放满足了国Ⅲ法规要求,其中CO,HC,烟度排放达到了国Ⅳ排放要求.
为了研究高喷射压力和高背压下燃料的喷雾特性,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高压共轨的喷雾试验系统.通过高速摄影记录喷雾发展过程,利用图像处理程序从喷雾图像中提取喷雾宏观参数.最后利用该系统研究了高喷射压力和高背压下的柴油喷雾特性.研究表明: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大,喷雾贯穿距和喷雾嘴角均呈增大的趋势,喷雾破碎时间缩短,喷雾贯穿距与喷射压力呈幂函数关系,喷射压力对喷雾锥角的影响较小;随着喷射背压的增大,喷雾贯穿距和喷
本文利用敏感性分析、主要组分分析以及准稳态假定三种方法,将含有44种组分和72个反应的SKLE正庚烷简化模型再简化到40种组分和56个反应,简化后的模型对滞燃期的预测结果与LLNL详细模型非常接近,与激波管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适用于HCCI发动机的多维模型的计算.与其他模型比较发现,Patel等人模型缺少在低温区起关键作用的反应即二次加氧反应(·QOOH+O2(←→)·OOQOOH),而Tanaka
本文讨论了发动机适应变负荷工况能力的评价方法;以及在波动负荷情况下,动力性和经济性的利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对分析发动机和底盘的合理匹配,以及在进行机器的牵引计算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选择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柴油机NQx后处理技术.研究开发SCR后处理系统,需要掌握系统各部分的特性.其中催化剂的催化还原反应特性以及催化剂对氨的吸附存储特性是关键问题之一,该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对瞬态过程进行精确控制.通过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条件对催化剂氨的吸附量以及催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氨的吸附量以及催
为了降低汽油机部分负荷时的泵气损失,本文在自主开发的进、排气门升程和相位全可变汽油机上,通过采用排气门早关和降低排气门升程两种方式来控制内部EGR,由此间接调节进气量,实现发动机负荷控制.本文分别研究了排气门早关时刻和排气门升程对内部EGR的控制作用,分析了不同内部EGR宰对泵气损失和燃烧过程及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内部EGR调整,可以降低汽油机泵气损失,同时可以明显降低NOx和HC排放,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