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倒下之后--析个人主义在中美跨文化网络传播中的映射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第六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d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夫斯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指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寻求个人成就、个人权利以及独立性,倾向于对自己负责,情感上不需要依赖组织或者团体。依据这一理论,本文从巴别塔的隐喻入手,以网络传播为分析手段,讨论了个人主义在中美文化对比中不同程度的映射,进而阐述如何在跨文化网络传播中求同存异。本文首先从巴别塔的隐喻着手,即从圣经巴别塔故事导出:统一语言、巴别塔以及封闭系统必定相继被解构,取而代之的必然是多元的语言和开放的系统。接着阐述了作为多元开放传播媒介,网络的兴起正象征着统一封闭巴别塔之殇;纵向结构的权利终被分散,人们的横向联系势必得以强化。
其他文献
虽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有十多年学习基础英语的经历,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未读过英美文学经典原著。我通过对多届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得知,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希望在学完了大学基础英语之后,能有老师带他们走进文学领域,读些英美文学名著,特别是他们渴望了解却又望而却步的英美长篇小说。为此,我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四级后英美文学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一些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了
文化和语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创造语言的动力和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又起着主导作用,制约着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内容。反过来,语言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语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础。语言的创造是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文化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会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从中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作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即高语境(High Context)与低语境(Low Context).按照霍尔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诠释与获得对语境有很高的依赖,低语境文化中信息的阐释与获得对语言本身依赖度高.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意义、信
《觉醒》(The Awakening,1899年出版)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的巅峰之作,小说在出版伊始,受到美国文坛与评论界对其"非道德态度"的大加责难;而时隔七十年,在一场被称作"复兴或重估关键文本"的运动中,女性主义者重新"挖掘"出小说题目意指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对父权制度的公开反抗,并把《觉醒》奉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与旗帜。面对这样一部毁誉参半的小说, 《觉醒》研究者大多
本文对中美两国的美国研究之目的、范畴、理论、方法以及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两者有较大的差别:美国的美研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从某些学科下个别学者的学术兴趣演变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或专业,有其明确的学科界限、专业特点、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而中国的美研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发展近30年,却尚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或专业,其学科界限模糊,
言语的得体性,无论是汉语修辞学还是当代语用学都将其视为语用的最高原则。李瑞华在《外国语》(1994),发表了论文:"语用的最高原则——得体"。 王希杰在《修辞学通论》(1996)中也指出: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原则。那么关于"得体"的定义,从《辞源》,《汉英词典》,钱冠连的《汉语文化修辞学》及Leech的六条礼貌准则之首的Tact Maxim对得体的解释来看,本人认为具有相似之处。综合以上各家的观点,
本课题研究中国和美国教师对高校英语口语课堂纠错的看法及其差异。经问卷调查和面谈,笔者发现:(1)中美教师认为最应纠正的是词汇使用错误,其次为语音错误,最后为语法错误;中国教师对待错误的态度更为严厉;(2)中国教师倾向于延时纠错,其次是推后纠错,不赞同立即纠错。美国教师倾向于延时纠错,其次是立即纠错,不赞同推后纠错;(3)中、美教师认为错误主要由教师纠正,其次是学生自纠,最后是同伴纠错;(4)中国教
如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样,电影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的民族性或曰文化烙印——地域、风俗、人物、建筑等民族标识以及电影表现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等民族精神内涵。而经济全球化及电影的商业特性又注定了它必然走向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近年来华语影片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全球化现实语境与好莱坞电影霸权的双重博弈中,两岸三地的电影人试图塑造一种与他者迥异而又具有国际审美通感的文化意旨。但
我们在阅读《时代》周刊关于中国报道的文章时会发现这些文章颇具异化特色,即相对于英语语言、文化来说,这些报道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浓郁的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这对英语语言文化来说是一种背离或异化。本文用具体例子从语言形式、相关画面及报道内容三方面分析了这种异化特色,说明这三种异化特色各自的针对性,即是针对于汉语语言文化还是英语语言文化来说的,是主要针对于中国读者还是非中国读者的。笔者通过读者调查力求
本文探讨了英语俚语的隐喻特点和分类,发现:1)英语俚语隐喻性在于其非字面含义和抽象概念具体化;2)从认知功能和句法功能两个视角可以对英语俚语的隐喻进行分类;从认知功能视角,英语俚语可划分为结构性、方位性和本体性隐喻俚语;从句法功能视角,英语俚语可划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和介词性隐喻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