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十月,西凉王国统治者李暠将都城从敦煌迁往酒泉,这是酒泉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一国国都.迁都的经过及原因,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已多有涉及,文章结合前贤成果,对迁都原因进行进一步探讨.
【出 处】
:
甘肃历史学会,中央肃州区委,肃州区人民政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十月,西凉王国统治者李暠将都城从敦煌迁往酒泉,这是酒泉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一国国都.迁都的经过及原因,前辈学者的论述中已多有涉及,文章结合前贤成果,对迁都原因进行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西南的黄家湾滩墓群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从这里穿过.2010年6-8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对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西南的黄家湾滩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编号为M23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保存较为完好的西晋木简.2012年,杨国誉在《中国经济史研究》第3期发表《田产争讼爰书所展示的汉晋经济研究新视角——甘肃临泽县新出西晋简册释读与初探》一文,公布了这批木
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遗存,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石窟开凿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佛教的东传西渐、五凉崇佛的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丝绸之路石窟分为西域石窟、甘肃石窟、中原石窟.敦煌莫高窟、肃北五个庙石窟属于甘肃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由于北魏至元时期隶属古敦煌郡,绘塑风格又与莫高窟同时期艺术一致,故归于敦煌石窟群.这么多年来,敦煌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之地,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中西的文化枢纽要道,对外交往的国际都会."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流、交锋、融合成长,众多北方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崇高唯美、向善
有关敦煌佛教的幢供养,学者专门论述的甚少.王乐在对藏经洞出土的伞盖实物的用途、类型、使用方式、材料和形制进行考察的同时,对与宝幢有关的构件,如"者舌"和"带子"等进行了考证,认为"者舌"是幢四周边缘连续横向排列在一起的倒三角状饰物,幢带是两两一起的、中间或打结的长条形丝带;扬之水也对宝幢各部位名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意王乐对"者舌"一词的考证,并简单地介绍了宝幢的使用;而杜朝晖认为"者舌"是王
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时代,唐王朝在文化上实行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异域舞蹈、音乐、服饰、饮食、绘画等源源不断输入中原内地,对唐代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敦煌,地接西域,商贾云集,作为当时国际性都会之一,这里是胡文化进入祖国内地最先浸染的地方,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流荟萃,显露出夺目的光彩;众多的古代民族,曾以这片土地为舞台,演绎过一幕幕精彩的历史活剧.胡风盛行,大量敦煌文书、敦煌壁画真实地反映了
石窟寺院与一般寺院比较,有着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这种独特性决定了禅居洞窟的僧人的生活用水方式与平常寺院有着较大差异.而印度与中国气候、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两国石窟寺的环境及僧人生活用水情况的不同.
自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到今天,敦煌学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海内外的学者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这门国际显学中.敦煌学研究也是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星到系统,取得的成果也是举世瞩目的.近百年来,学术界在敦煌蒙书的文本的介绍、校注、内容的考释、体例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研究模式已不拘泥挖掘史料的文献学,而是结合考古学、人类学等新的方法。研究领域向深纵化拓展,近年来的文章,无论先秦还是明清时期,有关
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国内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纷争不断,造成吐蕃在敦煌地区的统治式微,这就使得以地方大族为势力核心的归义军政权(851-1036年)开始拥有发展机遇和崛起空间.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率领敦煌民众脱离吐蕃统治,回归唐中央辖理,建立归义军政权,敦煌地区开始步入归义军时代直到宋代景祐三年(1036年)结束.归义军地方政权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与敦煌佛教寺院集团有着特殊的交往关系.换言之,归
李唐氏族问题历来聚讼纷纭,焦点在于李氏究竟族属是胡是汉,世系真伪,然甚少关注其追尊老子为始祖的历史渊源。事实上,李唐认同陇西李氏固然是祖先认同的一件大事,而认老子为先祖则对道教和国家礼仪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的考证应可证明,很可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至迟在北朝初年,陇西李氏乃至当时着名的赵郡李氏等家族,已经认老子为先祖。而且,这时的老子,已经是被神化了的老子,因此,虽然在北朝时期的北方地区,北魏太武帝
李暠建立西凉政权,离不开敦煌大族的支持与拥护。而且,敦煌大族之间长期以来通过联姻,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紧密相连的门阀体系。李暠迁都,一方面是为了逼近北凉,实现统一大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敦煌大族的控制,来巩固政权。从其子李歆即位后的各种举措来看,敦煌大族在后期对西凉政权的影响力较李暠时期减小。这也成为李歆死后西凉迅速灭亡的原因,即敦煌大族为了保护自己的核心利益,唯有视北凉为马首,臣服沮渠蒙逊。即